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于15日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200多名编辑记者,将分赴贵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和脉络根源。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石桥古法造纸:铸就民族匠心

即时 | 2017-09-19 17:55

光明网9月19日贵州讯(记者 王恩慧) 你知道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修复珍贵古籍选用什么纸吗?那些书画大师们的传世名作为何能保存多年依然完好?答案是他们所使用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古法工艺造纸,这种工艺制作的纸可以保存1500年。

9月18日,光明网记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技艺之乡丹寨县石桥镇见到了王兴武。作为国家级皮纸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兴武出生在造纸世家,家族十八代都从事造纸业。虽然年代不同,但古法造纸的工艺延续至今。2006年,石桥皮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直是令王兴武最骄傲的事情。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石桥古法造纸:铸就民族匠心

图一,匠人们手工抄纸,石桥古法造纸全部工序都是手工完成。

年过五十的王兴武并不善言辞,但谈到石桥古法造纸,他总是兴致高涨。他告诉光明网记者,石桥古法造纸工艺,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的历史。石桥古法造纸主要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柔韧性强,纸质洁白,是书画的首选,“石桥古法工艺造纸,非常受书画大师的青睐,这种纸可保存1500年”。同时,石桥古法工艺造纸还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指定的文物古籍修复纸。

为何古法造纸工艺能造出这样坚韧、优质的纸?光明网记者在古籍文物修善迎春纸基地所在的山洞找到了答案。工匠们正在纸槽中进行抄纸工序,纸槽中清澈的水是从山洞中流淌出来的,千万不要小瞧这水,这水里隐藏着很大的秘密。根据严格监测,山洞中的水质含弱碱性,无污染,这对于纸的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短视频丨石桥古法造纸:铸就民族匠心

图二,光明网记者体验石桥古法造纸过程。

另一方面,石桥古法造纸选用纯天然的原材料,整个过程要经过构树、削皮、构皮麻、浆灰、煮料、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抄纸、压纸、晒纸、撕纸等10多个步骤,120多道工序,全部工序都是由手工完成。王兴武说,从原料做成纸浆,最快也要45天完成。因此,古法造纸的成本比普通造纸高出许多,但价格也比普通纸高出很多。尽管如此,王兴武告诉记者,古法造纸在市场仍然非常受欢迎,每年销量高达五百多万,匠人们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近些年,石桥古法造纸还受到老外们的追捧,产品远销国外。

一项传承千年的古老工艺,突然成了“香饽饽”。王兴武和当地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艺,保护和传承好这项古老技艺的决心非常坚定,并且通过成立合作社吸引更多的人们加入到石桥古法造纸的队伍中来,培养出更多匠人,肩负起传承使命,共同延续这古老技艺的生命力。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石桥古法造纸的保护工作,因为它不仅是当地的文化遗产,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光明网9月19日贵州讯(记者 王恩慧) 你知道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修复珍贵古籍选用什么纸吗?那些书画大师们的传世名作为何能保存多年依然完好?答案是他们所使用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90后苗族蜡染“画娘”:用民族底色创出世界蓝

即时 | 2017-09-19 17:53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90后苗族蜡染“画娘”:用民族底色创出世界蓝

90后画娘阿芯身着自己蜡染设计的苗族服装

光明网9月19日贵州讯(记者 王恩慧)在丹寨县宁航蜡染技艺传习所,90后苗族姑娘阿芯正为自己新设计的蜡染作品点蜡,小小的蜡刀在她手中熟练地转换着角度,一幅创意感十足的蜡染作品跃然画布,就像阿芯年轻的面孔一样清秀灵动。

阿芯一边点蜡一边跟光明网记者谈论她的创作理念:“为传统的民族工艺融入更多时尚的元素,让传统的蜡染更生动、更鲜活。”与年长的“画娘”不同,阿芯的作品往往更注重自我表达,哪怕一簇花草,她都会融入自己的理念,就像大部分90后这代年轻人一样,风格鲜明。

