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评论热词>>2014两会
有激辩才有共识2014-03-17 08:46

“房价看涨还是看跌?”“医患关系为何会紧张?”“每到年底一些政府部门为什么会突击花钱?”今年全国两会讨论中,不时出现“激辩”的场面。发言者各抒己见,摆事实亮观点,甚至“抢着说”“打断话”,有激动者还会不停地“做手势”。每每见到这样的“现场直播”,不仅让人对代表委员一些观点的阐述印象深刻,而且对这样的会风也感触良多。

“讨论之激辩”的出现,本质上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们都应具有“代表性”的内涵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提到全国两会上讨论的话题,应当也是具有代表性的,是被公众所广泛关注的。这样的话题,现实中人们的看法不可能是“统一的”,尤其是问题性话题,比如房价、医患关系。于是各界人士便委托代表委员把这些问题带到“最高殿堂”,希望把各方“声音”都在会上表达出来。这是代表委员“不负众望”“履行职责”的基础。

这种进步,首先让我们看到了代表委员确实真的代表“某一方面”说话了。曾几何时,人们对全国两会这样重要会议上的讨论,很少听到“激辩”的声音。“激辩”归根到底是由于“不同观点”而产生的交锋,但你敢说不敢说、愿意不愿意说,这既取决于会议给的 “条件”“氛围”,还取决于“说者”有没有一定的素质和水平。当听到参加“讨论之激辩”的代表委员言之凿凿,即使“闻者”对之不那么赞同,也会心生敬佩。因为,真理越辩越明。科学的决策,符合实际的决定,正是建立在代表委员发自内心的真话之中。可见,“讨论之激辩”彰显的是人大和政协制度的完善和成熟。

“讨论之激辩”彰显的进步,还体现在舆论传播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今天老百姓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获知全国两会的信息,一些过去属于“内部”、“保密”的消息,公众第一时间同步听到看到,这种公开性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那种人云亦云、“听风便是雨”的错觉越来越少了,对民众知道会“误解”的担心也越来越少了。这不能不说是公民知情权的进一步扩大,同样也展示了公众素质的提高。

诚然,“讨论之激辩”的目标是为了“形成共识”,即使没有“一致同意”,至少也有了“少数服从多数”的自觉。这种进步,是国家之幸、人民之福。

(原文刊于3月14日《解放日报》,有删节。原题为《“讨论之激辩”彰显进步》)

3月13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共有7项需要表决。“请按表决器”这句话在人民大会堂内响起21遍,每表决一项,主持人都会在一分钟说三次,提请出席的代表们行使自己的权力,是“赞成”,是“反对”,还是“弃权”。但在昨天的表决中,也有代表未按表决器。(文化新报3月14日)

从鼓掌到投票,从举手到按电子表决器,“两会”表决方式的改变见证着民主法制的前行步履。电子表决器是从20世纪80年代,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议开始进入人民大会堂的,迄今已经成为两会上司空见惯的事物。由于电子表决器的使用,如今的全国人大代表可以更加方便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使用电子表决器,从表决开始到表决结果揭晓,仅需短短几秒钟,表决结果通过会场前方的两个大电子屏显示出来。计算机系统只会对赞成、反对、弃权和未按表决器这四种结果进行数字叠加,不会留下代表的表决记录。相较于传统的举手、鼓掌等方式,电子表决投票更加客观、真实。

电子表决器的使用,有利于代表委员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过去鼓掌表决、举手表决的方式,由于保密程度不高,未必是真实意愿的表达,有的代表、委员往往碍于面子,不得不违心举手、违心鼓掌,这样下来,几乎“永远是全票赞成”。

讲民主就要充分体现代表的意愿,票数多一点少一点没有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有反对票是很正常的,很多工作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近些年来,我们看到在两会上,民主投票全票通过的很少,相反的有的反对票多达上百张,甚至更多。使用表决器虽然是两会工作迈出的一小步,却是发扬民主迈出的一大步。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新一届政府以务实稳健的工作有效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在存在诸多重大困难和变数的2014年,仍需以务实稳健的工作把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向深入。

