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繁/繁 體
无标题文档

据媒体报道,5日,新西兰乳企恒天然在就“部分含肉毒杆菌的乳清蛋白粉流入中国”召开的发布会上透露,使用含“毒”浓缩乳清蛋白粉的客户共有8家,至今仍有2家企业隐瞒信息。恒天然首席执行官Theo Spierings透露,其中一家客户明确表示,不希望恒天然对外透露他们的名字。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但遇到问题主动担当,并极力消减危害,则是一个成熟企业的理智之举,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毕竟,“挤出脓包”总比任其发展要好。

在一个信息公开的社会,消费者的口碑是检验一个企业信誉的试金石。塑造一个众人皆知的品牌并不难,但打造一个让消费者信赖并愿意为之自掏腰包的企业形象却任重道远。危机来临时,往往更能考验一家企业是否具有一个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以及是否能设身处地地为消费者身心健康着想。

对于这家企业希望隐瞒自己名字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在这件涉及众多婴幼儿及其家长的“毒奶粉”事件中,企业绝不能一“藏”了之,而应在关键时刻有所作为,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并尽快采取措施消弭人们的担忧。唯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形象,才能打造更放心的食品安全环境。

纵观世界顶尖的企业,无一不是做到了“以诚待人”。时常换位思考的企业,方能赢得消费者的尊重,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据媒体报道,5日,新西兰乳企恒天然在就“部分含肉毒杆菌的乳清蛋白粉流入中国”召开的发布会上透露,使用含“毒”浓缩乳清蛋白粉的客户共有8家,至今仍有2家企业隐瞒信息。恒天然首席执行官......

CFP供图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毒菌乳粉影响继续蔓延。前天,香港牛栏和美国雅培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召回疑涉事的相关批次产品。国家质检总局则表示,我国已对恒天然集团浓缩乳清蛋白粉和奶粉基粉两种原料无限期停止进口,直到污染事件完全解决。

围绕着恒天然集团的自曝家丑,不少人对其赞赏有加。然而恒天然果真值得夸赞吗?从恒天然集团发布的声明中可以看出,企业在今年3月的一次检查中,发现2012年5月在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涉嫌被污染。3月份即检测到食品安全风险,为何拖到8月才公布?恒天然回应称,“根据现有技术,要耗时那么长”。可是在检测出食品存在着被污染的可能后,没有第一时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通知客户进行回收,而是任由可能出现问题的产品流向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的恒天然,其选择本身就很耐人寻味。

而且在事发后,恒天然集团在向中国消费者致歉时透露,在该公司供应产品的客户中,仍有一家涉及企业要求不公布名字。为了维护客户的利益,就不顾消费者的安全,替涉及企业保密,这种做法完全不符合一个知名大企业所应有的。而在质检总局要求雅培召回风险产品之后,恒天然似乎“良心发现”,最终又向外界确认雅培就是事先要求不公布名单的企业。然而,雅培之前却否认曾经要求恒天然隐瞒信息,并发声明为自己的召回解释。即便雅培的产品原料没有涉及到问题浓缩乳清蛋白粉,只是受到了生产线的影响,但在事关食品安全面前,要求保密而不是坦诚对待,也有失企业良心。

恒天然的这出从保密到公开的闹剧,是否为了转移视线,引诱公众将对食品安全本身的关注,转移到竞猜“神秘企业”到底是谁上,别人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这种藏着掖着的行径都为人不耻。而且直到现在,中国消费者等来的也只是恒天然的道歉,至于是否赔偿则只字未提,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没有消费者因为恒天然产品而中毒的事件出现,对消费者的赔偿就不会谈及?

而更令人吃惊的是,恒天然“致命毒素”的罪魁祸首竟是一根小小的管道——恒天然在北岛怀卡托地区豪塔普工厂的一根受污染的管道。如恒天然集团相关人士所说的,原定几天后该工厂将进行全面检修和清洗,因此忽视了对这根管道的清洗,最终致使生产线上的乳品受到污染。这多少对国内乳企也是一个警示:任何一个细节,哪怕一个小小的管道,都事关食品安全的大事,都有可能让企业“阴沟里翻船”。

国内奶粉频频出事,导致市场上洋奶粉抢占份额,并利用垄断地位在价格上一涨再涨。现在洋奶粉也不时爆出安全问题,给人感觉似乎是“天下奶粉一般黑”。昨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垄断价格要反,这固然没错,但有一点必须明白,比价格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且不说这点罚款能否让那些奶企巨头低头,倘若连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最严厉的处罚都失去意义。

CFP供图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毒菌乳粉影响继续蔓延。前天,香港牛栏和美国雅培公司先后发布公告称,召回疑涉事的相关批次产品。国家质检总局则表示,我国已对恒天然集团浓缩乳清蛋白粉和奶粉......