从事蜡染工艺三年来,阿芯创作出很多有别于传统的蜡染作品。在宁航蜡染馆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阿芯创作的陶瓷作品铜鼓。“蜡染与陶瓷相结合,使蜡染工艺的应用更广泛。铜鼓、牛角、芦笙是苗族的三宝,蜡染工艺要突出民族性,表达上可以更丰富、多元。”因此,阿芯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把蝴蝶、民族服饰等苗族元素表现其中,使得这件铜鼓看上去栩栩如生,吸引不少参观者合影留念。“这件作品可以卖出两万多元的价格,有人愿意出价。与经济价值相比,我更愿意送去参赛,这是对蜡染工艺的更高的认可。”阿芯说,这件作品不久前刚在贵阳参加了一项比赛,自己非常有信心获奖。

在创作这件作品过程中,阿芯经历了多次失败。虽然有挫败感,但是这倾注了她宝贵精力的作品并没有让她放弃,多次失败后,阿芯终于完成了这件大制作。

传习所里,阿芯是唯一一个在上海进行过学习的画娘。“主要学习一些先进的创作理念,把时尚元素与民族工艺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当地,不管老幼,女子都会蜡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工艺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90后苗族蜡染“画娘”:用民族底色创出世界蓝

阿芯和她创作的蜡染作品铜鼓

阿芯从小就掌握蜡染工艺,三年前她放弃了原本的唱歌工作,专注于蜡染这门古老的技艺。阿芯说,一方面是自己非常热爱这门艺术,另外她也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明网记者在阿芯设计创作的服装、围巾、帽子、包包等物品上,能够感受到她对传统蜡染的改进,尤其在设计方面,每件作品都融入创意和想象,非常受欢迎,各地的销量很大。阿芯说,虽然古老的蜡染技艺当地人都会,但是如何能让这些古老技艺焕发生机,更容易被年轻人喜爱,这是蜡染技艺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平时阿芯经常关注时尚领域,在其中寻获创作理念。每次创作前,她也会进行深入的调查、评估,努力把每件作品都做成独一无二的佳作。

如今,在宁航蜡染技艺传习所里,已经有好几个90后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一张张沧桑的面孔和一个个年轻的脸庞,新老画娘在一起和谐统一,共同绘就精美的蜡染画作。苗族蜡染这项古老工艺,在传承和创新中和谐向前,经过一代代人的继承,氤氲着民族的底色,焕发时代的光彩。

90后画娘阿芯身着自己蜡染设计的苗族服装 光明网9月19日贵州讯(记者 王恩慧)在丹寨县宁航蜡染技艺传习所,90后苗族姑娘阿芯正为自己新设计的蜡染作品点蜡,小小的蜡刀在她手中熟练地......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山西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两不误

即时 | 2017-09-19 17:52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太原9月19日讯(记者 魏金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正确认识非遗、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9月18日,在“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山西行上,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健就近年来山西省非遗保护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省级403项、保护单位723个;市级1534项,县级4010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6人,省级815人,市级1855人、县级3502人。省、市政府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省政府、各市和89个县(市、区)都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余县(市、区)列入工作议程。全省有9个市和非遗项目较多的县成立了独立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

  张健现场谈到,自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山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55亿元。已建成遍布全省各地的非遗文化展示场馆128个,传习所322个,特别是2017年8月山西省非遗展示馆正式开馆,山西省从此有了省级非遗宣传展示阵地。这些场所已经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山西省现承担国家级非遗研究课题6项,在全国率先出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多项等规章制度。

  “在文化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山西省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11以来,各市、县共举办非遗培训550多次,参训人员2万余人。这些培训极大地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张健说。

