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繁/繁 體
无标题文档
您所在的位置: >> 天下>>国内热词>>嫦娥三号登月

经“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研究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即将发射升空的嫦娥三号将实施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这将是中国深空探测的又一新起点。

已制定

6套发射方案

“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测试结果正常,已完成全区综合演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记者11月30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了解到,嫦娥三号卫星的发射窗口共6个,从12月2日至4日,每天两个。其中,第一窗口宽度为4分钟,第二窗口为1分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赵民说,目前,发射场已制定了6套发射方案。

影响月球探测器发射窗口的外界因素,首先是月球轨道运行条件。由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月球探测器要与月球接近或相遇,必须在地球与月球处于一定的相对位置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时间区间内,瞄准正在运动的月球进行发射,这个时间区间就是发射窗口。如果错过这段时间,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发射窗口和飞行路线也随之改变。

中国航天

迄今难度最大任务

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说, 具体来说,嫦娥三号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验证月球软着陆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巡视器释放分离与转移,进行月面行走,验证月面巡视和遥操作技术;着陆器与巡视器进行月夜休眠和月昼唤醒,验证航天器月夜生存技术;考核嫦娥三号探测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功能与性能,以及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系统执行任务的能力。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具体到嫦娥三号来说,对于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就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平稳着陆,其次是月球车适应月球表面地形,第三是月球车必须能够抵御温差高达300多摄氏度的严寒酷暑。

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工程二期任务副总设计师裴照宇说,嫦娥三号任务将在六个方面实现历史性的突破。1、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中国是继美苏之后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2、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巡视探测。中国是全世界第2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3、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4、首次研制我国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5、首次在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测。6、首次研制建设一系列高水平特种试验设施,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先进试验方法。

经“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研究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即将发射升空的嫦娥三号将实施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这将是中国深空探测的......

新华网西昌11月30日电(记者 李宣良王经国)经“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研究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

“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测试结果正常,已完成全区综合演练,发射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任务介绍:

此前据中国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介绍,嫦娥三号任务作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务,将完成三大工程目标和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三大工程目标包括: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查、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三类科学探测任务包括: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新华网西昌11月30日电(记者 李宣良王经国)经“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研究决定,“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 “嫦娥三号”将首次实......

群山如黛,松涛声声。大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静谧而肃穆。

近了,近了!远山深处,高高的发射塔架巍然耸立,整装待“嫁”的“嫦娥三姑娘”羞涩地藏于“闺中”,静待出征。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嫦娥三号发射场。银白色塔体上,“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几个大字遒劲有力,与发射架相匹配的是一座高达97米的活动塔,有32层楼房之高。

站在有“亚洲第一塔”美誉的2号发射塔下,仰望高高耸立的塔体,记者内心涌动着兴奋——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已完全包裹其中,发射场系统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

“火箭长56米多,捆绑有4个助推器,起飞质量约为456吨,发射的嫦娥三号重量约为3780公斤。”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介绍,“嫦娥三号比嫦娥二号重了1000多公斤,入轨精度提高3倍多,因此需要突破多项技术来满足发射要求。”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嫦娥三号完美登月,火箭将采用多窗口、窄宽度和高精度入轨发射,这在我国航天发射史上是第一次。

“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很难,对轨道设计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介绍,“嫦娥三号任务共选择了6个发射窗口,每个窗口的发射时间间隔非常短,需快速装订不同弹道参数。”

塔架下,记者看到各种车辆和人员来往穿梭,一派繁忙,嫦娥三号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唯一使用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发射高轨卫星的发射场,曾创造我国航天史上多项发射纪录。

“发射场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系统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造,包括更新测量设备、更新遥测系统、改造光学仪器、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改进达上百项,进一步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和整体发射能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说,“目前,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介绍,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心执行的第83次发射任务,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绝不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简单重复。为提高探测器入轨精度,发射场将瞄准“零窗口”发射。

为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广大科技干部传承“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的西昌航天精神,通过多项技术突破,极大提高了发射场的可靠性和整体发射能力,为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奔月奠定了坚实技术支撑。

