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马富昆家的玉米地,因天气干旱原因,仅长出一点势头。 周小云 摄 中新网宝丰8月2日电 (记者 周小云)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平顶山宝丰县,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夏旱”。目前,该县17座中小型水库,其中15座小型水库全部干枯,4条主要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近20米。持续的干旱,致使该县2.85万人和2000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记者近两日走访宝丰县李庄乡看到,部分田地玉米枝叶因干旱缺水卷曲,少数仅长出一点势头的玉米地,部分幼苗枝叶枯黄,在地面麦茬的掩映下,几乎见不到一丝绿色,看上去毫无生气。 李庄乡西部的马圪垱村,300多户用水井在一月前已无水可汲,该村逾1200位村民,眼下只能依靠当地水利部门在村头新打的一口深近百米的机井取水饮用。 “现在家家户户20多米深的水井,都打不出来水了,人吃水都难,谁还顾得住农田和牲畜?”村民马富坤告诉记者,村民每天都是提着大大小小的水桶排队取水,家里废水循环使用也成为了村民新的生活习惯。 “洗脸水、刷碗水都会再用来喂猪、喂鸡。再热的天,也不舍得用水冲澡,最多就是四五天才端盆水擦擦澡。”村民张长民向记者讲诉,村民家中断水后的生活。 在该村,记者走访了近十家住户,相同的是,每家住户厨房都存放着洗菜、刷完的剩水,村民称,这些水都是自家用,不脏,就是不能用了,也留给喂牲畜。 宝丰县水利局1日对外通报,全县在田作物面积40余万亩,受旱面积达到32.2万亩,其中,重旱17.6万亩,干枯5万余亩。同时,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以及部分山泉水的干涸,已造成全县2.85万人和2000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该县节水办主任张国建告诉记者,该县今年以来无有效降雨,1至6月份,宝丰县累计降水量为197.3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67.3毫米。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来,全县降水量仅为32.3毫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14毫米,为1956年以来降水量第二小值,出现了资源型缺水。 持续的干旱,导致了库塘蓄水严重不足,该县17座中小型水库中的2座中型水库库存水量不足50万立方米,其余15座小型水库几乎全部干枯,4条主要河道已经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了近20米。“此次旱灾给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带来较大困难,给工农业生产特别是秋种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张国建称。 面对60年一遇的干旱,当地官方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目前新打机井1032眼,修复旧井1141眼,新增灌溉面积9.98万亩。由于采取这些措施,目前旱情,包括群众饮水有所缓解。 河南省水文资源局最新发布的公告称,今年特别是入汛以来,河南持续高温少雨,平顶山、漯河、周口等地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7成多。据统计,目前,该省受旱面积2706万亩,其中重旱712万亩,全省遭遇了多年来较严重的伏旱。(完) |
8月1日,嵩县当地村民在排队拉水。 齐永 摄 8月1日,政府组织大卡车送水到村。 齐永 摄 中新网洛阳8月2日电(记者 齐永)据气象部门预测,河南嵩县近期仍无有效降雨,气象干旱仍将持续。当地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若近10日内仍无有效降水,嵩县因干旱造成的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将达到3万人,半月之后将达到3.5万人。 嵩县位于河南洛阳市西南部,境内有伊河、汝河、白河三条较大的河流,有国家大型水利工程陆浑水库,水产资源丰富。然而,这个水产资源丰富、风光秀美的县城,目前正在遭受着持续的严重干旱。 嵩县连续79天的累计降水量仅为69.5mm,比历年同期偏少74.7%,全县三大河流中白河、汝河已断流,伊河流量仅有2立方米/秒,一级支流全部断流。全县共有水窖11249座,其中有1100座干涸,剩余10149座水窖多数也仅剩保窖水量。全县16个乡镇,80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5763户、24445人、3130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人畜饮水困难。 自今年5月中旬以来,持续的干旱天气造成该县农作物灾情严重。全县玉米播种面积28万亩,其中重旱3万亩,成灾15万亩。此外,红薯、棉花、烟叶等秋季作物也分别不同程度遭灾。 “今年五月份后,旱情愈发严重,县里开始组织送水到村,用大卡车每天一次拉来七立方水,这才缓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黄庄乡付沟村村民唐新芳说,他所在的黄庄乡,因地质原因不好打井,各家各户都打上水窖,将积雨水和丰水期时的河流抽取水存入水窖,作为生活用水贮藏,今年的持续干旱,村子里的水窖都已干涸见底了。 “对发生临时饮水困难的乡村,组织力量,通过开辟新水源、增打小井、增建新站、抢修恢复供水设施、发动社会力量送水等各种措施确保人民群众饮水问题安全。”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期仍无有效降雨,气象干旱仍将持续。若近10日内仍无有效降水,嵩县因干旱造成的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将达到3万人,半月之后将达到3.5万人。 记者从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嵩县已启动Ⅱ级(橙色)抗旱应急响应。目前,嵩县发动社会力量,抽调了27台大型送水车,对吃水困难的偏远村庄实施定点送水,全县上下正全力以赴,抗旱保苗,修复水利设施,购置抗旱物资,力争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完) |
视频:《新闻1+1》:干旱的地 找水的人 来源:中央电视台 《新闻1+1》2014年8月1日完成台本 ——干旱的地,找水的人! 高建党 河南汝阳县莲镇庙岭村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是自来水基本断流。 解说: 本是汛期,河南却遭遇五十三年来最少降水。 郝双柱 河北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郝营村村民: 这可以说绝收了,现在你看就这几个粒。 王秀成 新疆伊犁州种马场农户: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旱情,从来没有见过。 解说: 河北、新疆、陕西、内蒙古、山西,全国已有十二个省区需要应对干旱。 束庆鹏 国家防办督察专员: 有160万人,特别是山区的群众,饮水比较困难。 解说: 抓阄排号、肩挑车拉、打井挖水,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记者: 村里的老人都出来浇水了? 马玉惜 安徽观堂镇张庄村村民: 村里老人都出来。 解说: 干旱之下,人畜饮水怎么保障?《新闻1+1》今日关注:干旱下的“水危机”! 董倩 主持人: 好,欢迎您收看今天晚上的《新闻1+1》。 北方一些省份正在经历着持续的旱灾,尤其是河南省,媒体报道说,它超过了几十年来没有见过的这种干旱的水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聚焦,被干旱笼罩下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况。 解说: “入夏以来,我国部分省区发生严重干旱。 湖北省伏旱呈现蔓延趋势。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也遭遇了干旱,给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 河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旱情。 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等十二个省区,160万人出现饮水困难。”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这局农民格外信服的农事谚语,体现了当前,正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阶段,然而,入夏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严重旱情,不但让农作物危在旦夕,更让旱灾下的人们生活艰辛。 郝双柱 襄阳市双沟镇村民: 现在你看上边就几颗粒。要是往年这都长满了,现在就几个粒。 马玉惜 亳州市观堂镇张庄村74岁老人: 家里没有人,孩子都在外打工,我也找不到人。没有人给你浇水,现在旱得很。 高建党 汝阳县莲镇庙岭村村党支部书记: 今年是自来水基本断流,一滴都不会流,就是断流。 解说: 十二个省区,7200多万亩受旱面积,虽然今年眼下的受灾数据,并没有高于往年的旱情平均值,但是旱情分布的集中性,还是让一些地域的水灾情况很严重。在中国第二大产粮大省,河南省,从六月份开始的平均降水量,已经是五十三年来的最低值。 王珍 平顶山市红石崖村民: 我们到处找水,没有固定地方。谁要是知道哪有泉眼水了,谁就到那找着挖,就挖那小坑。 解说: 在河南旱情最严重的平顶山市,一些农村地区,已经断水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不但让庄稼基本绝收,人畜饮水也面临着困难。据河南水利部门的统计数字,河南省共有24.5万人,8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吃水困难,而这样的情况还将持续。 (电话采访) 杨汴通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新闻发言人: (河南)省里边财政已经下达了,一亿五千万资金用于抗旱应急工程,取水、送水。据目前气象预报,最近一周,河南仍然没有大的降雨过程。这样的话,我们省旱情将会持续发展,甚至会扩大。就是我们的受旱面积,包括我们吃水困难人数,都会有加大趋势。 解说: 而在陕西省,全省有五十九个县市区的最高气温,创下了十年来最高值,导致旱情加重。其中,三原县唯一的水源地,冯村水库,已经干涸见底,浑浊不堪的雨水,成为了村民的生活用水。 记者: 这水是黄的咋吃呢? 