新西兰“恒天然”的奶粉污染事件爆出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5日表示,新西兰政府正全力以赴处理该事件,以确保消费者对新西兰奶粉的信任。他还表示,不排除自己亲自前往中国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已经迅速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公开对中国消费者进行道歉,并许诺48小时内控制问题。

从董事长到总理闪电出马,新西兰方面对这次肉毒杆菌奶粉事件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充分体现了新西兰从企业界到政府对危机公关的重视和娴熟,颇值得国内同行借鉴。

但我们亦应注意到,危机公关做得再好,也永远只是解决危机的一项辅助工作。如果企业错得实在离谱,或者在未来没有改正错误、弥补错误的深刻行动,再高明的危机公关技术也只能挡得一时而已。

恒天然肉毒杆菌污染事件表明,再著名的企业,再严格的监管下,食品安全问题依旧有可能发生。对于这种状况,简单的加强监管或者经济赔偿已不足以解决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消费者的不原谅或不轻易原谅,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海潮(媒体人)

新西兰“恒天然”的奶粉污染事件爆出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5日表示,新西兰政府正全力以赴处理该事件,以确保消费者对新西兰奶粉的信任。他还表示,不排除自己亲自前往中国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三聚氰胺事件后,每一次的奶粉质量问题仍会引发一场社会恐慌,相关方不妨以此为镜子和鞭策:不要苛求公众淡定,舆论理性只能与乳品行业的品质、质检监管的公信同时回归。

从进口奶粉可瑞康,到多美滋、娃哈哈、可口可乐(中国)、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三天时间里,新西兰受肉毒杆菌污染的乳粉已经被确定流入中国,四家中国境内进口商列入了“毒乳粉”的污染名单。

随着境内企业上榜,舆论恐慌也在扩大化,公众的愤怒、恐慌、不信任一时难以平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信任不仅是针对涉事产品的,也是针对企业的自检结果和召回承诺的;不仅是针对“肇事”的新西兰公司的,也是针对国内入境检验和日常监管的。一个新闻事件在传播中被反复争论、辨析之后,大多会回到一种“舆论理性”上来,但这种情况在涉及到乳制品安全问题的事件上并不常见。

乳制品安全兹事体大却事故多发,近年来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敏感事件。在过往的事件中,涉事企业的隐瞒、推诿已为公众所惯见,而监管的疏漏和行动滞后也令人“印象深刻”,人们会从以往事件的各方表现中总结一套“规律”,并会自然“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企业的补救措施和监管的严密程度。

在此情况下,苛求舆论理性、公众淡定是不切实际的。相反,这种合理的“不淡定”“不理性”,恰恰意味着乳企和监管部门要拿出更大的努力来矫正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对于拿着奶粉喂养下一代的中国父母们而言,“99%以上的婴幼儿奶粉抽检合格率”不能平息某一项菌类超标带来的焦虑,“进口不合格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超低检出率”也不能证明问题乳粉出现的合理性。三鹿奶粉事件后,社会显然对乳制品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跟上”公众,而且要“先于”公众。

比如,就此次肉毒杆菌事件而言,公众就有理由质疑,为何四家涉事的境内进口商没有一家在自检中发现问题,而是在新西兰方主动爆出问题后,才“查明部分产品可能受影响”或“安全隔离个别批次”。出事前没有一家预警,出事后全体公关善后,这已经让所谓的“全面排查”“出厂记录复查”“委托国家权威机构检验”等善后承诺变得苍白无力。

质检部门同样要面对“新西兰不公布,我们就不设防”的质疑。进口的食品原料出了问题,无论是质检没有检测出来、还是检测出来没有公布,都是“意味深长”的问题。乳制品生产链条长,相应的管理检测也会面临跨度大、环节复杂的技术性难题,但在现在的食品安全生态和舆论生态下强调这一点,不会被看成解释,只会被当成借口。

