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赏

最近,各大城市的餐饮店流行起了“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这些餐饮店或通过标识、桌牌或通过服务员提醒消费者,如果对服务满意,可以通过扫二维码进行“打赏”,金额多为3至5元。

 资  讯 

扫码付小费 打赏别成讨赏

即时 | 2017-05-12 08:20

最近,北京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这种做法。对于这种换个马甲的小费,消费者如何看待?商家又有何初衷?(5月10日《澎湃新闻》)

消费者到餐馆吃饭,结账时却被要求对服务员扫码打赏,这种行为的确令人意外,这种行为不仅打破了公平的消费秩序,也是一种道德绑架。

消费者到餐馆吃饭,饭后结账走人,这是正常的消费秩序,也是一种市场公平的体现,但是现在却无端冒出这种打赏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消费公平,也给消费者造成了负担。

没错,这种打赏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服务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这种打赏很多时候是顾客自愿的,但是这种打赏还存在着很多弊端,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追问。

首先,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应该有餐馆负责,餐馆对服务员的服务有着奖惩的权力,对于服务好的服务员,餐馆可以进行奖励,这是餐馆的内部管理事务,岂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买单?

其次,消费者支付的费用里已经包含着服务员的服务费,要求消费者扫码打赏无疑是一种额外收费,而且这部分收费缺乏法律监管,存在着偷税漏税现象。

再者,即使这种打赏能够起到激励服务员的效果,这种措施也是一种畸形的奖励,一方面,既然打赏是自愿的,就意味着有些服务员是无法得到打赏的,这就是不公平的体现,很容易挫伤没有得到打赏的人的服务意识,不排除出现更加恶劣服务行为的可能。另一方面,评价一个人的服务质量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完全凭借消费者的感受,什么样的服务能够得到打赏,并没有详细的量化标准,这就存在着巨大的随意性,没有标准,就没有公平,这样的打赏如何能起到激励的效果。

还有,虽然名义上,这种打赏是顾客自愿的,但是事实上,一些餐馆存在着强制行为,比如一些服务员死缠硬磨,不打赏就不让顾客离开等手段,这些手段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绑架。

另外,这种打赏也容易将顾客进行分类,导致一些餐馆对爽快打赏的顾客格外热情,对其他顾客则冷若冰霜,甚至给脸色的现象,这种“看人下菜”的服务无疑是不健康,不公平的。

一家餐馆要想赢得市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服务不是唯一的手段,还有菜品的味道、质量和价格等,这些都是吸引消费的手段,与其在服务这些细枝末节上动心思,不如下大力气提升餐馆的硬件质量,因此,一味地要求顾客打赏提升服务质量,不仅偏离了靶心,也有失偏颇。是无法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和青睐。

打赏虽然在西方十分流行,但是不等于在国内就能吃得开,因此,作为商家还是应该遵守国内的消费规则和市场秩序,尊重国人的消费习惯,老老实实提升产品品质,不要想一些旁门左道,产品质量保证了,顾客自然会纷至沓来,这远比那点打赏要有用的多。

“扫码打赏”,是否违背“打赏”的初衷?

即时 | 2017-05-11 19:15

最近,北京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这种做法。对于这种换个马甲的小费,消费者如何看待?商家有何初衷?(5月10日 澎湃新闻网)

“扫码打赏”是互联网消费的一种派生形式,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潜入多家餐饮店。

“小费”是国外通行的付费方式。从薪资构成来看,在一些有小费习俗的国家,服务员底薪非常低,小费成为他们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但国内不同,我国餐饮行业服务人员的工资,通常由底薪+绩效组成,小费占比微乎其微,并不需要由消费者支付额外的费用。更何况,国内消费者支付的餐费里,已经为自己享受的服务买单了。 笔者认为,打赏应当建立在消费者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定要防止强迫打赏的行为发生。“扫码打赏”的道路越走越远,将成为餐饮行业的霸王条款。顾客进店吃饭是享受服务的,“打赏”对消费者形成压力,也违背了“扫码打赏”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的初衷。