  在抢救性保护方面,2016年,山西省承担文化部安排的抢救性记录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通过文化部评估。目前,正在开展对刘耀文(太原锣鼓)等35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并正逐步迈向规范化、系统化。2013-2015年,全省3家国家级和14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通过财政支持、企业自筹等方式投入资金9779万元,对核心工艺进行重点保护及复古性恢复等措施,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山西省注重将振兴传统工艺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张健在现场介绍,2016年,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山河醋业有限公司在国家级贫困县和顺县投资1.2亿,建设年产值1亿的手工老陈醋园区,既传承了有400年历史的“德盛昌”老陈醋古法酿制技艺,又通过扶持农户种植和提供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周边1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2017年5月,山西省研究制定“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初稿),同时在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设立“山西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争取中央资金200万元,帮助当地传统工艺项目丰富创作,助力脱贫攻坚。

  前不久,《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提出“建设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此,张健表示,这将是山西省加速文化发展和非遗保护事业的重大机遇,“2015年,山西省首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在文化原生地因地制宜保护、研究、宣传、传承和综合利用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引起了国家深改办的重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太原9月19日讯(记者 魏金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正确认识非遗、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让非遗成为传统文化里的“网红”

即时 | 2017-09-18 22:55

9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媒体主题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此次活动旨在用网络元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中国传统国粹京剧于2010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同脉,情同源。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到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延续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光彩照人。苗族古歌、河曲民歌、京西太平鼓、梨园戏、苏州评弹、吴桥杂技、剪纸、火把节……一方水土一方人,一项非遗一片情。中华非遗如同散落九州的明珠,镶嵌于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载体,成为炎黄子孙文化自信的泉源。

非遗,口传心授又世代沿袭,既见人见物见生活,又为群体生活承载起浩荡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就在不久前的金砖峰会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参观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普京拿着放大镜细细观赏木雕作品,看得相当入迷,习近平主席更是亲自为普京讲解中国的非遗文化。事实上,自2001年昆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名录,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不竭的精神宝库,更是澎湃的发展潜能。

于此而言,网下的非遗文化要保护,网上的非遗传承更要红火。

非遗“触网”,这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展现非遗之美、传扬非遗之最,需要借助大数据和云传播的现代力,需要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对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具体部署。眼下来看,非遗文化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的风口,在网络直播、网络众筹、O2O销售、VR在线体验等加持下,让“小而美”的非遗,成为网络文化中的热词、成为网络世界里的爆款。

非遗“触网”,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战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无论是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也好,抑或是增强网民文化自信也罢,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音传播好、将中国非遗文化的故事讲述好,是留住中华文化之根、守住地域文化乡愁的美好情愫。文化部在此前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亦明确提到,要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水平如何提高、手段如何更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一趟高速的便车。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非遗保护与传承,是该有新理念、新路径了。把非遗文化带入千家万户,把非遗产品传向五湖四海,把非遗承续变得简便灵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满树繁花,谁说不会成为凝心聚力、创造创新的“网红”呢?(邓海建)

9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媒体主题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此次活动旨在用网络元素激发中华优......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侗布飘飘共致富

即时 | 2017-09-18 22:48

央广网黔东南9月18日消息(记者方永磊)在肇兴,除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和侗歌外,侗族植物染布和刺绣也颇具看点,且“味道”十足。沿路而上,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及沿河两岸护栏上,都挂满了泛着紫色光芒的侗布。

资料图

侗族人喜欢以蓝靛染制的“侗布”做衣裙,她们将采收的蓝靛草放进水缸,用水浸泡发酵,待蓝靛草变黑腐朽发出靛汁后,把石灰粉兑进蓝靛汁,直至缸里升起紫蓝泡沫,将靛缸盖好静置一段时间,再把水缸内的多余废水倒出,将缸底蓝靛液放入木桶使水分蒸发,形成蓝靛膏,就做成了染布用的染料。染料做成后,她们用染料反复浸染白色的纺织布,着色沥干后放于青石板上,用棒槌连续捶打后漂洗再晾晒,反复多遍,肌理结实端庄的布匹才能做成。

尽管工序非常繁复,但侗族人至今依然乐此不疲,保留着这种纯手工的染布方法。

“侗布光鲜油亮,带有山野植物的清香,古香古色,在低调中透着奢华。”县级侗族蓝靛靛染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断感慨,“多亏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门好手艺!”