坦率地说,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五年间,不但国内的乳制品行业经历了一次洗牌,质检监管部门也同样经历了一次洗礼,二者其实都有明显成果。但即便如此,每一次的奶粉质量问题仍会引发一场社会恐慌,相关方不妨以此为镜子和鞭策:不要苛求公众淡定,舆论理性只能与乳品行业的品质、质检监管的公信同时回归。

三聚氰胺事件后,每一次的奶粉质量问题仍会引发一场社会恐慌,相关方不妨以此为镜子和鞭策:不要苛求公众淡定,舆论理性只能与乳品行业的品质、质检监管的公信同时回归。 从进口奶粉可瑞康,到......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称该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恒天然首席执行官Theo Spierings在今日中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娃哈哈和可口可乐产品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仍有一家企业未被曝光。(8月5日 中国网)

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透露,在该公司供应产品的客户中,还涉及到一家企业,而这家企业明确要求恒天然不要透露其品牌名字。西奥•史毕根斯表示,经过沟通,这家要求隐瞒信息的公司正在进行问题的解决,相信不久之后,就可以看到召回或其他处理措施。

该用害群之马来形容这家遮遮掩掩的公司吗?如果倾听业界内企业的心声的话,或许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家企业的“沉默是金”,亦或是主动进行公关,要求作为上游企业的恒天然“睁一只闭一只”。但是人家恒天然在泥菩萨过河之余,也到底是厚道的给消费者道出了点天机。然而就是因为这家企业的鸵鸟心态,导致行业内的大佬们纷纷躺中枪:包括蒙牛、伊利、三元、雅士利在内的多家与恒天然有着业务往来的乳企陷入外界猜疑的风波。

在国内食品安全已经相当不让人待见的背景下,已经不存在着“闷声发大财”的契机。人人都把眼睛盯着这一领域,且是带着情绪化的。为什么?想想看,中国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却连一罐吃着不费脑细胞、不让心乱跳的婴幼儿奶粉都拿不出手,这怎让人不窝心。虽然口口声声说中国乳业罐装、检测水平是世界前列,而这一次,要不是恒天然公司自曝家丑,还不清楚有多少肉毒杆菌在高标准之下裸奔。

在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的国内乳品行业,很多巨头都已经有过这样或者那样不堪回首的往事,有的都曾经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下的骆驼。好不容易熬过了严冬,还没等来乳业的春天,不想那边风景独好的国外乳业也摊上大事。为此,很多标榜自家产品是进口奶源的企业,也不幸成为这个产业链上的蚂蚱。不过客观的说,这些“蚂蚱”的天还是没塌下来的,毕竟主要责任是在恒天然身上。然而就这么一家企业,却已经精神高度紧张。这种要求“不被公布”心态,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伤不起”?

恐怕这家企业到现在还没搞明白,恒天然公司是不是吃饱撑着了?不仅花几个月时间,来证明自己流水线上肉毒杆菌的存在,还忙不迭的发通知,要求相关合作企业进行自查,这不是典型的“作死”吗?这种向全世界宣布自家产品有毒的态度,和咱国内的那些三聚氰胺、塑化剂以及黄曲霉素被检出之比较,简直就是反面教材嘛!

当然,以上心态只是作者根据“以往经验”来自我臆想的,至于这家企业是如何想的,那咱们也只能是不得而知。在恒天然公司先入为主的爆料下,这家公司在质检部门和消费者机构的双力合围下,估计是硬撑不了几天。到时候,咱们再用聚光灯好好的来打量这只鸵鸟。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称该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恒天然首席执行官Theo Spierings在今日中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娃哈哈和可口可乐产品不存在食品安全......

8月3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通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一工厂发现,其去年5月份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部分原料销往中国。4日,经国家质检总局确认,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使用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涉事企业均发表声明表示,对涉及的问题产品采取追溯、召回等措施。(《新京报》8月5日)

自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洋奶粉备受青睐。在公众看来,国外乳制品标准严格,监管规范,质量有保障,宁愿花高价钱也要买个放心。对于企业来说,“澳洲原装”、“新西兰进口”等金字招牌,更是招揽消费者的有力法宝。然而,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却让人们的内心蒙上了阴影。

事实上,从雀巢、美赞臣检出三聚氰胺,到多美滋、雅培陷入虫子门,近年来洋奶粉频频爆出丑闻。就拿此次出事的恒天然为例,去年9月就有部分奶粉产品被检出有毒物质二聚氰胺残留。中消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婴幼儿奶粉投诉翻番,其中洋奶粉约占6成,这令人惊讶。