步入中心科技公园,“夸父追日”“万户飞天”“嫦娥奔月”等精美雕塑令人流连忘返,“后羿射日”雕塑上有弓无箭的景观,给人留下无尽遐想。

孙保卫向记者揭示了“后羿射日”雕塑有弓无箭的秘密:寓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卫星,就像后羿射出的箭一样“箭无虚发”。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等号令’,让我们一起期待‘嫦娥’成功飞天奔月的好消息!”孙保卫与记者紧紧地握了握手。

(本报西昌11月29日电)

军事气象水文部门精确保障嫦娥三号奔月

本报北京11月29日电 黄祥红、记者王天益报道:今天,记者从总参气象水文局获悉,我军气象水文部门着眼任务需求建立联合保障机制,为成功实施嫦娥三号发射任务提供精细化的气象水文和空间天气保障。

时下正值冬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区天气复杂多变,影响和制约嫦娥三号发射任务的因素较多。为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总参气象水文局日前会同总装有关部门,建立了由总部、发射场和测控船组成的联合气象水文空间天气保障机制,综合运用自主研发的数值预报系统和卫星等多种探测手段,制作了以降水、大风、云量云高、水平和垂直能见度等要素为重点的精细化预报产品。

群山如黛,松涛声声。大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静谧而肃穆。 近了,近了!远山深处,高高的发射塔架巍然耸立,整装待“嫁”的“嫦娥三姑娘”羞涩地藏于“闺中”,静待出征。 ......

据新华社电 记者29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了解到,即将奔月的嫦娥三号力争实现“零窗口”发射。

“零窗口”发射是指在一定长度的发射窗口时间内,紧贴窗口上沿即最优时间,分秒不差地实施发射。比如,发射窗口为5时至5时30分,“零窗口”就是指5时整。在这个时刻发射,卫星无需中途修正就能进入预定轨道,同时又能在变轨过程中节省燃料从而为后续工作留下更多动力。

“‘零窗口’发射,通过采用定时控制火箭点火的办法实现,如果火箭不能准时发射,则要推迟,等待下一次发射窗口。”探月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指挥长赵明说,决定“零窗口”发射的主要因素包括工程的任务目标、地日月运动规律及太阳对飞行过程中能源采集的影响、测控覆盖能力、发射场区天气状况以及轨道环境等。

赵明说,“零窗口”发射对于发射要求很高,涉及工程任务的多个系统,因此,它的成功实施更体现了几大系统的协同配合能力。

据新华社电 记者29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了解到,即将奔月的嫦娥三号力争实现“零窗口”发射。 “零窗口”发射是指在一定长度的发射窗口时间内,紧贴窗口上沿即最优时间,分秒不差地实施......

  蔡华伟制图

蔡华伟制图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记者看到,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已被完全包裹在9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内,塔架内部正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场系统状态良好。

截至记者发稿时,我国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各大系统一切准备就绪,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已进入待命加注发射阶段。

长三乙改进型承担发射

嫦娥三号比嫦娥二号重1000多公斤

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看到,此次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塔架,是有着“亚洲第一塔”之称的发射场二号塔架。2010年10月1日的嫦娥二号发射任务也是由这个塔架执行的。

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介绍,二号塔架用于带助推器火箭的发射任务,由于此次发射卫星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捆绑有四个助推器,因此“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就由二号发射塔架承担。

岑拯告诉记者,和嫦娥二号卫星发射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对火箭运载能力和推力的要求更大,同样是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但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重量比嫦娥二号卫星重了1000多公斤。此外,它的入轨精度比嫦娥二号高3倍多,可靠性的要求也更高了,因此需要突破多项技术来满足发射要求。此次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总长56米多,捆绑有四枚助推器,起飞质量约为456吨,以发射重量约为3780公斤的嫦娥三号探测器。

发射任务面临新难点

发射窗口窄、时间短,系统大、协调面广

整个嫦娥三号任务组织实施体系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发射场是最吸引公众眼球的系统之一。