提高服务质量、调动服务员的积极性是商家的责任,打赏应由商家自行完成,而不是靠消费者的小费“增加动力”。打赏是驱动力,评价和信用是抑制力。建议服务行业,配备一套完善的服务评价和信用体系,用明确的服务评价和信用体系规范服务人员的行为标准,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餐饮企业想要赢得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除了提升服务水平外,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饭菜质量,一味地要求顾客“打赏”提升服务质量,不仅偏离了靶心,也有失偏颇,无法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扫码打赏”是道难以下咽的菜

即时 | 2017-05-11 07:48

最近,北京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这种做法。对于“换个马甲”的小费,消费者如何看待?商家有何初衷?(5月10日《法制日报》)

顾客到饭店用餐,饭店服务员提供优质服务是职责所在,也是服务方应尽的义务,何来“扫码打赏”?业界认为,此举既可以激励服务员提高服务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增加服务员的收入,成为推动餐饮行业服务品质大提升的催化剂。

餐饮业服务是产品之一,属于“三包”的高质量产品,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服务员服务质量好,是本职工作。微信“打赏”服务员,是对服务质量的肯定,但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三五元钱并不多,难免有顾客在服务员上前暗示“求扫码”时,出于礼貌或碍于面子勉强为之,实则内心不快。再者,用餐过程中被迫“打赏”,多少打扰了顾客的用餐心情。“打赏”等于收小费,助长了服务员乱收小费的行为。

“打赏”潜移默化地使服务员“向钱看齐”,无“打赏”不服务,以打赏多少衡量服务质量。为有钱人、愿意“打赏”的人提供优质服务,让不愿“打赏”的顾客饱受冷眼,公共服务将充满铜臭味。

笔者建议,如果服务员服务质量好、受到消费者的好评,餐饮业可以自行设置“打赏”奖励,调动服务员的积极性,而非接受消费者的奖励。接受消费者的“打赏”奖励,增添消费者负担的同时,造成不公。帅哥美女养眼,“打赏”机会越多,得到的好处越多。年纪较大的服务员可能受到冷落,服务质量再好,也得不到肯定。

“扫码打赏”是道难以下咽的菜。“打赏”不能滥用,不能什么都与“打赏”挂钩。餐饮业服务接受赏钱,推而广之,老师教好学生也要“打赏”,医生看病好、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是不是也要“打赏”?“打赏”发展成经济,没有赏钱不办事是社会的不幸。餐饮业“扫码打赏”应当慎行!

扫码打赏: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即时 | 2017-05-11 15:04

最近,北京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起这种做法。(5月10日 法制日报)

据推出“扫码打赏”餐厅的相关负责人解释,推出“扫码打赏”,主要为了提高员工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打赏之后,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更愿意主动与顾客沟通,让客人满意而归。为提高服务员的积极性,给顾客更优质的体验,商家“因势利导”地推出“扫码打赏”,这样的理由貌似合情合理。不过仔细一想,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商家抛出“提升积极性”这一言论,恰有转移矛盾的嫌疑。

首先,新闻中虽然有商家表明,“扫码打赏”只是顾客的自愿行为,不会强制要求扫码。可是设想一下,一个挂着二维码的侍者,时不时出现在你的视野中,虽然没说什么,目的却一“目”了然。这样的环境下,顾客还能好好用餐吗?显然,普通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会感到尴尬。

况且,虽说让顾客自愿付费,可具体落实到每个服务生身上,难免会出现服务员暗示顾客扫码的情况。久而久之,会让服务员养成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习惯。部分用餐的顾客,看人家都扫码了,自己不扫过意不去,被迫“跟风”,无形中遭受了变相的“道德绑架”。

