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经济论衡 > 正文

以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12-23 10:29:15 作者:迟福林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光明论坛】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是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随着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未来几年,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关键在于抓住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协同推进相关政策调整与体制变革。由此,我国巨大内需潜力释放不仅将有利于短期经济增长,而且将成为夯实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升级态势。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15至2019年,人均消费水平从18929元提升到27563元;不考虑价格因素,人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9.8%。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23元,同比名义下降了3.5个百分点,预计居民消费水平的回升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从消费结构看,疫情冲击下,服务型消费等新型消费反而呈现加快增长态势。比如,2020年前11个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在传统接触式线下消费受到较大冲击的同时,新型消费逆势增长对于推动疫情期间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关键是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要使强大国内市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关键是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是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释放消费潜力的重大改革部署。应当说,当前我国消费潜力的释放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从需求侧看,要进一步营造和优化“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消费环境,以收入为核心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变革相比以往更为迫切。

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需要妥善处理好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关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需求侧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重点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调控需求,熨平经济周期波动,这是一个短期相机抉择的政策工具。需求侧改革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重点是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等体制机制改革与完善,打破抑制消费潜力释放的政策与制度障碍,这是深层次、结构性的改革。

“十四五”时期,加快释放服务型消费需求,需要在需求侧领域多措并举。比如,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以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为重点加快形成扩大就业的体制机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力争未来15年国民收入实现倍增、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倍增,等等。

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着力扩大服务型消费供给。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型消费需求向高品质升级,但主要产品供给体系仍处于中低端。解决服务型消费“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更大的市场开放、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消费供给。

推动服务业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要按照“非禁即准”的要求,凡是法律、行政法规未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应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不再对社会资本设置歧视性障碍,大幅减少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项目,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并在打破服务业的市场垄断方面实现实质性破题。在这方面,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本有着比较大的需求。加快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进程,推进以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进程。在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性条目,尽快实现教育、医疗、养老、旅游等服务业全面开放,取消外资股比及经营范围限制,并且在规则、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快与国际对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服务领域的投资,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推动投资结构转型。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更加注重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

14亿人口的消费结构升级,不仅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重要支撑,而且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十四五”时期,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加快形成释放我国巨大内需潜力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作者:迟福林,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