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由测试发射、测量控制、通信、气象和技术勤务保障五大系统组成,主要完成发射场区任务的组织指挥、运载火箭测试、加注和发射、运载火箭初始段的飞行测量和安全控制等勤务保障等任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告诉记者,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心执行的第83次发射任务,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绝不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简单重复。难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射窗口窄、时间短;二是首次使用涉核产品;三是系统庞大、协调面广。

为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新增了安防系统,探测器、火箭加注前组织专项质量评审,发射前组织四次总检查等。同时,测控系统完成了嫦娥三号探测器模型建模仿真,针对窄窗口情况,准备了多个软件版本。指挥决策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更新,通信系统完成了电视监视系统建设。此外,还成立了应急处置联合指挥部。

目前,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场区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确保“嫦娥三号”完美登月

首次采用多窗口、窄宽度和高精度入轨发射

据介绍,探月卫星的发射窗口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日月的运动规律、太阳对飞行过程中能源采集的影响,还有发射场的气候、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和卫星能力的限制等。像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发射窗口,一年大概也就两个月份的时间可以选择。

嫦娥三号探测器直接发射至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有别于地球卫星,对发射窗口限制严格。为确保嫦娥三号完美登月,改进型火箭将采用多窗口、窄宽度和高精度入轨发射,这在我国航天发射史上是第一次。

“这次嫦娥三号共选择了六个发射窗口,每天有两个。第一发射窗口宽度为4分钟,如第一发射窗口未实施,则进入第二发射窗口,第二发射窗口宽度为1分钟。”

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姜杰介绍说,多窗口、窄宽度的发射很难。首先是对轨道设计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六个窗口需要六条轨道,它们的入轨参数和整个飞行轨道都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每次发射为窄窗口或零窗口,发射时间的间隔非常短,需快速装订不同的弹道参数。

“比如第一天,第一个窗口发射最多推迟4分钟,如果说第一个窗口没有实施,那么允许推迟到第二窗口。第二窗口就完全是另外一条轨道了,那么再按照第二个窗口只能推迟1分钟就要把火箭发射出去。”姜杰说。

目前,发射场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保五大系统密切协同,等待最后发射。

蔡华伟制图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记者看到,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已被完全包裹在90多米高的发射塔架内,塔架内部正进行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发射场系统状态良好。 截至记者发稿时,我......

图为“阿波罗17号”航天员驾驶月球车。 资料图片

  图为“阿波罗17号”航天员驾驶月球车。资料图片

图为阿姆斯特朗与他留在月球的脚印。

人类探月成功率仅51%

  图为阿姆斯特朗与他留在月球的脚印。

晨报讯(记者韩娜)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昨日表示,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前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以上共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嫦娥三号任务肩负我国首次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视勘察的重担。目前,全球仅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前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

世界上自1976年探月工程告一段落以后,没有国家再到月球上进行落月探测。我国的嫦娥三号将是多年之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落月探测。

中国探月工程大事记

1998年

原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先期科技攻关。

2004年

1月,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月,绕月探测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7年

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进入月球轨道;11月26日,来自嫦娥一号的一段语音和《歌唱祖国》歌曲从月球轨道传回,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通过新华社传到了世界各地。

2008年

1月31日,原国防科工委正式发布首幅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2009年

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受控撞月。

2010年

10月1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10月9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轨道高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10月26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降轨,进入远地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轨道,为在月球虹湾区拍摄图像做好了准备;10月29日,嫦娥二号卫星圆满完成对月球虹湾区成像任务。卫星通过实施升轨控制,近月点返回100公里;11月8日,国防科工局公布嫦娥二号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

2011年

4月1日,嫦娥二号半年设计寿命期满,既定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科学探测任务圆满完成;2011年4月下旬至5月底,补拍月球南北两极漏拍点和再次对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进行高清晰成像;8月25日,嫦娥二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准确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的环绕轨道。

2012年

2月6日,国防科工局发布嫦娥二号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12月13日,嫦娥二号受控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深空,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

