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钱衣”穿得出归属感吗?

www.fjsen.com 2013-10-24 07:13  付小为 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十堰一家火锅店发工资的现场照片,被该公司的一名员工发到微博上,引来一阵围观。照片中,该店员工手拿着用百元大钞粘成的“衣服”,站在领奖台上领奖。

这个带着几分喜感的发工资“仪式”,在内部称为“成果展示”。据说当天场面颇为隆重,一面大放礼花,一面给“前列”员工“穿上”工资,其他同事哄闹庆祝。一些员工表示很有意义,具有激励作用。网友们大多觉得做法挺新颖,少数不认同的,则持“老板拿钱做文章不合适”的立场。

我不想就“成果展示”这个形式多说什么。虽然看上去夸张过头,但既然员工可以接受,又旨在激励人而非打击人,作为旁观者评价一个公司的内部“法则”没有意义。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一种视之为企业“归属感”的认同。

此处所说的“归属感”建立于什么呢?结合前述背景,与其说是发放薪资的“集体”仪式,不如说是不低的薪酬,以及对好员工的“激赞”。这里集合了价值感、荣誉感、认同感等等,但本质上以“薪资”为核心,所以穿纸币衣服形式上不恰当,其实却是呼应中心的。它是一个企业摸索出的通往“归属感”之路。然而,老板与员工,用提高分红来加强粘性,很难说不是一种对“归属”的简单化理解。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与很多社会单元、机构、组织、地域建立了联系,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生活地、工作地、居住社区等等。个人与特定机构、地点之间的联系,是表面意义的归属。然而,当归属上升为一种情感,就必须有更多精神层面的元素,例如在哪个地方长大,哪儿充满童年回忆。这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

换句话说,作为个体的人生存在社会上,难免会与机构、地域形成表面的“归属”关系,但这些关系未必都能上升为归属感。

回过头来看,我们似乎又处在一个无限强调归属感的时代。企业重视员工归属感,城市在意市民归属感,前者视归属感为降低员工流动率的方式,后者将其内化为城市吸引力以留住人才。可具体到什么是归属感,怎么形成归属感,好像不得门道。

火锅店的高薪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它生成的是不是归属感呢?这一点,已经在一些民企老板高薪聘员,员工却仍向往公职工作的困惑中打破。一个人长期乃至一辈子生活在某个城市,未必是被吸引受折服,生存与生活现实有足够多理由把一个人留在属地。一种矛盾的情形是,一方面,个人被放在某个社会归属之下,机构、区域急于创造归属感,没有对应单位、所属的个人,往往难被社会认可,甚至受到排斥;另一方面,现代人的一个普遍共鸣则是,虽然身处某地,却感到无所归属、无处容身。

实际上,强调归属感的初衷,建立归属感的方式,都指向了疏离。归属感本质上是一种人自发的情感,包括何去何从,选择在哪生活、为什么就职某处,都是其自主性的体现。可在个人被严重对象化的当下,作为消费对象的人,作为生产对象的人,被最大程度剥离情感地计量,甚至成为归属感的追求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