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蜂拥到日本购买马桶盖,引发对中国制造的反思。不可否认,在国人逐渐富裕起来后,我国的制造业没有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而日本产品非常人性化,精益求精,长于细节,正合我国消费者的胃口。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能加温、能冲洗,能热风吹干;睡裤会留好换皮筋的口,换皮筋时无须剪开后再缝上;饮料瓶的标签留下虚线或在接缝处留下一个张开的小角,方便垃圾分类时撕下来……类似这些小细节可谓不胜枚举。

日本制造业的这些亮点背后并没有那么神秘。佳丽宝公司公关部的安东晴(华人)认为,成就“Made in Japan”这一品牌的理念、技术和做法并非高深莫测,而是极其朴素的。即:始终坚持的消费者立场,脚踏实地的调查和耐得住寂寞的钻研。

笔者曾参观过多家日本的制造工厂,对日本工人认真、细致的“匠人精神”深有感触,稍有瑕疵的商品,绝对无法下线。日本的普通学前和学校教育,不会教给学生任何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却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对技术钻研的兴趣。

技术一流的蓝领工人在社会中较高的地位是日本制造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在日本,蓝领工人甚至超过白领工人的收入,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远远超过大学生,这也使蓝领工人有着不断钻研的动力。拥有传统手工艺技术的非物质文化传人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尊重,而且经常见诸媒体。

由文部科学大臣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俗称“人间国宝”,会获得内阁大臣表彰和地方政府表彰,甚至被授勋,更是社会地位尊崇。日本富士电视台开设有著名的蓝领技术对抗节目《矛盾》,展示各种技术工人的精湛技艺,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技术实力,更延续了日本人代代流传的“匠人意识”。

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或日本人看上去缺乏首创力,在创新上不占优势,但日本人擅长拿来主义,仔细观察,几乎所有的产品,等它拿到专利后,会在改良和细节上下功夫,以期在商场上战胜对手,实际上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日本都达到目的了。像酱油、拉面、围棋等,虽然发源于中国,却以日本产品及日语发音知名于欧美,这值得中国人反思。

日本人对于产品的较真还体现在对假冒伪劣产品的严格监督和严厉惩处上。一个企业一旦被发现制造假货、劣货,顿时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门话题,企业形象会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会身败名裂,破产关门。造假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企业必须精益求精,严把质量关。

在我国国内,目前由于市场监管不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时发生。由华人创办的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长姜德春就指出,中国不是缺乏技术工人,也不是技不如人的问题,缺的是让这些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机制。在市场经济、自由、公正竞争的机制下,只要消费者、政府及企业合力形成一种让假冒伪劣无处藏身的氛围,中国制造业的局面就会大为改观。

实际上,很多在日本销售的商品,甚至是被中国游客大为追捧的马桶盖,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但是由于按照日本标准和技术要求,质量依然是过硬的,被消费者慧眼识珠,不辞辛劳地从日本带回。这说明中国制造能力没有问题,只要具有“匠人意识”,善于从细处发现消费者需求,勤于钻研,完全可以开发和生产出更受欢迎、更合消费者胃口的产品。

【当年不信任国产货的韩国人,现在已成为了爱用国货的代表。推动这个变化的,是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努力,也是舆论正视问题的结果】

春节期间,日本电饭锅、马桶盖卖断货的新闻引起了很大争议。有评论直指这击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中国小家电其实跟日本产品质量差距不大。

这让我想起近邻韩国也曾有过的“电饭锅焦虑”。1983年的韩国刚开始放开海外旅游,釜山的一个民间组织“主妇教室”前往日本进行民间交流,回国时购买了大量的日本产品(当时合计约3000美元),包括电饭锅、吸尘器、卡带录音机、相机、皮草等,被日本媒体报道。此事惊动了韩国社会,舆论认为这种行为令国家蒙羞,购买的日本产品被作为走私没收并罚款,该团体还被其上级组织取缔。

此事引发了韩国媒体的连续报道。《东亚日报》1983年2月10日以《日制电饭锅》为题,介绍了当时韩国民众对日本产电饭锅的追捧,“进入金浦机场海关的旅客几乎人手一个日本电饭锅。”“去年一年旅客带回的电饭锅超过1.5万个,每天都有40至60台由旅客从日本带回。”有韩国主妇评价:“日本电饭锅里的米饭三天都不会变味,国产的过一天就不行了。如果国产的好,谁会去买外国货啊?”当时在市面上出售的日本电饭锅为13万韩元,国外购买需8万到10万韩元。而当时的韩国国产电饭锅只卖4万韩元左右。