目前

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与地球间距离突破6000万公里,并继续向更远深空“长征”。

盘点

那些年登月的月球车

1970年11月17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7号”探测器把世界上第一台无人驾驶的月球车 “月球车1号”送上月球。此车约重1.8吨,在月面上行驶了10.5公里,考察了8万平方米的月面。此后前苏联送上月球的“月球车2号”行驶了37公里,并向地球发回了88幅月面全景图。

1971年7月31日,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戴维斯-R-斯科特和詹姆斯-B-欧文进行了人类首次月球车行驶,他们驾驶着4轮月球车,在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上,越过陨石坑和砾石行驶了27.9公里,收集了77公斤月岩样品。

以后的“阿波罗16号”、“阿波罗17号”携带的月球车,分别在月面上行驶了27公里和35公里,并利用月球车上的彩色摄像机和传输设备,向地球实时地发回宇航员在月面上活动的情景。

其他国家和组织探月大事记

1959年

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1964年

美国的“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

1969年7月20日

人类迎来了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他的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

1970年9月12日

前苏联发射“月球16号”探测器,它是第一个实现在月球上自动取样并送回地球的探测器。

1970年11月10日

前苏联发射“月球17号”探测器,该探测器携带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月球车“月球车1号”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行驶并进行科学探测,最终在月球上工作了11个月。

1969年到1972年期间

美国实施了6次技术更复杂的探月活动,其中除“阿波罗13号”飞船未能按计划登月外,其余几次均获成功。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并给地面带回440公斤的月岩样品,获得了大量月球照片、月球表面的科学数据和环月球轨道试验数据等,使研究人员对月球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美国日后的月球探测奠定了基础。

1989年10月18日

美国发射“伽利略”号探测器,该探测器1992年11月对月球进行了多波段成像,获取的数据被广泛用于月球影像成图和月球物质成分研究。

1990年1月24日

日本发射了“飞天”月球探测器,成为第三个探月的国家。“飞天”号接近月球后与地面失去联系,未获得探测成果。

2003年9月27日

欧空局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顺利升空,采用太阳能离子发动机,成功完成预期月球探测任务,并于2006年9月撞月。

2007年9月14日

日本发射了首枚探月卫星“月亮女神”。2009年6月,“月亮女神”受控撞月,结束为期2年左右的探测任务。

2008年10月

印度“月船1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对月球进行了全球成像,并进行了矿物和化学测绘。2009年8月,“月船1号”在轨工作312天后,与地面失去联系。

2009年6月

美国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月球陨坑观测与遥感卫星”,10月9日“月球陨坑观测与遥感卫星”成功撞击月球,发现了水。

2013年9月

美国发射月球大气尘埃环境探测器,进行环月探测。

韩娜/资料整理

图为“阿波罗17号”航天员驾驶月球车。资料图片   图为阿姆斯特朗与他留在月球的脚印。 晨报讯(记者韩娜)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昨日表示,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

  蔡华伟制图

核心阅读

进行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记者11月26日获悉,12月上旬,嫦娥三号将带着三大科学探测任务择机发射。

肩负三大目标三类任务

需闯过月面软着陆、月面生存等七道坎

11月26日,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举行的嫦娥三号任务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已完成各项研制和试验,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如果气象等条件具备,将于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

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自2008年国务院批复立项以来,科研团队经历了方案设计、初样研制、正样研制三个阶段,突破了七大技术难关。

“嫦娥三号探测器,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说,“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闯七道‘坎’,包括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地面试验验证等。”

吴志坚介绍,嫦娥三号肩负三大工程目标和三类科学探测任务。

三大工程目标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三类科学探测任务是: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嫦娥三号任务作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务,是‘绕、落、回’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对整个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志坚说。

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

将用长征三号乙火箭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吴志坚介绍说,嫦娥三号任务的组织实施体系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探测器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主要任务是研制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两器组成。着陆月面后,在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支持下,探测器携带的有效载荷将开展科学探测。