目前看来,“扫码打赏”是否合法有待商榷。对大多数的商家而言,餐厅内的服务费已经包括在菜价里了,若以其他名义再收服务费,则有商业欺诈的嫌疑。根据《消费者保护权益法》规定,消费者具有获悉真情、监督批评等基本权利。商家推出“扫码打赏”是否存在让消费者购买双重服务的动机,值得怀疑。

对商家而言,顾客就是上帝的道理无需多言。倘若贪图眼前小利、损害了顾客的权益,捡芝麻丢西瓜的行为只会给社会造成伤害。

“扫码打赏”,考虑过文化差异吗

即时 | 2017-05-11 06:58

最近,各大城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这些餐饮店或通过标识、桌牌或通过服务员提醒消费者,如果对服务感觉满意,可以通过扫服务员工作服上的二维码卡牌进行“打赏”,金额多为3至5元。

对服务员进行扫码打赏好不好?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商家希望以此来提升服务质量,服务员也可以因为自己的优质服务而获得额外的收入。这一设想已得到了实践的证实,有餐厅老板表示自从实施这一打赏机制后,服务员勤快了很多,服务态度也有明显提升。另一方面,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愿意花钱“买”到更好的服务的消费者可能觉得值,但对于那些对这种打赏模式还很陌生,或者不愿打赏的消费者来说,却只会徒增尴尬。

有人说这种打赏不过是在西方文化中已经司空见惯的小费,换个马甲来到中国。但值得强调的是,西方文化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却不一定能得到认同。以扫码打赏为例,中国消费者缺乏这样的氛围,也默认了服务费用包含在餐饮消费中甚至直接以服务费收取,再收取一次“打赏”,感情上、文化上恐怕一时很难接受。同时,在相对比较含蓄的东方文化中,面对面打赏,多少有点“难为情”:打得多了,自己不舍得,打得少了,面子上又过不去。餐饮业作为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体验”,让顾客吃得开心是最大的竞争优势。如果因为打赏而强迫顾客接受一种陌生的消费文化,或者干脆陷入尴尬中,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呢?

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好坏标准很明显。比如一辆好车在美国是好车,在中国一样是好车。但餐饮业所在的服务业就不同了,它需要根植于当地的文化氛围、消费习惯,才能始终提供一个愉快的“服务体验”。事实上,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服务水平的评价标准上,本身就存在不同取向。比如西方看重专业、严谨,而东方更讲究人情味、贴心。把外国的服务方式照搬到中国来并不是没有风险的,可能落得个“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结果。在东亚地区不乏服务质量很高的例子,比如日本服务的贴心和细致闻名于世,我国香港、广州的服务也相当到位,在这些地方给服务员小费都不是主流做法,但没有人会怀疑这些地方的服务素质。

有一种说法,“消费者永远是对的”。餐饮业试水扫码打赏,不必照抄西方的“小费”,而应该回到中国的消费文化中来考虑。如果大多数人一时半会无法接受这种文化舶来品,甚至可能激起反感,我看这种创新还是慎重点好。

别让打赏打乱消费公平

即时 | 2017-05-11 06:54

最近,北京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这种做法。对于这种换个马甲的小费,消费者如何看待?商家又有何初衷?(5月10日《澎湃新闻》)

消费者到餐馆吃饭,结账时却被要求对服务员扫码打赏,这种行为的确令人意外,其不仅打破了公平的消费秩序,也是一种道德绑架。

消费者到餐馆吃饭,饭后结账走人,这是正常的消费秩序,也是一种市场公平的体现。但是现在却无端冒出这种打赏要求,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消费公平,也给消费者造成了经济和心理负担。虽然这种打赏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服务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打赏是顾客确实自愿的,但是这种打赏还存在着很多弊端,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追问。