主流制造业界最终承认,韩国国产的电饭锅确实不如进口的质量高,品种也相差不少,但同时,也说出不少苦衷。原来,日本制造的电饭锅品质确实高,但价格也是韩国国产货的几倍。韩国家电也并非技不如人,相同的产品也能制造,但当时韩国业界普遍认为,生产贵的电饭锅没有销路。“电饭锅焦虑”出现后,韩国制造业界认识到,国人的支付能力和生活品质在发生变化,必须正视这些新的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这次舆论事件,也成为产业转变的重要推手。

30多年后,同样的议论从韩国移到了中国。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韩国人已经不再偏好日本电饭锅,其国产品牌反而成了中国游客青睐的对象,在韩国机场常能看到拎着家电箱子的中国游客。当年不信任国产货的韩国人,也成为了爱用国货的代表。而推动这个变化的,是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努力,也是舆论正视问题的结果。

社会需求决定了社会生产,但社会生产常常滞后于需求。在不放弃民众对价廉商品需求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新的社会需求。中国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们,追求更好的产品和更个性的服务,不惜用脚投票。在日本,上万元人民币的电饭煲并不在少数,有些厂家更是生产了全手工铁质内胆。这些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都有自己的核心内锅技术,也都有各自的鲜明特点。也许可以说,日韩的技术已经不具有巨大领先优势,但是他们对产品差异化精细化下的功夫,制造业正视需求变化的“偏执”,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人对新技术产品的热情,让许多外国人羡慕。西方媒体常因此呼吁本国政府补贴新产品,争夺中国消费者。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保罗·埃文斯说得好,“人不是不喜欢变化,而是讨厌自己被改变”。缓解电饭锅焦虑,韩国用了20多年,中国肯定不需要这么久。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正视需求升级、求新求变的敏锐和勇气。

中国游客在日本热购温水洗净马桶盖,而杭州的王先生在大阪的电器商场惊奇地发现,该马桶盖的生产厂家竟是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松下官方客服处工作人员亦表示,这款马桶盖完全依日本的相关标准生产。换言之,这是一款中国国内生产却专供赴日中国游客消费的产品。

中国人大费周章到日本购买在中国生产的马桶盖,大概没有比这更具有讽喻意味的事情了,但其显然再次昭示了某些曾被多次提及的常识:许多质量上乘的产品,在中国国内并非难于生产,而是不少产家都奉行着区别对待的态度。出口到国外的质量上乘,销售于国内者问题频出,如此带来的结果自然是把消费者逼出国门。其实,在许多产品上都可看到类似现象。譬如国产奶粉一度问题频发,但调查发现,同样是这些生产厂家,其销往国外的产品合格率都在99%以上。

如此的悖论和奇幻为何会发生?与其说它缘于国外相对严格的产品检测和准入制度,不如说它来自于国内某种低质量生产和监管的惯性。常态来分析,注重用户体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是企业赢利的关键路径。但在马桶盖这般日常生活用品上,不少非松下的中国产家,长期奉行的都是粗放的生产模式,很难去精致和认真对待它。与此同时,公共监管也多粗线条,即便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维权和索赔往往成为难题。两相比较下,“在日本销售的马桶盖”自然被消费者所热捧。

不必去嘲笑那些在日本买马桶盖的国民“钱多人傻”,也无须去指责松下的曲线销售策略,海外销售的热络,其实是深层次的境内消费问题的折射。如何把更多的消费留在国内?答案固然是宏观和多方面的,但以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抢购为参照,至少,应从制造一个让人放心的马桶盖做起。

羊年春节前夕,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赴日本参加其任职的蓝狮子高管年会时,观察到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现象,在与他一起赴日开会的小伙伴中,居然有三个人在日本的商场里买了五个马桶盖。于是他写下了《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随笔,对中国制造业的危机发出了警示。尽管很多普通中国人已经对中国的崛起高度认同,但在普通民用商品上,中国消费者内心深处“月亮是外国的圆”的情结却并未消除,这种现象深刻地表明了中国消费市场面临着大问题。

中国民用消费品打不过进口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曾经在国际市场上打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借助中国的“人口红利”,以廉价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推动中国GDP上升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欧等西方发达经济体偏重于发展金融、电子等新经济,对传统制造业更多采取了外放的策略,这也给了中国沿海地区中小企业以发展机会,中国中小企业生产的各类小商品漂洋过海进入国际市场。

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它们的产品大多是对国外同类产品的模仿,而缺乏自主开发的新产品。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科技力量是很雄厚的,但国家更多地将这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国家重点工程,它们都集中于国有资本控制的大型企业,不屑于投入到民用产品中。因此,中国消费者面对的现实是,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进入了太空,中国的高铁技术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是,进入中国普通家庭的民用消费品却打不过进口产品。