运载火箭系统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主要任务是研制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直接发射至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发射场系统主要任务是负责运载火箭、探测器在发射场的测试和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适应性改造,已具备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的测试发射能力。

测控系统主要任务是运载火箭、探测器在各飞行阶段及探测器在月面工作阶段的测控、轨道测量与确定、月面目标定位,以及落月后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的控制。

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主要任务是制定科学探测计划,有效载荷运行管理,探测数据接收、处理与管理,并组织开展科学应用研究。

首辆月球车命名“玉兔号”

不均匀引力、环形山和巨大温差等令探测器面临风险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介绍,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且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据资料统计,迄今为止,美国进行了59次月球探测活动,苏联进行了64次,中国和日本各两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共129次。其中,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51%。全球仅有美国、苏联完成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苏联开展了两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

月球具有不均匀引力和很多环形山,这对月球探测器的降轨和落月都是难题。同时,月球严酷的环境,包括变化巨大的温度,都将是对嫦娥三号探测器,尤其是对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的严峻考验。

专家介绍说,月球的一个白天或一个晚上,差不多相当于地球14天。因此,在月球上待一晚上,着陆器和月球车相当于在极低的温度下待上14个地球天。由于夜间无法用往常的太阳能发电“供暖”,其生存能力将受到巨大考验,要采取许多新的技术来应对。

嫦娥三号的落月点备选着陆区是月球虹湾。

虹湾位于月球正面,是一块类似平原的地方,该地区的北面和西面被山包围,东南面较开阔。

嫦娥二号卫星曾成功传回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为落月打下良好基础。

嫦娥三号任务的月球软着陆“登陆”环节具有极大的风险。比如,月球没有空气,着陆器不能像飞船在地球降落一样利用空气阻力,需要采取新的方式。加上备选着陆区虹湾范围很大,着陆器能够在什么样的月球地形中降落无法准确估计,要做好风险预估。最终月球车能否顺利从着陆器分离出来,在厚而松软的月壤上自如漫步,还需拭目以待。

“嫦娥三号任务各个系统均有大量新技术和新研产品,其中探测器系统80%以上技术和产品为新研。尽管进行了大量地面模拟实验验证,但是对月球,尤其是着陆区的环境认识还不充分。”李本正说,“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做了200多个预案。”

此外,在会上,李本正宣布,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全球征名活动结束,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李本正说,自9月25日召开征名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始,至10月25日征名提交截止,嫦娥三号征名活动共收到有效提交名称53091个。“我们组织了由科技专家和文化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了严格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名称,提交新华网进行网上投票评议。最终,‘玉兔号’得票第一。又经过终审评审,评委投票与公众投票的结果加权计算,最后经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批准,我国第一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

延伸阅读

嫦娥二号距地球突破6000万公里

据介绍,目前,已成为我国首个人造太阳系小行星的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的距离突破6000万公里,再次刷新“中国高度”。卫星状态良好,继续向更远的深空飞行。

嫦娥二号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2010年10月1日发射,已经超期服役2年多。自2012年12月13日飞越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成功实施再拓展试验以来,嫦娥二号进行着我国航天器飞行距离最远的一次“太空长征”,不断刷新“中国高度”。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计算,预计嫦娥二号最远将飞行到距地球约3亿公里处。

嫦娥二号工程的实施创造了中国航天领域多项“世界第一”: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首次从月球轨道出发飞赴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科学探测,首次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近距离交会探测并获得10米分辨率的小行星图像等。

蔡华伟制图 核心阅读 进行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记者11月26日获悉,12月上旬,嫦娥三号将带着三大科学探测......