结构调整阵痛,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新阶段的突出特征;增长速度换挡,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面对依然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应认识到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新一届政府以务实稳健的工作有效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在存在诸多重大困难和变数的2014年,仍需要新一届政府以务实稳健的工作把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向深入。

首先,务实稳健地推进改革。改革是加速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的强大动力。推动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既要从最突出的问题出发,敢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啃“硬骨头”,也要务实稳健地推进精细化改革,使更多的群众最快、最直接的感受到改革的收益,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其次,务实稳健地促进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稳增长、保就业是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前提;防通胀是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保障。务实稳健地做好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配合及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是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新阶段增长速度换挡,稳妥迈向中高速增长时期的重要保证。

再次,务实稳健地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全面提质增效是经济转型升级新阶段的基本表现。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新一届政府务实稳健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传统比较优势依赖型向综合竞争优势内生型转换,推动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推动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

(李江涛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

近年来,外界担心地方债会成为中国金融系统的定时炸弹,并有不同版本的评估。由于金融市场与风险总是相伴相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相关债务多一份关心和警惕不无好处。

3月13日上午,有记者就将地方债风险的问题抛给了李克强总理,总理表示政府对金融和债务风险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就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

李克强总理还表示,正在加强规范性措施。下一步,包括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对于“开正门堵偏门”的提法,财政部发言人戴柏华在两会期间的发言或许是最佳的注解。他表示,财政部正研究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行为,促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承受能力相适应。

对当前地方债风险的警惕是必要的,政府一系列的举措也因此而起,但对地方债问题的过度妖魔化则属多虑。

有观点将地方债比作中国版的“次贷危机”,这样的类比显然不成立。一是地方债规模虽然不断增长,但仍然赶不上中国庞大的居民储蓄规模,因此不会对银行造成“致命性”打击。二是地方债的资金流向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而非消费,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出现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但长期看效益较好。

事实上,即使有个别地方政府出现违约个案,对中国债务市场健康发展,并不见得是件坏事。

近日出现的首例公司债违约案例便是一个真实的样本。3月4日晚,*ST超日发布公告,宣布“11超日债”违约,打破了债市刚性兑付的魔咒。但公司债市场并未陷入恐慌,也并未出现公司债的大规模抛售现象。相反,打破刚性兑付,提高投资者对风险的正确认识,让风险定价回归本位,对于债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国外相比,由于此前我国过去无实质性违约,低等级债券信用风险溢价低,信用利差和高低等级之间的利差不大,而此次违约事件发生后,公司债利差有望扩大,债券市场定价趋于合理。

公司债如此,地方债也是一样。违约个案如若发生,将拉开地方政府之间的信用风险溢价,促进地方政府间的良性竞争,倒逼其治理水平。这不论是对债券市场本身,还是对地方政府治理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近年来,中欧双向投资呈快速良性增长之势。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同期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增加6.2%。截至2013年底,欧盟对华累计投资超过900亿美元;中国对欧盟累计直接投资也已经超过了350亿美元。去年11月12日,中欧正式启动投资协定谈判,未来的中国对外投资或将进入“欧洲时段”。对此,中欧政府可从四个方面为促进双向投资保驾护航。

第一,双向平等开放市场。客观地讲,欧洲一方面期待中国增加对欧投资,同时又觉得这对他们是一种威胁。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一份报告称,中国在“抢夺”欧洲。不少中国投资项目在欧都遭遇准入问题。因此,双方都应公正平等地看待对方,尊重对方的利益关切,在吸引投资和保障其对各自经济影响中寻求平衡。双方要依照实际情况共同努力,逐步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并消除投资限制。

第二,完善制度化框架,严格遵守多边贸易投资规则。应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不断推动多边法规、标准一体化,为企业间相互融合创造条件。维护世贸规则,在规则约束下,努力创造互利双赢的投资环境。政府层面和企业之间都可建立相关对话机制,当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对话,避免发生摩擦。