85年出生的陆勇妹从小跟着母亲,学会了扎染、刺绣等技艺。不过,和别人不一样的是,本是幼师的陆勇妹看准了非遗文化产业的商机,便在2014年牵头成立了集刺绣、侗族布料制作、传统服饰设计、传统工艺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附近村民加入,共同传承推广 “贵州蓝”。

合作社的成立,让陆勇妹把黎平县分散的绣娘聚集了起来。通过黎平县“千名绣娘”培育工程的引导支持,陆勇妹邀请县内外的优秀绣娘、染娘对当地妇女进行相关培训,推动刺绣、织染传统工艺标准化、规模化和创意化。由此,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合作社与绣娘“+”了起来,一条专业的民族手工艺制作流程形成了。

"与工厂的流水线不同,手工艺制品需要着大量的劳动力。刺绣、靛染等传统的做法,需要经过制靛、织布、染布、锤布、晒布、绣、染等多个环节。为了促进标准化,我们让一位绣娘只做一个步骤,并且为她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这样做出的产品可以又快又好。"陆勇妹说,为了带动脱贫,合作社实施订单式扶贫。让家境比较困难的妇女,优先接单。

细致的分工,时尚的设计,陆勇妹的店越做越红火。随着订单的增多,合作社走起了订单式扶贫,这带动了360余名贫困妇女就业。目前,合作社已经在黎平县城和旅游区开设了三家实体店。2016年,店里销售额达到300余万,预测今年还会更多。

“这种模式不仅把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还促进了绣娘、织娘、染娘等一批民族民间工艺从业者增收致富,充分发挥了文化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黔东南州文改文产办主任廖永伦说。

央广网黔东南9月18日消息(记者方永磊)在肇兴,除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和侗歌外,侗族植物染布和刺绣也颇具看点,且“味道”十足。沿路而上,几乎家家户户门前及沿河两岸护栏上,都挂满了泛......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侗寨鼓楼冠古今

即时 | 2017-09-18 22:43

央广网黔东南9月18日消息(记者 方永磊)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的肇兴侗寨是黔东南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建筑风格奇特,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

资料图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密集的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分布在一条狭长山谷之中,形成罕见的村落布局风格。谷底有一条小河穿流而过,河岸两旁的吊脚楼民居大都用杉木建造,屋顶铺盖青瓦,冬暖夏凉,古朴实用。

肇兴侗寨建筑独具特色,以鼓楼群最为著名,这在全国侗寨中是绝无仅有的,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寨中共建有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鼓楼的高矮不一、风格各异,蔚为壮观。

关于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有一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

侗寨鼓楼是吉祥兴旺的象征,由全寨人集资修建,寄托着当地人的美好愿望。鼓楼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结构奇特,既是侗寨的标志,也是侗族族姓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民族民俗文物价值。

侗寨鼓楼从外观观赏像座宝塔,飞阁重檐,气势雄伟。整栋建筑为木制结构,用四根大杉木为主柱直达顶层,另立副柱加横竖瓜于其上,向四周伸展,全以木榫穿合。传统为中央悬空一根为雷公柱、四根金柱为主承柱、四周有十二根檐柱的结构方法,象征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寓意"天长地久"。

鼓楼的平面均为偶数,一般有正方形、六边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少则一层,多达十七屋,高度多为二十米左右,逐层收缩,最高顶阁内放置牛皮大鼓。顶部为攒尖、悬山、歇山等形式,顶端置葫芦形塔刹。底部多数系正方形,中央置火塘,塘火终年不断。

“这些都是肇兴的宝贝”,凝望着寨子里长长的风雨桥、高高的鼓楼,黎平县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吴再锋告诉记者,侗族人无论造楼、建房,还是修桥,从来不用图纸,全凭口传心授,他们根据经验掌墨,计算需要的木材和原料,再将各项任务分配给其他的能工巧匠。而且那些高高耸立的鼓楼,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榫卯相接,却坚实牢固。

央广网黔东南9月18日消息(记者 方永磊)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东南部的肇兴侗寨是黔东南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建筑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