近65万网民力荐 嫦娥三号月球车得名“玉兔”号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26日在国防科工局举行的嫦娥三号任务首场发布会上宣布,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巡视器全球征名活动结束,月球车得名“玉兔”号。

“月球车的名称,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意愿,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李本正说:“对征集收到的名称,组织了由科技专家和文化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依次进行入围初评、网上投票和终审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名称。收到有效投票344.52万余张,其中‘玉兔’号64.99万余张,得票第一,并通过终审评审。”

李本正说,在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嫦娥怀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形象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

“大众的广泛参与和评论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对中国航天的丰富情感。”李本正说:“也有不少网友为月球车命名‘钱学森’号,体现了公众对我国航天事业奠基者的深切缅怀。”

计划12上旬奔月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肩负着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的重任。着陆器将“怀抱”“玉兔”号巡视器落月,然后“玉兔”号驶离着陆器在月面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记者余晓洁、田野、赵薇)

近65万网民力荐 嫦娥三号月球车得名“玉兔”号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26日在国防科工局举行的嫦娥三号任务首场发布会上宣布,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巡视器全球......

巡天·观地·测月——嫦娥三号“落月”百姓看点前瞻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在即,月球科学领域专家表示,除了巡视器轻盈落月——“落下去”和巡视器开展月面探测——“走起来”两大亮点外,嫦娥三号挑战人类月球科学探测历史上的几项“第一次”同样值得国人期待。它们主要由嫦娥三号携带的八大科学载荷中的三件完成。

巡天·人类首次把“天文台”架到月球上

【有效载荷名称:天文月基望远镜;位置:安装在着陆器上;使命:进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研制单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西安光机所】

【专家解析】在月亮上观天文是世界上很多天文学家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月基天文望远镜,相当于人类把“天文台”架到了月球上。在月球观测天空,观测星星,研究星系、恒星的活动。假如实现了,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月基望远镜由望远镜主体、反射镜转台组成。对各种天文变源的亮度变化行为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然后拍照把数据传回地球。我们形象称之为“巡天”。

观地·首次从月球“回望”地球等离子体层

【有效载荷名称:极紫外相机;位置:安装在着陆器上;使命:对地球赤道附近等离子体层进行极紫外成像探测;研制单位:长春光机所】

【专家解析】美国曾经在地球轨道上用卫星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只是从赤道附近过境,没有宽阔的视场,只能看到局部。

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后,离地球38万公里,能够看到地球等离子层的全貌。通过对地球周围的等离子体层产生的辐射进行全方位、长期的观测研究,获取地球等离子体层三维图像,有助于了解太阳和地球的相互关系。

有观点认为,地球上一些自然灾害与地球等离子体层有关,所以相关研究具有科学意义。

测月·用雷达对月球进行两个深度上的精细探测

【载荷名称:测月雷达;位置:安装在巡视器上;使命:探测巡视路线上月壤厚度及其结构,月壳岩石结构;研制单位:中科院电子所】

【专家解析】嫦娥三号巡视器的“腹部”有一台测月雷达。巡视器在月面行走,测月雷达可以测月球地底下30米深土壤层的结构和100米深的次表层结构。这个是国外没有做过的。(记者余晓洁、赵薇、任珂)

巡天·观地·测月——嫦娥三号“落月”百姓看点前瞻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在即,月球科学领域专家表示,除了巡视器轻盈落月——“落下去”和巡视器开展月面探测——“走起来”两大亮点外......

据央视报道,肩负“落月”重担的“嫦娥三号”任务计划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目前,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定名为“玉兔号”。

据央视报道,肩负“落月”重担的“嫦娥三号”任务计划今年12月上旬择机发射。目前,运载火箭和探测器已转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现场。我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定名为“玉兔号”。......

26日上午9时许,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介绍,“嫦娥三号”80%的技术是新的,在北京建设了模拟着陆场,最大可能保证登月任务完成。

据悉,“嫦娥三号”的任务之一是,将在着陆器上安防天文望远镜,这将是世界上首次从月球上观测天体。

26日上午9时许,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介绍,“嫦娥三号”80%的技术是新的,在北京建设了模拟着陆场,最大可能保证登月任务完成。 据悉,“嫦娥三号”的任务之一是,将在着陆器上安......