第三,以创新领域为切入点开发互惠合作项目。欧盟2020战略和中国“十二五”规划,都提出要在创新经济的推动下,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双方应携手抓住机遇,鼓励企业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及空间等高新领域开展投资合作,在更高层级上促进中欧经济的充分融合。

第四,政府提供服务,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应以“平台搭建者”和“信息传递者”的身份,为企业做好“后勤”。尤其对于中国方面,我们的企业走出国门的时间尚有限,对外投资缺乏成熟的经验指导,对欧洲的法规、制度了解不全面,近年来投资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帮助企业熟悉投资国商业环境,以国际化视野与欧洲企业接轨,并注重社会责任,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李超)

3月13日上午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给2014年两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一周前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00多名代表的审议下,修改了10多处,这是中国政治民主化不断发展、民意在推动改革的又一次见证。或许是这种民意的力量,在记者招待会中,克强总理透露了不少新信号,对重点改革领域进行再次强调,对一些大问题再次详细阐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两会改革举措追踪”课题组在近2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中,第一时间进入整理与追踪,罗列其中11个总理透露的新信号。

第一,“面临去年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果断全面审计债务,规范融资平台,规范预算管理。”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近11万亿元。其中存在大量用于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投资性项目的融资平台债务,形成了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债务悬河”。2010年国务院曾出台通知要求对地方融资平台加以清理,通过增加注册资本、注入优质资产、改制重组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提高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偿债能力。但此后地方融资平台规模依然膨胀。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规范”,2014年加强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趋势会更明显,部分融资平台有望“转正”。

第二,“四邻周边有时候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情况,但是只要我们相互尊重、管控分歧、互利互惠,碰出的应该是和谐的声音,而不是刺耳的噪音”。中国是世界上周边环境最复杂的国家,没有“之一”。除直接接壤的邻国外,中国周边还有日本、印尼、印度等人口过亿甚至过10亿的一衣带水邻居,全球70亿人口中的40亿在中国周边和四邻。邻里之间有一些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共同居住在同一片区域是无法改变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是主要方面。因此,对于周边外交中的分歧,要强调“管控”,共同繁荣才是大局。

第三,加快推进“权力清单”的公布。在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反腐败的问题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的公布,暗示今年政府反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督促各级政府加快推出权力清单制度,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从这一点上看,2014年行政体制的改革进程还会加快,类似国有资产的改革,像土地出让金收入、矿产权的转让等的全面审计也会有更多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

第四,“在多重目标中稳增长”。总理的这个表述表明,作为13亿人口的中国,政府面临多个目标,除了保就业、促民生、调结构等近期目标之外,还有“两个一百年”等长期目标。如何在多个目标中实现稳增长,高度考验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中国在既要实现多重目标又要稳增长的约束条件下,探索出了“合理运行区间”管理体系,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大创新,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主要经济体更加看重增长与就业”。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中,谈到二十国集团(G20)把增长与就业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政策中的“老生常谈”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新提法的重要实例。中国一直以来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一过程中,增长是就业增加的表现。而西方七国(G7)经济高度虚拟化,增长与就业关系已多年持续变弱。G20把增长与就业联系起来,是提倡增加投资的信号。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中国政府的既往行为变成了世界趋势。

第六,再次强调“简政放权”。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我国的目标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这就要让市场主体自主发挥活力和创造力。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市场主动性在逐步扩大,这不简单是政府“退出”的结果,也是市场扩大的效果。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法治,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要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唯有这样才能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

第七,“支持香港保持并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陆法系国家中实行海洋法系的自由港,这决定了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有其不可替代的支柱。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中国“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大有得到加强的机会,只要香港保持对内地的“向心力”,维持稳定发展,势必能在中国经济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八,“牵牛鼻子”的改革。对比此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提法,克强总理这次“牵牛鼻子”有微妙的语境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中,“全身”的被动成分多一些,“牵一发”起到的主要是刺激作用。而“牵牛鼻子”的情境中,牛很可能本来就是要往前走的,牵牛鼻子起到的是主要是调节速度的作用。联系“水到渠成的改革”提法来看,“牵牛鼻子”体现出了“在顺应发展趋势中政府要调节节奏”的意境。