尽管中日之间的关系时有波折,部分中国人甚至发出了“抵制日货”的呼声,但在绝大多数中国普通消费者心目中,日本产品的质量优于中国产品已经形成心理定式,日本在民用消费品的开发上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称道。由于日本在历史上犯下的罪行,它在战后被限制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反而使它有了足够的精力在民用消费品的研发上投下血本。今天的中国游客进入日本,几乎人人都会买一个电饭煲,正是这个发明,将家庭主妇从厨房里解放了出来,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不可低估。日本企业在民用产品的科研投入上几乎无微不至,一些不起眼的小商品都以其独特的科技性能而征服了中国消费者,这是中国民用消费品市场一个十分显著的短板。

填平“最后一公里”已成当务之急

中国消费者买一个马桶盖都要舍近求远,这固然有点滑稽可笑,但一个不必否认的事实是,尽管这些从日本背回来的马桶盖是杭州一家企业生产的,并且在中国市场也有出售,但杭州的这家企业却是日本松下在中国的一个代工基地,其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日本企业手里。实际上,对于这种模式中国消费者已经不陌生,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开设的代工厂,不过是利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随着中国这种曾经用来吸引外国投资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将它们的代工基地迁出中国。

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结构,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大型企业更多地从事国家大型工程,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从而使中国在显示国家实力的高端科研上迅速地追赶上了国际水平,有的甚至领先于全球。而普通的民用产品,则在市场化的框架下,更多地由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中小企业来承担。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资本上的实力并不雄厚,再加上其天生具有的逐利特性,因此很难在科研投入上投下巨资,且难以承担科研失败的后果。这导致其产品大多只能拾人牙慧,缺少受专利保护的核心技术,在激烈的民用消费品市场竞争中也就缺少了核心竞争力。

中国民用消费品与国外产品的差距,关键就在于缺乏科技创新这“最后一公里”。因此,填平这“最后一公里”,对于中国振兴民用消费品市场来说已成当务之急。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体量的不足,很难成为研发核心技术的主角。日本生产的电饭煲、剃须刀,这些不起眼的民用小商品,大都出自在中国消费者中耳熟能详的大型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的托拉斯集团,这些小商品之所以能够因其质量上乘、富有人性而受到消费者欢迎,其背后都有这些财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科研支持。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显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需加强对民用消费品科研的支持

中国消费者“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直观地反映了中国消费市场存在的危机。由于中国民用消费品主要由中小企业生产,而中小企业无力从事科研创新,导致其产品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中缺了关键的“最后一公里”,难以激发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其市场正在不断丧失。这种情况不仅表现在马桶盖上,也不仅表现在日本一地,仅仅在今年春节长假期间,中国消费者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大手笔购物的表现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一个现象。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随着经济增长从以往的高速进入中高速,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持续经营危机,国家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它们给予扶持。其实,不管经济走势如何,民用消费品的市场是基本恒定的,中小企业出现的危机,主要还是在于其生产的民用消费品缺少吸引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内消费者流失。很显然,中小企业目前遭遇的困难,是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所产生的问题,而中国消费者对国内民用消费品失去兴趣,也是这种失衡的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后果。

因此,要让中国民用消费品攻克“最后一公里”,还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国家应该引导资本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承担国家大型工程的同时,分出一部分实力投入到民用消费品的研发之中。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开发也需要国家提供更宽松的政策。

当中国生产的民用消费品能够像国际上一些新产品一样对消费者产生“体贴入微”的效果,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自然会逐步转变,那个时候,吴晓波也许会写一篇《来中国买只马桶盖》的文章发到网上,引起全球消费者的骚动。

谁是世界上在节日期间花钱最大手大脚的人?某国内网站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很显然,答案不言自明:中国人。谁是2015年春节期间最“奇葩”的消费者?答案也不言自明:中国人。

钱多人傻,这是国人在外给人留下的土豪形象。在任何市场,钱多人傻都是最受欢迎的顾客类型,钱多人傻的潜台词其实是钱好赚。

可在国内市场,国人钱多人傻的特征却并没有表现出来。一方面,人们在国内消费奢侈品的劲头并不足,生活里要置办点像样的东西,即使是急需的,也总是憋到出国时再抢购;另一方面,人们对质量差不多的产品并不信任,即便要购买也是斤斤计较,总是觉得卖家赚了自己大便宜。

国人钱多是真的,但人傻倒未必。同样的奢侈品,国内国外的价格可能相差数千元,为了节省这数千元豪买一番就真的傻?同样的产品,国内国外的质量相差无几,但是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因为更相信国外的品牌,费劲也要购买,这是真的傻?如果这是钱多人傻,就太小看国人的智商了。

