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预防职务犯罪人人都是志愿者

www.fjsen.com 2013-11-04 07:03  傅达林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每个人都是反腐的志愿者,动员社会参与,效果会更好。

当前,各国对腐败的治理,越来越由事后惩治向事先预防的关口前移,职务犯罪预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课题。近日媒体报道,山东蓬莱自去年4月起首创预防职务犯罪志愿者介入模式,建立了142人的预防职务犯罪志愿者队伍,并将这种吸纳群众智慧开展犯罪预防的经验总结为“蓬莱模式”。

反腐需要公众参与,预防更需要民间智慧。在预防中引入志愿者介入机制,无非是想借助外部力量以“旁观者清”的立场,实现对权力内部运作的巡视与检测。其中,一些精通法律、审计、财务、工程建设等专业知识的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介入预防,能够较好地弥补预防职能机构人员的素质缺憾,辅助职能部门更好地做实职务犯罪预防和监测工作。

不过从所谓的“蓬莱模式”看,志愿者参与的方式似乎主要集中于开展预防调查、进行案件剖析、完善工作制度等,从中发现苗头性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一年来用数字所反映出的工作业绩或许直观,但人们对于其参与预防的实质性工作内容仍无具体认知。特别是这项制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预防了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尚待更多实践的检验。

对职务犯罪而言,无论是贪污受贿还是“不落腰包的腐败”,其本质都是公权力的变质与堕落。由此也决定了所有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都必须围绕着公权力的运行展开,志愿者介入机制也必须如此。而问题恰恰在于,作为外围的志愿者,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呢?个案选择下的预防调查,即便能够发现所谓的“苗头性问题”,但在对权力不构成实质性制衡的情况下,又能否在普遍意义上真正实现预防的目的?

不可否认,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但我们也应当清醒认识到,职务犯罪的根源在于权力不受约束,志愿者介入机制虽然有一定辅助作用,却并非实现权力约束的刚性机制。预防职务犯罪还必须回归制度,这种制度就是将权力关押的“笼子”。同时,每个人都是反腐的志愿者,动员社会参与,效果会更好。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