胡秀莲 三原县嵯峨镇唐陵村村民: 这刚抽上来更浑,前抽的到今天还清一点。 记者: 等于说把这个水沉淀下才能吃? 胡秀莲: 嗯。 解说: 截至目前,陕西省已有近15万人临时饮水困难,而省财政厅将下拨3600万元抗旱救灾资金,用于应急水源等工程建设。但眼下的旱情,似乎依然需要等天气的转变。 黄喜峰 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抗旱科科长: 7月份开始到现在,目前旱情还在持续。据我们最新信息,在八月中旬之前,陕西大部分地区,依然维持高温少雨的天气,伏旱还将进一步发展。 解说: 未来一段时间,抗旱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农业部、国家防总,都各派出抗旱工作组到重旱区,指导救灾工作。而国家防总,在前期安排一亿元抗旱经费的基础上,财政部将再安排一批特大抗旱经费,支持河南、陕西、山西等旱区,开展抗旱工作。 主持人: 今年的旱情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它有多严重,那么最新的消息,国家气侯中心,截止到今天,那么旱区主要还是集中在河南、河北,还有山西、陕西、湖北,包括内蒙、新疆这样十二个省区。 那今年的旱情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列出了几个。从自然方面看,主汛期降雨少,高温天气多,库塘蓄水不足,抗旱水源严重短缺。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今年干旱的具体情况又是怎么样,截止到7月30日的统计,我们看十二个省区,作物受旱面积,是超过了7200万亩。但是我们看一下往年的同期平均值,是超过了一亿亩,也就是说,今年的受旱面积,并不比往年平均值更大,而是稍小。我们再来看,因旱饮水困难的人数是160万人,而这个数字往年平均值是675万,因旱饮水困难受到的牲畜的影响,是207万,而往年是541万。那么看完这些数字的对比,我们可以说像干旱、少雨,像这种因素往年都是经常遇到,甚至说可以说是年年都有。而且今年的数字,我们看不管是受旱的面积,还是受旱的人群、牲畜,都并不比往年更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这么多地方,还是会受到干旱的巨大的影响,接下去我们就连线一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的王浩所长。 王所长,首先我们先从自然原因去分析,为什么今年,在集中在这些,比如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这些地方会大旱,旱到这种程度? 王浩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 因为从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分析,中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这一带,是中国第一大传统旱区,发生干旱的程度比较高,范围比较广,频次比较高。 这个第二大旱区就是西南五省,今年情况好一些。这次大旱,主要是在这个传统旱区。那么这次由于汛期来雨少,地域又特别的集中连片,所以显得这个旱情比较严重。除了天气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水利工程的原因。水利工程现在还有点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大力加强。像一般的中小水库是抵御不了这样程度干旱的,普遍的全干了,所以还需要兴建一些大中型的水库。 再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口迁移,从西部向东部迁移,从北方向南方迁移,从山区向平原迁移,从周边向中心城市迁移,结果造成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今年的传统旱区,这些地方人特别多,而水不能随着人走,所以这样子就显得,这些人口的聚集,在平原区就显得对水资源的压力特别大。 主持人: 那就是说,王院士给我们分析,干旱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的,比如说历史的,还有社会演变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因素累加起来造成了今年的干旱。那接下去,我们继续关注,当干旱发生了以后,各地方的人们,又是如何去应对的。 解说: “旱”字当头,“水”在哪里?西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区,旱情之下,水,再度成为头号难题。在河南省卢氏县大原村,持续的干旱,已让这个小村落的600多口人,以及130多头牲畜出现了饮水困难。村里五十二个蓄水池早已干涸,不得已,村民们只能到十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水。 任双敏 河南省卢氏县大原村村民: 到那里两家接了两桶水,拉着两桶水能吃个两天左右。 解说: 在河南,无水可用的并不仅是一个小的大原村,在经济重镇平顶山市,由于持续干旱少雨,全市居民唯一的饮用水源地,白龟山水库,也一度跌破了死水位线。 连涛 河南台记者: 我现在是在白龟山水库的北岸,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可以看到大片的沙滩和草滩,在过去这些沙滩和草滩其实是淹没在湖水下面的,由于长期的干旱,湖水已经向湖中心退去了有大概三、四十米的位置。 