其实,钱多人傻的评价,多是掺杂了感情色彩,在看到某些国人的低素质时,只好斥之为钱多人傻。客观地说,钱多人傻更多时候是一种基于市场信任的表现,因为有了基本信任,在消费时就表现出冲动和任性的一面。这种冲动和任性在国内消费时,有时是不敢表现出来的,因为一不留神,就真的成了钱多人傻。

对于钱多人傻的形象,可从价值观角度剖析,这里面有初富之后的浮躁与炫耀,这种高调做派的确让人反感,但是,也应该从市场的角度去判断,钱多人傻的形象为何总在国外表现出来,在国内是否也有机会让国人钱多人傻的一面暴露出来?这离不开商家的努力,需要它们表现出专业和诚信的一面;也离不开市场的完善,市场经济本来就是一种诚信经济,一种法制经济。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国人在以后的消费中,必然还会将钱多人傻的形象留在国外。

【有人说,中国的目光,不应在这些小东西上,而在于军舰、航母、登月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是不计成本生产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看,随身听、电饭煲等这类常用品反映了更大的技术基础与底蕴,其背后是国家产业链的整体实力。】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春节期间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消费,购物消费近60亿人民币。除了电饭煲等传统热门商品依然畅销,温水洗净马桶盖成为今年的一大购物热门。日本当地媒体称,“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

日本马桶盖有特定消费群体

春节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在网上热传。这篇文章描述了他所观察到的“中国人在日本免税商场的购物盛况”。

电子化、智能化、带热水冲洗,烘干功能的马桶盖,从其本身价格与功能的对比来讲,其效用的边际提升并不高。所谓边际提升,简单地说,就是花了多少钱,带来多少好处之间的一个比较。显然,比起从公共卫生间,到独立卫生间,再到蹲式便器,到抽水马桶,最后到智能马桶盖,相对而言,最后一个环节是最可有可无的。也正因为如此,并不是每一个有购买能力的人都会去买智能马桶盖。反过来说,同等的钱带来的提升效用最小。这就意味着,智能马桶盖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升级产品。

那么,能够购买这个产品的消费者,都属于中产阶级,甚至上中产阶级。这个阶级有余钱,也有闲暇。加之网络的发展,微博、朋友圈的炫耀作用,都会极大地刺激这个群体的购买欲望。更何况,根据日本企业的说法,虽然马桶盖是中国出口到日本,但其生产标准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加之更低的消费税收,在日本购买可谓物美价廉。所以,出现日本游时抢购智能马桶的现象,也就并不奇怪了。

正视产业链差距即可

不过,归根结底,中国人在日本疯抢电饭煲、马桶盖,还是因为这些产品的性能优势。虽然有媒体发现,受到去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欢迎的一款智能马桶盖,是中国宁波生产的,不过,马桶盖虽然在宁波生产,但仍然是出于日本技术。

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中,这种技术差距表露得更加明白。吴晓波援引了生产电饭煲的美的公司的工程师的话:“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真的不错,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只回来。”而其原因则在于材质上的问题,而美的“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

这些看似简单的产品其实并不简单。塑料件的紧密,背后是注塑技术;判断水温与气压,机器的智能要依靠传感器与软件;而耐用性则与材料、热处理等相关;这些环节都搞好了,最后还要依靠装配线上工人的技能与责任心。而且,既然是商品化生产,从研发到生产到装配,还得在一定成本之下,所以,一个电饭煲,一个马桶盖背后,是国家产业链的整体实力。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爱华、索尼的随身听非常流行,便宜的300多,贵的一千多。中国自己的品牌则明显要粗笨一些。日本产品的优势之一在于机械部分,后来,正是因为MP3不需要精密的机械部分,才为中国制造的MP3取代随身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优势。

那么,当年的中国能否制造出那么小巧的随身听呢?也许可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基于产业链的差距,良品率、加工方式、返修率等可以预见的问题,必然造成价格远远高于日本人生产的。

有人说,中国的目光,不应在这些小东西上,而在于军舰、航母、登月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是不计成本生产出来的。如果乐观地说,各有各的优势,如果更加保守一些,某种程度上看,随身听、电饭煲反映了更大的技术基础与底蕴。所以,说日本电饭煲好,并不奇怪,应该正视,无需愤怒。