第九,推进“每小时1亿美金生意的中美关系”。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择宽处行、谋长久利”,这是李克强总理在论述中美关系时做出的表述。这里体现的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阐述的中国外交的“围棋智慧”。在基辛格看来,西方的外交观念是国际象棋式的:零和博弈、追求把对方“将死”,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而中国的外交智慧是围棋式的:双方共存,各自寻求生存空间,只要不清点目数,游戏可以长期进行下去。这是中西外交哲学的不同,也是中国的大智慧所在。

第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中的“铁腕治污”新词,表明不仅要治贪官,还要治“污官”,这表明了向雾霾“宣战”的决心。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贪官和污官其实是相通的:都是在违法乱纪、伤天害人。因此,总理提出,要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严厉惩处,对那些监管不到位的,要严肃追查责任。

第十一,“中国装备”的质量承诺要接受媒体的监督。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国产品也要升级。目前中国出口结构中,机电产品已占57%,明显在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而高端产品,尤其是成套设备,对质量要求也是最严格。对于中国来说,刚刚迈入高端市场竞争者行列,声誉树立尤其重要。总理做出的中国装备质量接受监督承诺,向媒体做出监督,呼吁是中国坚决实现产业升级和“走出去”的坚定宣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两会改革举措追踪”课题组成员:王文、赵亚赟、贾晋京、刘英、王敏、高望、张敏一、李振。)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记者 王俊景)李克强总理13日在中外记者会上回答有关中欧贸易的问题时表示,中欧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规模很大,摩擦难免发生,但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妥善协商,就可以像“光伏案”那样解决问题,不要因为个案,“丢掉‘中欧是最大贸易伙伴’的帽子。”

“光伏个案”是指2012年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并启动“双反”调查,这一极具破坏性的保护主义措施给中欧经贸关系正常发展蒙上了阴影。去年,李克强在出访欧洲时,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反对欧委会的动议,认为欧盟的措施损人不利己。最终,多个欧盟成员国投票反对欧委会的决定,以“价格承诺”的方式达成和解,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光伏产品纠纷是当时中欧关系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但主旋律依然动听。2013年,中欧双方贸易额是55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欧盟28国对华直接投资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9%,中国对欧盟累计直接投资36.2亿美元,增加6.2%。这些数据都表明,中欧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加强经贸合作可实现双赢。

中欧都主张世界多极化,投资便利化,中欧企业相互进入,相互投资是大趋势。李克强指出,中欧正在进行投资协定谈判,只要双方能够对等、公平、便利地推进,为企业创造条件,相信中欧的相互投资额一定会不断攀升,经济融合度也会不断加深。因光伏产品纠纷的个案而影响到中欧关系的全局,是万万不可取的。

中欧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文明和两大市场,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不仅有益于双方,也有益于世界。习近平主席将于3月下旬出访欧洲,这是中国为推进中欧关系所采取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动,相信此行可进一步促进中欧贸易合作,开辟中欧关系的新篇章。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李克强“向雾霾宣战”中的民生情怀

——聚焦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系列评论之八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向雾霾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就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郑重指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在今天回答记者提问时,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要“铁腕治污”、“铁规治污”。这充分体现政府治理雾霾的坚定决心,回应社会关切的民生情怀。

2013年以来,针对雾霾频频发生,新一届中央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去年9月,国务院还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提出具体目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去年12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严格环境准入。这些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治污举措,对于保护环境、还蓝天绿水于人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这是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今年我们主动加压,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从李克强总理的这些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信心。相信随着系列治污举措的推进,雾霾将散去,空气会更清新。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用更大精力、更大力度解决好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聚焦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系列评论之六

