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建设扶贫产业园 探索帮扶新模式

自2015年起,厦门大学通过建设“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秉持“虚园实建、科技赋能、产销对接、内外联动”的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学校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消费扶贫的重要载体,成为隆德县加速产业聚集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收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隆德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蝶变,探索出一条高校开展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 教育扶贫 ]
档案详情

厦门大学:建设扶贫产业园 探索帮扶新模式


厦门大学——图片来源厦门大学官网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是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根本之策。自2015年起,厦门大学通过建设“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秉持“虚园实建、科技赋能、产销对接、内外联动”的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学校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消费扶贫的重要载体,成为隆德县加速产业聚集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创收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隆德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蝶变,探索出一条高校开展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一、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基本情况

在2015年国家扶贫日之际,学校与校友企业、宁夏康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隆德县厦门大学康业扶贫创业园建设协议。宁夏康业投资有限公司为我校2014级EMBA校友林小辉创办,学校依托该校友企业,在原有隆德县产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的基础上,注入厦大品牌、资源和优势,建设“隆德县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该园位于隆德县六盘山工业园区内,由宁夏康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产业园规划占地1000亩,计划建设标准化厂房72幢30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一、二、三期标准化厂房46幢18万平方米;四期正在建设,拟建设标准化厂房26幢12万平方米。2018年,产业园生产总值3.6亿元,占隆德县GDP的13%。入园的50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200个,其中吸纳本地贫困人口就业1760人,占全园区就业人数的近80%,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277人,占园区就业人数的13.8%,解决就业困难残疾人就业55人。2018年3月29日《光明日报》、2018年6月28日《人民日报》、2019年5月31日《宁夏日报》、2019年6月10日《中国教育报》等先后报道我校扶贫产业园作法。

2019年5月,厦大党委书记张彦(右二)率团赴宁夏隆德考察调研对口帮扶工作。 资料图片

二、主要作法

(一)虚园实建。高校作为国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资产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取得。因此,在产业园建设中,高校既不适宜,也没有财力作为产业园投资主体。但高校具有品牌价值以及科技和智力资源密集等优势,只要把这些优势和资源有效运用到扶贫工作中,就可以产生较大效益。在产业园建设中,厦门大学通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做好公共服务、配合政府招商引资、购买产业园产品等方式,推动产业园健康发展。

学校把产业园建设作为产业扶贫的最重要抓手,精心谋划,高位推动。2015年以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深入产业园考察调研,实地指导产业园建设发展。学校派驻隆德县的挂职副县长等把产业园作为最重要的联系点,与产业园建立日常沟通渠道,协调解决有关事项。学校选派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专家学者为产业园建设把脉会诊、出谋划策,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学校先后以立项形式为产业园投入300多万元,支持产业园建设发展。目前,已在产业园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科技研发和质量控制实验室、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等公共服务机构。为产业园举办各类培训10余场,安排产业园5位企业家来学校学习EMBA有关课程。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不仅使产业园具有了厦门大学的品牌价值,更具有高科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二)科技赋能。扶贫扶智,科技先行,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扶贫攻坚进程是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扶贫产业园来说,推进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园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厦门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人才、科技和平台优势,为产业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设立科研课题。学校立足隆德县资源禀赋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设立相关课题,开展科研攻关。

(1)开发马铃薯淀粉。隆德县地处六盘山西麓,其高寒特性,使得隆德马铃薯较其它地方马铃薯更具有开发为低血糖指数食物的可能性,但一直缺乏更多的实验数据支撑。学校支持药学院吴彩胜副教授开展隆德县马铃薯淀粉及现有产品的消化特性研究,探索隆德马铃薯适用于糖尿病人食用的主要物质基础,并进行相关机制探索研究,努力开发符合糖尿病人群的低血糖指数食物。

(2)提升肉牛饲料品质。肉牛产业是宁夏、固原市和隆德县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是宁夏各级政府“1+4”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在肉牛养殖中,青贮饲料对于出栏时间和牛肉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学校化学化工学院卢英华教授与隆德企业申报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利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发酵青贮饲料,以改善饲料品质,提高动物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动物排泄物,改善养殖环境。

(3)探索隆德中草药有效成分。隆德县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被誉为“高原绿岛”和“天然药库”。近年来,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促进隆德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优势产业。学校科研人员运用QE高分辨质谱和MS/MS等方法,帮助隆德县化验检测党参、黄芪、甘草、柴胡、秦艽等5种中药材有效成分,并努力研究、利用隆德道地药材的新成分。

二是派驻科研人员。学校组建专家服务团、博士服务团等,选派知名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走进产业园企业,走向田间地头,现场帮助解决产业园企业科技问题。生命科学学院田惠桥教授多次走进产业园企业种植基地,用多倍体技术使中药材提质增量。学校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师生有关科研团队与产业园企业线上线下沟通,指导有关试验开展。这些科研人员的进驻,为产业园企业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为产业园创新发展增加了活力。产业园企业表示,“有了厦大科技的‘撑腰’,我们的产品质量更稳定,市场信誉度也高了一截”。