应该看到,中国正在飞速发展,生产技术也不断追赶,30年改革开放,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出来的世界工厂,声名在外,也名副其实。比如,松下把马桶盖放在宁波生产,除了中国低廉的成本,成熟的产业聚集,也是重要因素。但是,与此同时,迅速与国外缩小的差距,也意味着依靠国外转移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竞争力的方式不再可行,唯有技术创新,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唯一生路。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据报道,中国游客抢购热潮让日本的温水洗净马桶盖几乎断货。杭州的王先生节前赴日旅行,在大阪的电器商场发现,马桶盖的外包装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产地是杭州下沙。网友:“马桶盖和iphone一样,土鳖回国变海龟,变金贵了。”(据3月1日《中新网》)。

羊年春节前后,大批中国游客赴日扫货的新闻不断见诸媒体,相关报道显示,在春节10天时间里,估计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在日本花了近60亿元人民币用于购物,从保温杯到名牌包,尤其是普通卫生间使用的“马桶盖”,不少商场货架上被扫荡一空;其实,早在这则报道尚未公开之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网友就曾预言调侃,被中国游客赴日狂扫的“进口马桶盖”,会不会出自“中国制造”,因为像这样出国购物,最终发现所购是“中国制造”的“进口商品”多有先例,没想到被众多中国赴日游客吹捧并狂扫的马桶盖真的是货真价实“杭州造”,这一猛料曝出,在笔者看来,不只是让购买的中国游客感到“无颜面对”,即便是我们政府一些相关部门乃至很多企业也会觉得“无地自容”。

中国企业既然能够按照日本标准生产出高于国内产品质量的产品,足以说明“中国制造”技术和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出类拔萃,不然也不会让挑剔的中国游客误认为是“纯进口”,但为什么这样高质量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既不多见又难以获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乃至选择呢?如果以在日本市场上同等质量、同等价格在国内市场销售,不仅可以为消费者节省一大笔运输和关税等费用,厂家的销售利润同样也会高出许多,然如此简便“多赢”的销售不做,厂家有意以日本标准型号质量生产,不惜漂洋过海送到日本再卖给赴日的中国游客,是中国企业不懂效益最大化还是中国赴日游客钱多人傻呢?

其实都不是,记得很多年前,有一类商品叫“出口转内销”,就是中国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在质量上出现某些瑕疵和问题后,转而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就是这些出口不合格质量有瑕疵的产品,往往也会被国内很多消费者认为质量上乘进而踊跃购买。很多年以来,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销和外销两种质量标准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只要是出口产品,哪怕就是一个马桶盖,也要在质量上内外有别,出口产品争“免检”,内销产品图“过关”,只要质量不出问题就是就可以“内销”,久而久之,内销产品质量已经被国内消费者给打上“不如进口”的标签,即便是这种同质同价的马桶盖真的在国内商场销售,也未必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再加上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内外销售的监管也是松紧不一,致使一方面企业不愿意在内销产品质量上做过多努力,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本土产品的质量也提不起信心,进而形成“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另外,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鱼龙混杂也让不少消费者对购买国货心存疑虑,经济状况稍好的家庭热衷出国购买“进口商品”更多是出于一种放心。

由中国游客赴日狂扫“中国制造”马桶盖就可以看出,实际上,中国大部分企业,无论是制造技术和水平,均有能力和国外企业相媲美,但国内市场的很多因素已经让这些企业失去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意识的动力与信心,只有选择日本等国外市场这个平台,用迂回方式进行“国外包围国内”,事实上这也是在倒逼政府部门提高质量标准和强化市场管理以及构建法治市场,唯有形成完善健康的法治市场,提升内销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购买国货的信心,中国游客出国狂扫中国制造“进口商品”的荒诞剧,才不会频频上演。

春节期间,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消费,购物消费近60亿人民币。温水洗净马桶盖也成为一大购物热门。然而有中国消费者惊奇地发现,马桶盖的外包装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产地竟是杭州下沙。(3月1日 浙江在线)

“穿越大半个亚洲去买一只马桶盖”的热议还在持续发酵。有中国消费者发现从日本购买的马桶盖产地竟然是杭州。看来,当初iPhone6手机海外代购那种出口转“内销”路线又重新上演一番。只是这种模式中,自己用蛮拼的体力和毅力充当一会马桶盖的搬运工。

国内生产的日本品牌马桶盖走着曲线消费的路径,却是日本商家的集体智慧所在。从商家官方客服处了解到,在日本销售的这款马桶盖在国内没有同型号出售。是“专门提供给赴日本消费的中国顾客。” 而因为该款马桶盖的生产标准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生产,从质量上来讲要优于国内的同品牌产品。最重要地是,该马桶盖使用的是220V电压标准,这简直就是为中国游客私人订制。

日本商家通过不同地域产品进行了细化,从而分离出消费取向更具有升级版的种国人群体。在日元持续贬值和外国人免税商品范围扩大等措施推动下,这些能让人屁股如沐春风的马桶盖,就成了推动来日观光、消费的代言人。另外,中日之间的产品托运过程,产生了运输业务活动。如此一来,诸多日本第三产业就在马桶盖的来回位移中,得到了全体性的造血。