“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在13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如是回答记者提问。

在国人的观念中,“家”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这也导致了大多数人都希望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对于一些人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所谓的“家”仅是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戴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改变这种状况,使群众从“忧居”到“宜居”,是本届政府着力在办的事。

今后一个时期,“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定下的目标。如何啃下这个“硬骨头”,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决心和韧劲,然而,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做下去。”对此,我们充满期待,更拥有着坚定的信心。

对本届政府的这份信心来得并不盲目。从成绩上看,2013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从规划上看,2014年,拟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多个领域。政府还将“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都预示着解决好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一定能够实现。

同时也要看到,棚改工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2013年2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居委会,了解改造进展和存在的困难,勉励当地政府急群众所急,加快改造棚户区。他指出,棚改是城镇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是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这种二元结构不消除,城镇化的质量就无从谈起。棚改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可以带来很大内需,也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重效应。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这其中,持续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百姓会有怨言,政府也不希望看到,更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唯有解决好百姓的住房问题,让居者有其屋,才能为城镇化的推进打好基础,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助力。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才是解决好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要保障。

我们也要意识到,解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对此要做足“功课”。比如资金投入问题。保障性安居工程量的庞大,决定了庞大的资金需求,这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资金要向这方面倾斜,保证资金到位;另一方面要保证专款专用,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正如李克强总理曾经强调的,“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为的是扶贫济困,建设资金不得挪用,房源不得侵占,这是不能碰的‘高压线’。”再比如公共交通、供水供暖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不仅要做好“保障”,更要“安居”,要让群众住得满意、舒适,这就要求相关政策要更人性化,要把各项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在这方面,我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群众的安居需要实打实地下真功夫,需要各级政府用更大的精力、更大的力度,解决好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闭幕会,大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李克强:凡是有利于香港的事我们都会做

——聚焦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系列评论之五

“凡是有利于香港繁荣发展的事,我们都会去做,过去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 今天的两会总理记者会结束后,发生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一位在会上没得到提问机会的香港记者突然大声发问“今年会有什么惠港新政策”,而已经起身的李克强总理也闻声驻足,给出了上述的回答。

多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惠港政策,内地对香港的开放程度一直代表着内地对外开放最高水平,两地的经贸关系可说是唇齿相依、兴衰与共。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黄友嘉在评价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对香港经济发展绝对是一件好事,“给香港带来很多机会,但是竞争是永远存在的,不进则退”。

面对竞争,有港人提出“中央对港支持力度是否会减弱”的疑虑,李总理记者会上的相关答问言简意赅、字字真情。

他一方面明确定调“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会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并且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同时,也对“敢拼、能赢”的香港同胞表达了充分的信任和期勉:“这几年世界经济跌宕起伏,在这种严峻复杂的环境下,香港能够站住脚跟,保持繁荣,本身就表明香港经济有竞争力。”“我相信香港同胞历来是有着敢拼能赢的精神,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繁荣。”

事实表明,中央惠港政策既符合香港的发展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如今,香港产业已形成“二元结构”,第一元是高增值低就业的金融、商业、科技等产业,第二元是低增值高就业的劳动密集产业。多年以来,中央惠港政策针对性鲜明、立竿见影,如个人游支持香港高就业产业,离岸人民币和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支持当地高增值产业,CEPA则扩展了内地与香港服务业合作的空间。内地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升级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遇,这是祖国给香港经济扬帆起航提供的巨大“蓝海”。


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重申了中央一贯对港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扩大内地与港澳合作,促进港澳自身竞争力提升。”。今天,李总理再次强调中央对香港的方针没有改变,为香港同胞服下一粒“定心丸”,背靠祖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将有助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东方之珠”定会更加闪亮。

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马航乘客的安危牵挂着亿万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心,“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搜救。”从总理坚定有力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一位大国总理的责任。

“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全国两会圆满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用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了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的坚定决心。

系列之三:两岸常说常新的“一家话”