随着探测器、火箭先后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三号任务自2008年2月立项以来,先后经历了21个月的方案设计、26个月的初样研制、20个月的正样研制,目前正蓄势待发,直指12月的发射时机。

嫦娥三号任务是落月,也不再称为卫星,而是称为探测器,包括了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后者也正是月球车。此前的嫦娥二号,其重要任务就是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月球备选着陆区虹湾拍照。当时,嫦娥二号卫星降至与月球表面近达15公里的高度拍摄虹湾地貌,为嫦娥三号的落月提供最重要的“地图”。如今,嫦娥三号真的要来了。

虹湾位于月球正面,并非是海湾,没有水,实际上是一块类似平原的地方

我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绕、落、回”,嫦娥三号担负的是落月任务,其落月点备选着陆区正是月球虹湾。

早在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前,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曾介绍,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于2013年左右发射并在月球软着陆,选择在月球的虹湾区着陆,因此要对这么一块南北100公里、东西300公里的区域预先进行高分辨率成像。

2010年10月1日发射,经历地月飞行、近月“刹车”、成功环月和降轨拍摄等几大环节,嫦娥二号卫星成功传回分辨率优于1.5米的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顺利完成历史使命,也为未来落月打下良好基础。

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月球备选着陆区虹湾位于月球的正面,专家介绍说,月球虹湾并非是海湾,没有水,实际上是一块类似平原的地方。该地区的北面和西面被山包围,东南面较开阔。 

根据成像时间为2010年10月28日18时25分的一张月球虹湾局部影像图,当时嫦娥二号卫星距月面约18.7公里,分辨率约为1.3米。影像图中心位置为西经31度3分,北纬43度4分,对应月面东西宽约8公里,南北长约15.9公里。专家介绍说,这张高精度局部影像图显示的是虹湾内部区域,真实准确反映了月海相对平坦的特点。

影像图显示,该区域表面较平坦,由玄武岩质的月壤覆盖,分布有不同大小的环形坑和石块,其中最大的环形坑直径约2000米,深约400多米。由于是高精度成像,甚至能看到月面上直径四五米的坑和3米的石头。  

嫦娥二号卫星一共对虹湾地区获取了16轨图像,数据量很大。而且相对于嫦娥一号在200公里轨道高度获取的120米分辨率全月图,嫦娥二号卫星在15公里近距离轨道对月球虹湾地区高精度成像,加上新设计的CCD相机,最后获取的图像分辨率基本上在1.2米到1.5米之间。这些图像数据,成为嫦娥三号落月基础而又关键的工作。

月球一个晚上,相当于地球14天,将考验月球车生存能力

茫茫星空中,月球作为地球最近的邻居,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首选目标。

月球年龄与地球差不多,大约46亿岁。基本上是一个圆球体,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质量相当于地球的1/80,月面重力相当于地面的1/6。月球表面温差很大,白天可达150摄氏度,晚上低至零下180摄氏度。月球自转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周期,因此任何时间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月球具有不均匀引力和很多环形山,这对月球探测器的降轨和落月都是难题。同时,月球严酷的环境,包括温度变化如此之大,都将是对嫦娥三号探测器,尤其是对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的严峻考验。

探月工程专家介绍说,月球的一个白天或一个晚上,差不多相当于地球14天。因此,在月球上待一晚上,着陆器和月球车相当于在那么低的温度下待上14个地球天。由于夜间无法用往常的太阳能发电“供暖”,其生存能力将受到巨大考验,要采取许多新的技术来应对。

嫦娥三号任务的月球软着陆“登陆”环节具有极大的风险。比如,月球没有空气,着陆器不能像飞船在地球降落一样利用空气阻力,需要采取新的方式。加上虹湾备选着陆区范围很大,着陆器能够在什么样的月球地形中降落无法准确估计,要做好风险预估。

最终月球车能否顺利从着陆器分离出来,在厚而松软的月壤上自如漫步,还需拭目以待。

随着探测器、火箭先后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嫦娥三号任务自2008年2月立项以来,先后经历了21个月的方案设计、26个月的初样研制、20个月的正样研制,目前正蓄势待发,直指12月的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