日元在安倍经济学的冲动下日益贬值已是事实,利好于日本对外贸易。如果日本商家按捺不住简单的冲量销售任务,就直接把这种为中国游客赴日专供消费的产品全部放在中国专柜上销售,从利润角度和销售渠道来看,或许是以逐利为主的商家所乐意看到的,而消费者因为安装、售后的实质性福利也得到保证。但日本商家却不愿意复杂简单化,在他们看来,一个马桶盖的消费经济学原没有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旅游、消费、就业乃至于是日本制造那莫名敏感的技术保护之使然。

何止是马桶盖,近日火爆异常的韩国化妆品海外购,就给韩国旅游带来了计划外的增长率。这些精明的商家,不急于在产品最好的时候就在中国布局铺货,并借此挣得盆满钵满。而是采取收缩的战略,甚至是采取从中国产地进行产品位移到本国,继而引得中国消费者倾巢出动,主动踏上海外扫货之旅。这种利好于本国第三产业集体繁荣的手法,不啻为高明的消费经济学。

财经作家@吴晓波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在1月底写下的那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竟会持续引发舆论对“日本马桶盖”的关注与争论,也会让不少中国游客对传说中的智能马桶盖心生向往。

日本智能马桶盖有多好?@吴晓波在文章中说,“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还有网友“科普”,智能马桶盖能预防细菌感染,预防痔疮、便秘,更具有防癌变、呵护孕妇等诸多功能。

于是,春节假期,一些奔赴日本的中国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将马桶盖加入了购物清单。有媒体报道称“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铺天盖地的“日本马桶盖”席卷而来,时评人@汪忧草立即唤起了体内的民族忧患意识,他痛心地指责“中国制造”技术研发不够,只能靠“山寨”。他认为,如今日本马桶盖成了中国游客疯抢的对象,“也只是进一步放大了‘中国制造’所遭遇的尴尬。”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的@华师历史者也认为,“中国制造”被抛弃,的确是因为质量问题比较严重。不过,这位中学历史教师还观察到,国人狂购日本马桶盖,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了。

就在各路专家学者为“中国制造”忧心、建言献策之时,@环球时报却不以为然,这家发行量颇大的报纸昨日刊发社论称,日本马桶盖不是中国制造的目标,“中国制造应该有更大的雄心,应该有另辟蹊径的创新能力,而不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内需不振,中国人却跑到日本去扫货,这肯定不是中国人的光荣,不是中国制造的光荣……但马桶盖成为日本制造的代表,也不能说是日本制造的光荣。从当年的全球家电霸主,到今天的卖马桶盖、电饭煲,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沦落’。”

在劝围观者没必要羡慕日本马桶盖的同时,一种“日本制造业沦落”的优越感跃然纸上。这篇评论除了为支持国货的人点赞,还不忘呼吁买外国货的人“都选择中国货”:“这是爱国心的具体体现,为国货自强争取时间和空间。”

微博红人@烧伤超人阿宝也注意到日本马桶盖畅销的现象,他同样为日本制造业唱挽歌:“没落在暮色中的昔日制造业帝国,现在开始靠一个马桶盖维持残余的荣光。”

日本制造业没落了吗?“中国制造”能否迎头赶上?@南方都市报不久前的一组数据也许能给出答案——“据欧盟委员会2014年12月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2013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中,日本企业的数量(387家)远远多于中国企业(199家)。从研发经费上看,387家日本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更是高达856亿欧元,相当于199家中国企业投入额(203亿欧元)的约4倍。”

技术上存在差距是事实,“中国制造”需要迎头赶上也是良好的期冀,毕竟,多数消费者不会因为爱国情感去退而求其次,这并不符合现代化市场交换的规律。

事实上,支持国货还是买外国货的争议之外,也出现了一些不小的质疑声音。

被“日本马桶盖”新闻连番轰炸的心理咨询专家@雷明猜测道,“‘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应该是国内智能马桶盖厂商进行的商业炒作。有三个作用:1.日本人都用,如此高端,中国人快学;2.我们的马桶盖出口日本,质量必然好;3.通过伤害国人自尊,达到快速传播。接下来,估计会有‘中国游客在日本疯抢的马桶盖竟是中国某地制造’的新闻出来吧?”