首先,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应该由餐馆负责,餐馆对服务员的服务有着奖惩的权力,对于服务好的服务员,餐馆可以进行奖励,这是餐馆的内部管理事务,岂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买单?其次,消费者支付的费用里已经包含着服务员的服务费,要求消费者扫码打赏无疑是一种额外收费,而且这部分收费缺乏法律监管,存在着偷税漏税的可能。再者,即使这种打赏能够起到激励服务员的效果,这种措施也是一种畸形的奖励:一方面,既然打赏是自愿的,就意味着有些服务员是无法得到打赏的,这就是不公平的体现,很容易挫伤没有得到打赏的人的服务热情,不排除出现更加恶劣服务的可能;另一方面,评价一个人的服务质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完全凭着消费者的感受,什么样的服务能够得到打赏并没有详细的量化标准。这就就让打赏本身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标准就没有公平,这样的打赏如何能起到激励的效果?

同时,虽然名义上,这种打赏是顾客自愿的,但是事实上,一些餐馆存在着强制行为,比如有的服务员死缠硬磨,有的则表现得十分委屈,更有甚者声泪俱下,总之不打赏就不让顾客离开。这些手段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绑架。还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打赏也容易将顾客进行分类,导致一些餐馆对爽快打赏的顾客格外热情,对其他没有打赏的顾客则冷若冰霜,甚至给脸色。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服务无疑是病态的、不公平的。

一家餐馆要想赢得市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服务不是唯一的手段,还有菜品的味道、质量、价格以及就餐环境等,这些都是吸引消费的手段。与其只在服务这些细枝末节上动心思,不如下大力气提升餐馆整体的软硬件质量。一味地通过要求顾客打赏来提升服务质量显然有失偏颇,最终无法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和青睐。

打赏虽然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但是不等于在国内就能吃得开。因此,商家还是应该首先考虑遵守国内的消费规则和市场秩序,尊重国人的消费习惯,老老实实提升整体品质,不要老是钻营一些旁门左道。整体品质保证了,顾客自然会纷至沓来,带来的经济效益远比那点打赏要多得多。

餐饮店“扫码打赏” 多少人愿意付款

即时 | 2017-05-11 06:43

【“扫码打赏”在实质上,其实就是西方的给小费。而“扫码打赏”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对于小费的态度。】

随着互联网文化的日益发达,打赏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地出现,甚至蔓延到实体经济层面。最近,北京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已经推行这种做法。对于“扫码打赏”,消费者态度各异,基本可以分为两派,“看情况”和“坚决抵制”。(《法制日报》5月10日)

这是一个鼓励创新的年代,但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值得点赞,都值得推广。虽然披着互联网的外衣,有着二维码的时髦,但“扫码打赏”在实质上就是西方的给小费。而“扫码打赏”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对于小费的态度。

在西方很多国家,如果享受服务的话,是要付出小费的。比如在美国,小费已经制度化,给多少小费也已经约定俗成。不过,在1900年之前,美国人基本是不给小费的,这是跟英国贵族学来的一个“舶来品”。小费在美国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美国曾经有过一次反对小费的运动,反小费组织认为小费是“最恶劣的陋习”。即便现在,也有不少美国人反对支付小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小费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深入人心。只是习惯成自然,一些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小费文化。

这些年来,把小费引入中国的呼声,一直没有断过。譬如在旅游领域,就进行过这样的探索。国家旅游局等三部门,曾经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劳动权益保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旅行社要探索建立基于游客自愿支付的对导游优质服务的奖励机制”,首次从国家层面肯定并支持推广导游薪酬制。这在很多人看来,其实就是小费。只是小费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中国实施小费缺乏文化支撑。小费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但在中国,却缺少这种传统。在美国,小费是很多服务人员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在中国,服务人员的收入主要通过工资实现。

有餐厅讲,在推出“扫码打赏”后,很多员工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升,他们更加愿意主动与顾客沟通,让顾客满意而归。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餐厅有着良好文化,给员工合理报酬,又何尝需要通过小费来激励员工积极性?商家不能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在中国的文化情境下,消费者吃饭付钱,已经履行了消费责任,再要求消费者给付小费,并不合理。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