按说,新西兰拥有世界上最为严格和成熟的乳制品质量监管制度,从牧场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都受到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约束,即使这样,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中的肉毒杆菌,也不是监管部门检测出来的,而是企业自检报告的。甚至,此次涉事的毒奶粉销往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无一例外都曾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

这不免让人想起那句话,“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再次证明了这一常识。食品安全点多面广,从大型企业、餐饮巨头到小作坊、小摊贩,从生产、加工到储存、销售,每个单位、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和隐患,即使再严密的监管体系,再规范的执法流程,都无法完全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更何况,面对庞大的监管对象,有限的监管力量也是捉襟见肘、分身乏术。按照恒天然的说法,早在今年3月,企业便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对产品样品实施进一步检测,直至7月31日,才发现了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可以想见,有哪个监管部门能为了一个样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跟踪检测?

可见,企业才是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只有食品企业加强自律,守信经营,我们的消费安全才有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集团在监管部门没有发现、安全问题尚未暴露的情况下,敢于主动自曝家丑,积极联系客户撤回产品,这也是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方面需要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考虑消费者的情感,摸着良心生产食品。同时,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使失信成本远大于守法成本,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此外,有关部门要联合企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产品追溯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8月3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通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一工厂发现,其去年5月份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部分原料销往中国。4日,经国家质检总局确认,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可......

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4日发布消息,在三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这无疑给信奉“洋奶粉”的人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洋奶粉”“百分百纯净”的神话被打破。这也再次表明,食品安全问题中外皆有,客观看待,冷静应对,方乃理性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跨国乳业巨头在“受污”问题上今年已是“二进宫”。今年1月,该公司生产的奶粉就曾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胺。而且早在今年3月涉事公司就已发现自身产品的潜在质量问题,但却直到5个月后才公布检测结果。这就让问题一再延误,不断扩散蔓延,检测结果为何“姗姗来迟”令人生疑。

此次的“迟报”不禁使人联想起2010年末发生在德国北威州的“毒饲料”事件。当时,当地的无良生产商将工业用途的脂肪酸用于动物饲料脂肪生产,使得部分饲料的二恶英含量超标高达78倍。而早在当年3月,这些有毒饲料就已流入市场,事件被隐瞒了9个月之久。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不少国家都受到过“有毒食品”困扰。从当年肆虐欧洲的疯牛病到美国的沙门氏菌疫情,再到韩国的“垃圾饺子”风波,被查出的有毒“洋食品”涉及肉制品、鸡蛋、冰棍、热狗辣椒酱、木瓜、花生酱、速冻饺子……种类可谓五花八门。

除了“有毒食品”,国外的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现象也屡见不鲜。以拥有世界最严格食品安全制度而骄傲的欧洲人,今年年初在“马肉风波”上栽了跟头。欧洲人用马肉充牛肉,美国人去年则被爆出用扁桃仁假冒大杏仁误导消费者。

由此观之,食品安全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味迷信“洋食品”并非明智之举。“洋食品”不一定都是极品,“国产货”也并非都是次品。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

当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食品问题就不突出、不严峻:注水肉、皮革奶、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白酒……一再挑战国人的肠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突破国界的当下,不应该对“洋食品”过度迷信。对待“洋货”与“国货”应本着一视同仁的态度,理性客观看待。

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4日发布消息,在三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这无疑给信奉“洋奶粉”的人迎面泼了一盆冷水,“洋奶粉”“百分百纯净”的神话被打破。这也再次表明,食品安全......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经中新双方核查,初步确定有娃哈哈、多美滋等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据悉,这4家进口企业已对涉及的问题产品采取追溯、召回等措施。

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毒素,是毒性最强的蛋白质之一。因为直接涉及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生命安全,加之中国70%进口奶粉皆来自新西兰,而这些几乎全部出自恒天然,因此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在中国影响很大。对此,饱受毒奶粉困扰的国人,理应感到万分愤慨;可奇怪的是,出问题的虽然是新西兰恒天然,网上被骂得最多的却是质检总局和国内奶企。

也许是因为对国产奶粉的“恨”,恒天然事件曝出后,网上有很多疑似“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言论。有人说“这种东西比起中国的地沟油什么的简直就是安全食品”,还有人很肯定地说“即便如此我也觉得比国产奶粉放心一万倍”……明明是受害者,却满是对问题企业的肯定甚至褒扬,真让人哭笑不得。更何况,肉毒杆菌相比三聚氰胺,在危害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可是直接要命的。