@飞象网项立刚也认定,去日本买马桶盖的文章,很可能是一场公关活动:“某个人,看到某个场景,写篇文章感叹一下,这非常正常。但一篇文章发出来,马上有众多媒体采访,甚至还有电视台去日本采访,大量媒体做专题,结果今年春节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的购物高峰,更印证了这一点。”

不论是炒作或事实,消费者自身都应有自主判断的能力。@五岳散人善意提醒道,不要盲目跟风,“来日本买电饭煲不要买太贵的,三千块人民币上下就很好了;马桶盖不要买了,厕所还要变压器啥的,不安全;大米买个一小袋五斤装的,也就两千日元,其实买不买都可,反正您买回去水也挺糟糕的。”

“赢了,中国的各位,你们也高兴了,去日本桥多买点东西,高高兴兴地带回去吧。”中国超级联赛第三名广州富力队在客场战胜日本三冠王大阪钢巴之后,有日本球迷如此在论坛上留言。而各种吐槽调侃中,不乏“中华联赛崛起,J联赛已成夕阳联赛”的哀叹。

搜了一下资料,原来日本球迷说的日本桥很不简单。现在的日本桥于1911年完工,这一年正好是明治44年,日本收回关税自主。日本桥是日本步入强国的象征性建筑,桥头的青铜麒麟张开的翅膀,象征着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腾飞。

日本桥一带,除了大型百货店以外,还分布着许多从江户时代承传下来的百年老店。不知道是否真有中国球迷在看完比赛之后,来到日本桥购物,并带着双重的喜悦离开。但在这个春节假期,足足45万中国游客赴日本购物,狂掷了千亿日元。从智能马桶盖电饭煲,到300元一公斤的大米,似乎能够买到、能够搬得动的日常用品,都成了中国游客购买的目标。由于购物欲望强烈,花钱毫不手软,日本媒体将之称为“爆买”——这个词实在贴切。而由于日本个人消费持续萎靡不足,富士电视台甚至声称,未来抓不住中国游客,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千里送君马桶盖。考虑到“抵制日货”的情形尚不遥远,国人一下子迸发出的日货热情,实在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而看凤凰网的在线调查,57%的网民表示,“爆买日本”其实是全球化时代正常的旅游购物,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表示出于爱国心和对于本土品牌的信任,会坚持买国货者,仅仅只有34%。似乎在瞬间,中国从一个民族主义涌动的地方,变成了全球化的拥趸和动力源,中国民众心态也从狭隘敏感变得开放自信。

变化当然不可能真的在“瞬间”发生。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崛起和日本增长无力,也已经是既成事实,日本领先亚洲的现实已被打破,美国欧洲以及各个邻国谈及亚洲未来,首先提及中国而不再是日本。中日问题专家朱建荣援引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3月发表的《亚洲经济体竞争力2014年度报告》称,2013年亚洲37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排名表里,日本下降至第23位。1990年,中国的GDP为日本的1/8,2000年为日本的1/4,而到了2010年,取代了日本从1968年以来长达42年为世界第二的地位,2014年底,按照美元汇率计算,中国GDP又成为日本的两倍。也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基础水涨船高,在财团介入下,中国职业足球才能大手笔购买外援,实力让其他国家球迷各种羡慕嫉妒恨。

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之后,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中国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不但贸易结构由原来的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就是在最尖端的科技研究方面,经过几十年追赶,也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日本,比如宇航技术、电子产业和信息产业等。而学习自日本的高铁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日本。

在日常生活用品领域,从中国进口的农副产品几乎每天都出现在日本人的餐桌上,已经有评论家惊呼日本即将成为中国农产品的殖民地——“Made in China”全面打入日本服装、食品、电器、工具等市场。而据朱先生描述,与以前最为不同的是,一般老百姓过去总抱怨中国的产品质量低劣,现在很少听到这类说法了。也许,在国人兴高采烈一头大汗搬运回国的日货中,依然有不少是Made in China。

中国真的造不出好智能马桶盖,造不出好电饭煲,生产不出最优质大米吗?坦率说,我不是把匠人精神挂在嘴边的“情怀党”,但了解过日本水俣病、“痛痛病”等重金属污染事件之后,也不难发现,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制造业升级等等,都是后发国家在高速发展中遭遇相似的成长之痛。

那么,跳出“中国制造业和日本制造业哪家强”“中国制造需不需要生产智能马桶”等伪问题,“爆买日本”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很明显,是传统经济结构中被忽视压抑的中产消费欲望,与现实中国制造之间存在的严重不匹配。这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与中国消费转型升级未能同速同步的问题,也是中国从温饱型社会转型为小康社会(中产社会)必然遭遇的问题。

中国内需不振的假象在日本荡然无存,接下来,就看中国制造如何追赶中国消费了。但实际上,作为市场经济的信徒,不会看不到面对市场时候,中国制造表现出的强大成长性——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最后放弃了三星、索尼手机,入手了华为或小米? 