解说: 为防止平顶山市发生水荒,相关部门不得不向上游水库调水2062万方紧急补水。 苏嵌森 河南省白龟山水库管理局局长: 省水利厅已经批复我们白龟山水库,动用30公分死库容,可以供用686万方水,可以保证半个月的供水。 解说: 而在陕西商南,当地正经历的八十八年不遇的重大旱情,该县六万居民,面临着水源几近枯竭的巨大困境。为此,县税务局决定,从二十公里外的丹江(音)运水补给城区水用。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三十余辆卡车,组成了一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运水大军。 记者: 拉水每天能走多少趟? 拉水车司机: 拉水白天五趟,晚上五趟。一天一夜24小时就是十趟。 记者: 不停是吧? 拉水车司机: 没有停过。 解说: 而在另一个旱情重灾区安徽省,当地的亳州市40度以上高温不断,旱情发展不断加剧,亟待一场降雨到来。 董凌 亳州市气象台台长: 截止到7月28号,全市普遍达到一个重旱,部分地区达到一个特旱的气象干旱标准,亳州建(气象)站,从1953年开始到现在,降水是同期最少的一年。 解说: 终于在7月30日午后,亳州市盼到了一场忽来的及时雨,而这样的大气环境,恰好符合人工增雨的条件,于是,亳州气象局紧急出动八个作业队进行人工增雨。 李云鹏 亳州市气象局人降办主任: 三二一,发射。 解说: 经过此次人工增雨,促使亳州市大部分乡镇的降雨量都超过了10毫米。但距离缓解旱情,这样的雨量,还远远不够。 董凌: 目前亳州这个旱情,如果是不到20毫米以上的降水,就不能达到缓解的作用。现在看到达到重旱这个程度,必须得50毫米以上的降水,才能有效缓解旱情。 主持人: 其实,年年出现这样一些干旱的问题,暴露出来是深层次水的危机。刚才王院士也说了,那么其中有一个原因,干旱就是因为常年我们国家的这个基础的水利设施,可能是处在不足的状态,有多不足,我们不妨拿出几个数字来看。 那么,7月30日同样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数字,山西省我们来看看,225座水库是干涸的,1.6万眼机井出不来水出水不足。河南省,21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3亿立方米,抗旱水源十分短缺。湖北省,600多座水库是低于死水位,111座小型水库,5万多口塘堰是干涸的。那么你看,刚才我们也看到基础设施缺乏,那好了,接下去我们继续连线王浩院士。 王院士,当看到这些数字的时候,我们自然有一个问题,那么本身就是要应对水资源短缺的这个水库,在我们现在的整个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在抗旱的过程中,它发挥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王浩: 水库可以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水库有两类,一类是地下水含水层,地下水可以视做一个大水库。再有一个,地表水的水库。就是我们惯常意义提到的这个水库。那么咱们是发展中国家,整个水库修建的量,比起发达国家,比起这些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还是差一些,还跟不上,水库还不够用。 主持人: 您告诉我们一个数字,差多少比如说? 王浩: 比如说中国的水库的总库容,占年径流量的比例是22%。这个在美国是66%,在西欧、北欧这些国家是90%、95%。 主持人: 王院士,您提供的这些数字上的差异,意味着什么呢?是意味着我们的技术能力不足,还是说资金能力的不足? 王浩: 主要是资金能力的不足。另外还有一些具体困难。这些水库,咱们中国修水库的必要性,还要大于美国,大于西欧。为什么呢,因为咱们中国是大陆季风气候,雨季和旱季的分别十分明显,我们必须在雨季收集宝贵的雨水、洪水,挪到旱季来用,否则入不敷出,人没办法发展,没办法生存。 主持人: 王院士,刚才您说主要是,并不是技术原因,是钱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好像并不缺钱,比如说外汇储备,比如说各种各样的显示,我们并不缺钱,为什么在水库这方面,我们是钱反而成为了一个瓶颈? 王浩: 一个是投资完全要靠财政,因为修水库它本身不是一个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现在修水库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什么难题呢,就是生态的影响,环境的影响。为了人过日子就需要修水库,但修了水库,对洄游性的鱼类,就会发生一定的,造成它一定的损害。 主持人: 就是它是一个两难,怎么也不是? 王浩: 是一个两难。 主持人: 那王院士刚才您也说了,这个水库有一个窄义的,那么就是地表水的水库。还有一个的广义的地下水,实际上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大水库。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比如说在很多地方,地下水由于这个城市缺水,所以很就是,没完没了,很大肆的去抽这个地下水,现在就是人和地下水这个矛盾,现在怎么来解决? 王浩: 现在举个例子说,就拿世界三大含水层之一的,华北大平原的地下水库,地下水含水层来说,这个由于这个地方,现在要满足它的现状发展,需要748毫米的降水量,才能满足海河流域,满足华北平原的用水。可是这一带的平均降水,只有535毫米,还亏缺213毫米,那么这213毫米怎么办呢?一个主要的方面是超采地下水,另外还从黄河流域、从临近的流域调水,几十亿一年。这样子才支撑下来。那么怎么解决它呢?