“两岸是手足同胞,一家人,此话可以说常讲常新。”13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答问台湾记者时如是说。这既是对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再现,也是他本人再次流露“两岸亲情”的真情喊话。

新系列四: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在13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关于“打造民生保障安全网”的问题时,讲了今年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做的三件事: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他强调,政府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系列之三:两岸常说常新的“一家话”

“两岸是手足同胞,一家人,此话可以说常讲常新。”13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答问台湾记者时如是说。这既是对一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再现,也是他本人再次流露“两岸亲情”的真情喊话。

新系列四: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在13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关于“打造民生保障安全网”的问题时,讲了今年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做的三件事: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他强调,政府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陈竞超 摄

今年两会的压轴大戏如期上演。3月13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

在近两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共有15位记者获得了提问机会,涉及改革、经济、民生、反腐、外交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在谈及经济热点话题时,李克强妙语连珠,他用“开正门,堵偏门”来解释政府下一步对金融和债务风险的防控,用“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来说明政府应对经济挑战的态度,他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还借用古语“吾道一以贯之”以展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总理记者会为今年的两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其中释放出的诸多信号,无不折射出改革的印记,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依据。

三度回应经济“硬着陆”

每年的总理记者会上,都会有媒体提出关于宏观经济走势的问题,今年,更是有三家媒体对中国经济从不同角度表示出了关切。对此,李克强总理坦言,今年的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但他也坚定地表示,我们有去年应对经济下行的经历,中国经济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关于对中国经济有风险,甚至还有些不看好的报道,最近我也看到了,类似的报道可以说似曾相识,去年就有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心,但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顶住压力完成了全年经济主要预期目标。

——我刚才讲了,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偏悲观的报道我看到了,而且也注意了。我们在去年并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预期目标,为什么今年不可以呢?当然,我不否认今年可能会有更复杂的因素,我们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

——但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所谓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我想只要我们正视困难、直面挑战、趋利避害,就是遇事克难的成功之道。我们有去年应对经济下行的经历,中国经济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对“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已有时间表

在回答有关金融和债务风险问题时,李克强表示,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对于“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我们也正在加强监管,已经排出时间表,推进实施巴赛尔协议III规定的监管措施。

——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很多债务还是投资性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正在加强规范性措施。下一步,包括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对于“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我们也正在加强监管,已经排出时间表,推进实施巴赛尔协议III规定的监管措施。我两会期间参加一个代表团的审议,有来自银行界的代表问我,是不是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偏高了一些?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至于你问我是不是愿意看到一些金融产品违约的情况,我怎么能够愿意看到呢?但是确实个别情况难以避免,我们必须加强监测,及时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全面审计土地出让金收入、矿产权转让等领域

在谈及反腐问题时,李克强表示,对于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一些领域,比如像土地出让金收入、矿产权的转让等,我们要全面审计,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让权力寻租行为、让腐败现象无藏身之地。

——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而且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滥用权力。

——对于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一些领域,比如像土地出让金收入、矿产权的转让等,我们要全面审计,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性措施,让权力寻租行为、让腐败现象无藏身之地。

谈全面深化改革: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在回答有关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李克强表示,要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但是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这也使我回想起30多年前,我在农村做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当然,我们现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目标要有个过程,但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有效规范地发挥作用;还要把财税金融改革作为重头戏,包括给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方面有新的举措,给市场助力;以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像医疗、养老、金融等,让市场增强竞争力。诸多的改革我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说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关键还在于推进落实。


谈简政放权:只能一抓到底一往无前

在回答简政放权如何落到实处等问题时,李克强表示,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他表示,我们还要继续去啃“硬骨头”,至于说到什么程度满意,那就是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去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我们确实下了不少的力气,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

——当然,放并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我们讲的是放管结合。要让政府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尤其是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对一些搞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那就要严加监管、严厉惩处。

——放管结合都要体现公平原则。当然,我们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

对房地产市场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

在回答有关房地产问题时,李克强表示,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对房地产市场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居民住房问题。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