有日本媒体报道,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总消费金额达60亿人民币,尤其“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这也让“马桶之问”从年前热到现在。

去日本买马桶盖,说起来很无奈,试想,如果出门就可以买到同样贴心又好用的马桶盖,又有多少人会千里迢迢从日本往家扛。而联系到境外购物热,各种日用产品的海淘热,马桶盖现象只不过是火热的跨国消费行为中的一小部分。

在许多人用不上坐式马桶的情况下,另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追求智能马桶,这其实是消费需求分层的体现。日本马桶的确优秀,可加热式座圈、音乐播放以及内置冲洗和烘干系统,无论其质量还是功能均是世界领先。国人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无非是因为质量好,更舒适,在有消费能力的情况下,想用更好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把购买外国产品看作是不理性消费,甚至和媚外意识挂起钩来,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际上,在商品全球化时代,中国消费者的海外购物,并不限于特定国家的产品,只不过是在产品质量和功能上领先的,不外乎那几个国家。人们的选择,主要还是产品质量和满足自己需求的功能,从人性来讲,这就是理性。

60亿“扫货”带来的危机感在于,有如此多领域的国产产品和日本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有竞争力的国产品牌越少,大家对进口品牌的依赖程度越大,国产产品的生存环境就越艰难,有竞争力的国产品牌就会更少,长此以往是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需要反思的并不是赴日购物的民众,更应该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无法满足这部分需求的国内厂商和国内市场。

对市场需求反应迟缓,是中国制造业的现有模式的痼疾。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得益于高比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净出口拉动,但由于只扮演出口导向的供货商角色,企业长期漠视市场需求和消费体验,只关注产品的量、规模,忽视质、服务。这种发展模式,在消费需求细化之后,渐渐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节奏。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与国外一线品牌相比,国内产品的款式、质量、服务都处于劣势,国内厂商的竞争手段往往是下调价格,随之而来的利润减少往往导致服务和质量进一步下降。因此多年来国产品牌总与“廉价、低质量”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对昂贵的进口产品的“崇洋媚外”,既是人们生活体验的总结,也是国内厂商自我定位的结果。

正视并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和方向。尽管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国产产品追赶起来非一日之功,但技术并不是产品的唯一要素,技术后发型国家,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高端市场都理所应当的让给外国人。无论是马桶盖还是电饭煲,都是工业1.0时代就出现了的产品,中国企业生产它们,也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日本厂商能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无非是在设计上更讨巧,更人性化,在产品制造上更精益求精,赢在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和满足。

我们相信,以国内制造业的积淀和能力,只要重视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体验,及时的针对不断变化的消费分层作出回应,积极创新,重视质量,一定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夺回主动。

在很多赴日旅游的中国消费者抢购名单中,一种具有除臭、冲洗、烘干、抗菌甚至臀部按摩功能的马桶盖成为人们的“必买”之一,甚至在很多经常有中国旅游团光顾的日本电器店中已经频频出现断货现象。(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日本电动马桶盖,因具有除臭、冲洗、烘干、抗菌甚至臀部按摩功能,而广受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的青睐,甚至使光顾的日本电器店频频出现断货的现象。事实上,多年前松下已经将这一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并在杭州设立了生产基地,合肥三洋之前也在中国生产这种产品,并且返销日本,但那时因多种原因销售很一般。如今,随着国力增强,国人的消费观念也与日逐新,小小的电动马桶盖,因为能给人带来便捷和舒适,自然就火了起来。据了解,除马桶盖外,日本的电饭锅、磁刀等产品也遭到中国游客的疯抢,除了产品本身性能优越外,因为符合大众“口味”,所以,供不应求。

国人舍近求远,远赴重洋追逐小小的电动马桶盖、电饭锅、磁刀这些产品,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苛求一部分消费者是在盲目跟风,当以更加理智的心态剖析真因。笔者以为,上述产品国内企业不是生产不出,而是没有以客户为中心,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最终导致了我们自己生产出的产品太普通、太大众化。因为平庸,所以刺激不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而产品销售受阻,自然会影响产品的后继生产,厂家在没有多少利润的情况下,也不会有热情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上。而要改变这种囧境,我们的企业就不能眼高手低,不能一味地盯着“高大上”,忽略了对“小巧微”产品的重视。其实,民用的一些家电市场存在着很大的商机,如果精明的商家能时时注意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加强产品的研发,在产品的差异化上作文章,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相信要不了多久,中国的游客就不会舍近求远,去异国他乡疯抢自己心意的产品,转而能在自己的家门口,不仅能买到中意的产品,还能享受到贴心的售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