这样的公众判断,当然谈不上很理性。恒天然2005年与三鹿集团签署合资协议,注资8.6亿元人民币收购三鹿43%股份。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曝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竟是恒天然率先发现三鹿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并呈报给新西兰政府,从而让公众了解了这一事件。最后,恒天然因为三鹿破产损失惨重,但是企业负责人表示:“恒天然从来没有后悔主动将三鹿事件曝光。”

这一次,肉毒杆菌事件同样是恒天然公司自己公布的。按恒天然的说法,早在今年3月,企业便发现潜在质量问题,直至7月31日才发现肉毒杆菌。我们当然可以质问:为何要花这么长时间?为何没采取临时应急方案,先叫停问题产品,然后再去细查?2012年5月生产的问题产品,一年零三个月之后才公布,意义究竟有多大?但不容否认的是,在没有政府调查、没有媒体曝光的情况下,企业主动公布丑闻,足以体现恒天然对食品安全的负责态度。

所以,在恒天然再次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后,一些网友对恒天然的处理给予某种肯定,并非毫无道理。恒天然为何一再地主动曝光丑闻?很大原因或许在于,及时公布产品丑闻,对企业来说是生存的底线而不是道德的高点,要不然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此外,有什么样的监管力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作为,主动公布丑闻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监管问题。这两点,我们的企业和监管者尤为需要借鉴和反思。

止凡(湖南 职员)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经中新双方核查,初步确定有娃哈哈、多美滋等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

本土乳企应形成不遮羞、不护短的信念,因为只有及时主动地披露不良信息,才能真正树立本土乳企长久的公信力。

仅一个月之内,洋乳企就两次遭受“重创”——继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对包括合生元、多美滋、惠氏等多家洋奶粉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后,8月2日,作为全球最大乳制品企业的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一个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

肉毒杆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这次恒天然集团因此管理不善,导致大量受污染乳制品流入市场,这无疑是一次质量丑闻。此外,恒天然是否隐瞒问题,也是一个疑点。新西兰贸易部长格罗泽说,恒天然的问题乳清蛋白粉于去年5月生产,但恒天然集团却在今年7月31日才最终检测出肉毒杆菌,并于8月2日向政府通报。新西兰政府将对这一事件全面调查。

恒天然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包括恒天然在内的众多洋乳企“接连受挫”,无疑再次打破了进口奶粉百分百安全的神话。不过尽管这些洋乳企的质量问题屡屡使其品牌形象受损,但这些企业在发现问题后多选择主动披露,一定程度上也挽回了自身的形象,避免了危机的扩大。

需要说的是,此番爆出的“肉毒杆菌”这一名词,在全球各国的乳品检测标准中,其实均未被列入,而恒天然公司能够通过自我检查,揪出“肉毒杆菌”这一乳品安全隐患,也说明其质量控制水平,远远高于国家部门(包括出口国和进口国)的质检水平,其质量控制要求,更是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包括出口国和进口国)。

其次,此番恒天然公司发生的肉毒杆菌事件,其最终大白于天下,并非是由质检部门查出、亦非是由媒体爆出、更非是已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曝光,而是其自曝家丑,并且事发后主动请求召回——这份自曝家丑的担当,尤其值得本土乳企借鉴。

纵观此番恒天然公司对肉毒杆菌事件的处理,可以说,正是因为其积极主动的质量自查和主动的信息披露,才没有酿成波及范围更广、对消费者伤害更为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当下全球尚未因此发生明显的肉毒杆菌事故,我国涉事的4家进口企业得以迅速被锁定。

面对近期洋乳企的“接连受挫”,本土乳企请先别急着乐,而是要虚心学习其质量控制水平,尤其应诚心学习其主动披露机制。偶发性的食品安全事故不可能绝对避免,但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自我质量控制水平,如此才能将乳品安全事故扼杀于萌芽,我们更应形成不遮羞、不护短的信念,因为只有及时主动地披露不良信息,才能真正树立本土乳企长久的公信力。

□杨国英(学者)

本土乳企应形成不遮羞、不护短的信念,因为只有及时主动地披露不良信息,才能真正树立本土乳企长久的公信力。 仅一个月之内,洋乳企就两次遭受“重创”——继7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对包括合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