——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几百个人一个旱厕,特别是北方,到了冬天居民入睡要带着棉帽、穿着棉衣,这可以说是政府心头之痛。所以今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至少要再改造470万套以上。

——当然,我们也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缓解住房困难。在这方面,我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对于合理的自住需求,也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则是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谈民生: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

在回答有关民生问题时,李克强表示,民生问题应该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今年要着重继续做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三件事。在阐述如何做好“兜底线”工作时,他表示,我们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将心比心,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

——我们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这些基本的社会保障。今年适当时候要提高基本养老金的标准,而且要解决或者说逐步解决碎片化的问题,整合城乡医保,推进养老保险并轨,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网。

——因为国力所限,我们基本保障的标准还是低水平的,总会有一部分人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陷入生活的窘境,基本保障兜不住,还要进行社会救助。我们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

——我们要继续增加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今年要增加10%以上,并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政府就是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我们要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

在回答有关雾霾等污染问题时,李克强表示,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是因为这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要主动出击,大家一起努力,持续不懈地奋斗,来打这场攻坚战。

——今年我们主动加压,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而去年实际完成是下降3.7%,这意味着要减少2.2亿吨煤炭消耗。

——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不希望因为个案丢掉“中欧是最大贸易伙伴”的帽子

在回答有关中欧经贸关系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中欧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规模很大,摩擦难免发生,不要因为比例很小的个案,丢掉“中欧是最大贸易伙伴”的帽子。

——推介中国的产品,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这是作为中国总理份内的事。

——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当然这也需要,但中国装备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而且这样做也有利于各方,因为我们装备的很多零件是全球采购的,一些技术也是购买来的,中欧和相关方面,就装备走出去进行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至于你说到去年的光伏案,中欧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规模很大,摩擦难免发生,但是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妥善地协商,是可以解决问题的。像最后光伏案的解决,可以说是成功的案例。我可不希望因为个案,而且比例很小,来丢掉“中欧是最大贸易伙伴”的帽子。

中美合作潜力巨大 要在增强互补性上多做文章

在回答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中美关系实质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互不冲突,互利共赢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中美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潜力巨大,要在增强互补性上多做文章。

——我们只要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好分歧,平等磋商,尤其是注意扩大中美的共同利益,就可以提升中美关系的水平。

——中美的共同利益可以说是远远大于分歧,去年我们双边贸易额达到5200多亿美元,粗略算的话,每一个工作小时,中美之间可能有1亿美元的生意已经做成了。 何况我们现在还正在进行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中美合作的潜力巨大,要在增强互补性上多做文章。所谓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变是向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两国关系稳定的方向去走,还是要择宽处行,谋长久之利。


香港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

在谈及香港的发展前景问题时,李克强表示,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央政府会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并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繁荣。

——这几年,世界经济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在这种严峻复杂的环境下,香港能够站住脚跟,保持繁荣,本身就表明香港经济有竞争力。香港在祖国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升级,也给香港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央政府也会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并且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内地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专业优势的,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我相信香港同胞历来是有着敢拼能赢的精神,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繁荣。

——凡是有利于香港繁荣发展的事,我们都会去做,过去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

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 造福民众和企业

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李克强表示,两岸关系中重要的内容是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希望继续保持好势头,造福两岸民众和有关企业。

——两岸是手足同胞,一家人,此话可以说常讲常新。你刚才列举了两岸关系进展的一些事实,我也想讲一件很有趣的事。去年两岸的媒体共同把“进”字作为两岸年度汉字。这个字可以说反映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两岸民众的期待,我也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两岸关系有新的进展,再进一步。

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聚焦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系列评论之四