就是一方面,靠近海边的地方,我们可以搞一些海水淡化,来替代超采的地下水。一方面,靠近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可以搞一点跨流域调水,根本的方法还是要节水,这样子拿地下水做战略储备,做机动水源,做抗旱的主要手段,后备手段。 主持人: 那您的意思就是说,地下水要留到不得不用的时候才去用,而不能作为一个日常的开支? 王浩: 正是这样。 主持人: 王院士,稍候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给您。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不管是西气东送,还是说南水北调,都是在一个国家的层面从宏观的去解决大的区域化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城乡之间,这种水资源的不足,继续关注。 解说: 这几天,在微信,在微博,一条条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帖子,正在人群中传递。 “农村干旱已经很严重了,农户家里吃水都成问题,更别说浇地了。虽然市区用水是优先保证的,但我们优先权不是浪费权,动员和影响身边所有的人一起参与节约用水,不要赞,请转发。” 同时,在这个炙热的夏天,城市里一些浪费水的现象,却并没有因农村的缺水而缺位。 “郑州东区一建筑工地,抽地下水直接排到下水道,已经很多天了,短短一段路有不下三个抽水管,现在全省干旱,地下水就这样没日没夜白白流掉,实在让人心疼。” “信息学院路,东风路交叉口南二十米路东,一个消防拴断裂,积水很深,河南大旱,这么多水白白浪费,看着就心疼。” “韶山路(音)翡翠城(音)楼盘那水也太浪费了,再好的楼盘也要节约水。” 一边是干旱的农村,农民们对水望眼欲穿的找寻。一边是城市里一些地方,对水毫无节制的浪费。事实上,即使没有今年的干旱,诸多城市也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水危机。尽管在西安、北京等城市,已经启动限制或关停高耗水企业的措施,来全力确保居民用水。但7月28日,北京市城区310万立方米的日供水量,仍然突破了百年历史记录。而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城市里普通居民,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距离他们不远的农村已经发生了饮水危机。 市民: 生活中应该是不缺水。 市民: 我觉得基本上没受到太大限制。 市民: 我只是遇到小区维修管线,这种特殊情况才会出现限制用水,其它的倒没有出现。 市民: 不缺(水)。 解说: 和北京市民有着类似感觉的,是石家庄这个城市。根据新华社记者7月25日的报道,在石家庄,这个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10的城市,竟然聚集着两百多家高耗水的洗浴中心。越缺水,越止不住浪费水,越缺水,越感受不到缺水。当这对尴尬的矛盾体,伴生存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有所行动? 主持人: 说到缺水,王浩院士在一开始给我介绍了这么一组数字,他说北京是全世界特大城市里面,是最缺水的哪一个。缺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北京的人均占水量是一百方,而这个数字在以色列已经是很干旱的地方了,是290方,那么即便是如此,我们生活在北京的人,有几个会感觉到缺水呢?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继续连线王院士。王院士,我们一方面知道,无非是开源和节流。现在刚才您说了,在开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靠节流。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似乎觉得一打开水龙头,永远有水。那节水这个问题,就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它的障碍难,难在什么地方? 王浩: 这个节水可以说北京下了很大的力气,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1980年开始,北京所在的海河流域就进入了干旱期。在干旱期里边,到1999年到现在,进入了非常严重的干旱期,降雨、水资源,降雨衰减了20%,水资源衰减了40%,这个非常厉害。 那么北京的节水,现在可以说在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一些主要指标方面,都超过了美国的平均水平。离以色列最先进的水平,还略差一点。但是北京、天津,一方面是中国节水做得最好的城市,一方面是整个也超过了美国。那么节水要做什么工作呢,生活节水就是像抽水马桶、淋浴器、洗衣机,这些都要做成节水型的。另外,像一水多用,家庭内部的小循环,淘洗衣服的水可以擦地板、可以浇花,诸如此类的事情。 主持人: 我打断您一下王院士,其实您的意思就是说,今天不缺水的城市,不意味着明天不缺水,今天不干旱的地方,不意味着明天不干旱。而且今天没有生活在农村地区,体会不到缺水地方感觉的人们,不意味着明天您也体会不到。因为缺水,它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这跟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的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