三是建设科研平台。学校联合宁夏大学,建立“厦门大学-宁夏大学-隆德县人民政府农业科技研发示范基地”,选派药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专家团队开展马铃薯加工、中药材、药食共用产品等研发工作,并建立了厦门大学、宁夏大学和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厦大校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实验室。该实验室投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贵重设备100多万元,主要基于色谱高分辨质谱连用技术和多种质谱数据采集挖掘技术非靶向识别和鉴定产品成分,提高食品安全。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视察该实验室,叮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猛教授建设好实验室,多培养当地科研工作者。

图片来源厦门大学校扶贫办

(三)产销对接。产业园生产的产品不仅要产得出、产得好,还得卖出去、卖上好价钱,产业园才能真正健康发展。学校紧紧抓住产销对接这个“牛鼻子”,依托厦门大学这个“大市场”,做好消费扶贫这篇“大文章”。

一是积极采购产业园产品。一是作为教职工福利采购产业园产品。产业园目前主要产品有粉丝、中草药饮片等,学校工会和离退休处分别购买隆德县粉丝、党参、黄芪、当归、枸杞等近150万元向教职工发放。二是依托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集中采购产业园产品。采购产业园内六盘春清真牛羊肉有限公司牛肉4.8万斤,每斤单价43.5元,总金额达208.8万元。

二是帮助销售产业园产品。一是学校发挥校友资源优势,积极联系校友企业或企业中的校友,帮助销售包括产业园在内的产品。如学校积极联系上海医药集团,帮助销售党参、黄芪等260万元。二是发动师生购买产业园产品。学校利用每年年货节、扶贫日等,在学校人流量大的三家村等地,邀请产业园企业开展展销活动,向师生推介隆德县优质产品。

三是在校建立直销平台。一是无偿提供校内黄金地段店面并免费装修,建设隆德特色产品营销中心,线上线下展示、销售隆德县优质特色产品。二是学校在窗口紧张的情况,在学校人流量最大、条件最好的勤业餐厅专门开辟了“厦门大学精准扶贫宁夏隆德县特色食品窗口”,制作铁板黑椒牛排骨、牛肉粉丝、牛肉煲、牛腩罐等广受师生好评的特色菜品,将产品直供食堂,实现产销对接。

(四)内外联动。产业园的发展既要建好园区本身,把各种资源要素运用到产业园建设上,使产业园长壮变强,也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着力发挥出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园统筹园区内与园区外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内外有效联动。

一是来学校举办经贸合作推介会。厦门大学有每年举办校庆的传统,众多校友在厦大校庆日返校。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向校友和社会各界推介隆德。2017年4月6日,厦门大学96周年校庆大会之后,学校首次举办了厦门大学—宁夏隆德县“对口帮扶暨经贸合作推介会”,120多名校友企业家代表参会。多家校友企业与隆德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十大项目建设协议,内容涉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智慧园区建设、服装加工、电商平台等,为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

二是在农村建设扶贫车间。为了解决产业园企业长期招工难和贫困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创收难的问题,我校出资100多万元在张树村建设扶贫车间,让留守的贫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该扶贫车间目前承接园区人造花公司订单,聘有员工43人,占地12亩,设置组装车间等,按计件方式发放工资,人均月收入1500余元,最高工资约2200余元,年增收可达80万元。

三是到网上建立电商平台。隆德县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条件,但缺乏相关软硬件条件支持。为了更好地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学校捐赠102台电脑在产业园建立“厦门大学隆德县电商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除了提供硬件支持外,还从人员培训、销售渠道拓展、物流优化等方面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我知盘中餐”团队指导教师、我校信息学院博士生导师多次赴隆德指导电商运营。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制定培训计划,对隆德县电子商务从业者开展培训。

三、下一步工作的考虑

四年来产业园建设的探索使我们认识到,高校扶贫必须要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而“找准点、建好园”是做好产业扶贫的有效形式。只要找准点、建好园,充分运用高校智力、科技、消费、校友等资源,以“虚园实建、科技赋能、产销对接、内外联动”的模式建设高校扶贫产业园,集成运用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消费扶贫等各种扶贫方式,就能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点带面、辐射全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园区所需、厦大所能、增进合作、促进发展”的原则,全力以赴、再接再厉、聚焦重点、密切跟进,推动产业园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帮扶成效,使“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特点更特,亮点更亮。一是进一步调动学校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在产业园转化。我们将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技术转化研究为重点,积极向产业园企业转化创新成果。二是充分利用厦大品牌影响力,做好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我们将按照隆德县产业发展需求,重点组织校友企业到隆德投资置业,进一步提高招商针对性和成功率。三是利用我校广大海内外校友和联系密切的华人华侨资源,帮助隆德县将其特色产品打入东南沿海、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积极做好消费扶贫。

(资料来源: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建设扶贫产业园 探索帮扶新模式)

(东南网记者卓志沐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