在13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关于“打造民生保障安全网”的问题时,讲了今年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做的三件事: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他强调,政府应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奋斗有公平发展的机会,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持续发力,注重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及民生,强调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无论是保基本,还是兜底线,着力点都是底层人民。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讲到棚户区人民生活的不易,说这是政府的“心头之痛”;讲到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时,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将心比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动情至深。所以政府部门未来的工作,必然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应是开展一切民生工作的“准星”,尤其是在教育、就业、医保、社保、住房、收入等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要注重起点公平,也就是教育公平,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要让就业、求职机会公平,让创业有公平竞争的环境;要对保障房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缓解住房困难,等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把公正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和成果,体现了总理的民生情怀,也是对人民群众殷切期待的回应,更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庄严承诺的落实。

“触动利益甚至比触动灵魂还要难。” 2013年履新之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直陈改革之艰。

履职一年,新一届中央政府以非同寻常的担当与勇气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13年新一届政府将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头件大事,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作明晰承诺。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改革已进入深入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骨头。爬坡过坎,非有不同寻常的担当与勇气不可。

“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在今天举行的2014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传递改革决心。

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的中国,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当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2014年中国将GDP增速目标设为7.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设为1000万,强调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与2013年相比,2014年中国在GDP增速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将就业目标净增了1000万。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2009年以来中国首次提高城镇新增就业指标,彰显出新一届政府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前,审时度势科学调控积极作为的担当与勇气。不少网民赞之“保持定力、稳中求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两会期间,一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啃硬骨头”的时间表渐次明晰,引人振奋。人社部部长尹蔚民9日表示,延迟退休方案将在2020年前推出。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10日透露,今年要建立不动产部际联席制度,6月份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央行行长周小川11日透露,存款利率放开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实现……强劲有力的改革脉动让更多的人充满期待。

“遇万难还须放胆”,“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在上午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话语铿锵,提振人心。

新华网记者 张雪花

中国网财经3月13日讯(记者 王颖)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答记者问。在提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时,李克强表示,挑战依然严峻,甚至会更复杂,但相信中国经济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政府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的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像去年一样做到在不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实现经济预期目标。对此,相关专家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期待。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清杰分析称,对于现今出现的一些暂时性的经济波动,应该持理性态度看待。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沿着一个趋势线逐步回落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并且,尽管增长率在逐步回落,但仍然会有明确的目标下线,我国经济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正增长的发展区间,并不会出现国内外有人担心的“落地”甚至“负增长”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记者称,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来说,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已从高速增长明确地转换为中高速增长,更大的压力来源于增长质量而非速度,包括拉动增长的要素是否均衡、发展模式与增长效率是否可持续、增长成果的处理和分配是否妥帖、增长的机会是否能被公平共享等等多方面要素。

周清杰也指出,由于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基数庞大,增长必须划定下线。目前我国政府为GDP增长划定的增长下线在7.5%,周清杰表示,这个范围内的预期值,足以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岗位,为新增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早在去年,我国政府便实施了宏观调控的创新,简政放权,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推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市场机会平等化,重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未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顺利实现了预期发展目标,开了漂亮的先河,对于未来一年的经济发展,两位专家均表示,值得信任与期待。

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简政放权”问题时,李克强指出:“简政放权是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是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3月13日人民网)

对“简政放权”,总理曾经多次谈及,“既要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又要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削权是一场自我革命,各级政府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这一系列的重要表态,不仅表明了我国对于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更传达出一个信号,要通过“简政放权”,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

“简政放权”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从一系列数字成果中得以体现。去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OO多亿元。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达到近十多年来最高,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企业松了绑、市场大激活,中国经济在全球下行的压力下,GDP等相关指标实现平稳增长,民本民生得到了根本改善,改革的成果最大程度了人民群众。

然而,革自己的命、刮自己的骨、断自己的利,何其之痛、何其之苦?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中央的决定部署听之任之,或不执行,或搞变通,把次要的权放出去,重要的权还留着,以至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依然存在,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毋庸置言。

“开门没有回头箭,对于简政放权要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总理的话掷地有声。如何推进、怎么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以无畏的勇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真正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加强完善和创新宏观调控,发挥监管职能,严厉查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等行为。另一方面,坚持放管结合,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为企业服好务,让企业在发展中做大做强。

1 2 3 ...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