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于15日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200多名编辑记者,将分赴贵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和脉络根源。

《如果国宝会说话》越王勾践剑 胜者为王

即时 | 2018-03-02 19:55

......

《如果国宝会说话》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战国黑科技

即时 | 2018-03-02 19:36

......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 昆剧艺术在岁月中历久弥新

即时 | 2017-10-01 19:55

央广网上海9月30日消息(记者 王永康)昆剧是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的剧种,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昆剧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展的成熟标志,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标志。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图为在上海昆剧院,青年演员就昆剧表演细节进行交流。

昆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这也让昆剧与别的剧种有了不一样的气质。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工尺谱是昆剧所特有的记谱方法,每一个字旁的标记都代表着不同的音调和唱法。

2007年,上海昆剧团邀多位戏曲专家学者为顾问,纳入原本43出,恢复了从未传承或演唱过的30余个折子。全剧分4个晚上演完,总时长逾10个小时。在上海昆剧团的排练厅,昆剧演员们正在排练剧目《长生殿》。

历时十年的筹备,上海戏剧学院昆曲班五班三代昆剧演员同台演出四本长生殿,其中两位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和张静娴老艺术家在剧中分别饰演不同阶段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年逾七旬的他们仍坚持在昆剧舞台上献声表演。

老中青三代同台参演也让更多青年昆剧演员有了更充分的学习机会。图为昆剧《长生殿》导演、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铭荣老师在为年轻演员指导表演。

其中饰演《长生殿》四本唐明皇的是青年昆剧演员卫立,2017年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12岁那年参加了中学的昆剧兴趣班,后因天赋卓越从近千名同龄人中选拔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昆剧班跟随老一辈昆剧表演艺术家开始专业学习。卫立说,十年前做梦也想不到全本《长生殿》能有他的份,而且还是须发花白、戴着黪髯口、垂垂老矣的唐明皇。“蔡老师教我从声音方面着手,尽可能让这些声音和神态靠近角色一些。”

昆剧演员在舞台上穿的厚底靴,他们要在脚踩5厘米左右高度靴子的状态下完成各种台步及动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是无法完成的。

在专业昆剧学习期间,前两年是不分行当的,无论是唱腔还是身手都要进行严苛的训练,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适合的行当进行学习,且每一个行当里还有细分。为了保持演出状态,青年昆剧演员在排练结束后主动加练,这也成了他们攀登昆剧艺术高峰的必修课。

作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老艺术家用一生的精力来演绎传统昆剧并手把手教给下一代青年演员,在传承中回归,在回归中创新,这样的悉心传承让昆剧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新。而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在传统戏的根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上海昆剧团每年都会创排新戏,传统的方式加以现代包装,传统和创新两条腿走路,让昆剧在这个时代传承的路上越走越远。

央广网上海9月30日消息(记者 王永康)昆剧是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的剧种,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昆剧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展的成熟标志,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映成辉

即时 | 2017-10-01 17:12

天山网讯(记者 王娜)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心口相传,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在新疆,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遗”的内容。

“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9月26日中午,乌鲁木齐市和平南路上,吾吾子羊羔肉店掩映在树荫下,门窗上印着一个个斑驳的光影,让人感觉很惬意。餐馆门脸不大,装修也朴实无华,外观就像随处可见的拌面馆、抓饭店。虽然还不到午饭时间,已经有顾客在店里等着了。

这是一家始于清末的百年老字号,羊肉烹饪技术前后经历五代人的传承,做出来的肉嫩味美,声名远播。2009年、2010年,该店创制的新疆回族吾吾子羊羔肉烹饪技艺,先后被评定为乌鲁木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吾吾子羊羔肉店往南700多米,便是新疆国际大巴扎。市民游客一走进这里就会意识到,原来身边有那么多“非遗”项目:产自喀什、样子拙朴的土陶花瓶,造型美观、非常锋利的英吉沙小刀,悠扬的十二木卡姆乐声……

至于像库车大馕、桑皮纸、新疆杂话、维吾尔族达瓦孜、英雄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花毡、锡伯族西迁节等等闻名全国的美食、物品的制作技艺、民俗、民间文学等都是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主任王敏看来,新疆有非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们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

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近日,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52岁的海丽切木 铁木尔正在和同伴加紧录制库车民歌。

形成于17世纪的库车民歌,一般由歌手、琴鼓手乐班等组成乐队,在麦西热甫上演唱。然而随着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会唱的艺人越来越少。2014年,库车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挖掘和保存库车民歌,库车县先后组织民间艺人300多人次,挖掘整理出库车民歌200多首,并于2016年底完成首次录制。对库车民歌的保护,只是全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实例。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张云介绍,截至目前,全疆各级政府公布了43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83项入选国家级名录、293项入选自治区级名录,1388项入选市级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在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建设、保护传承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工作,全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比如,建成了莎车维吾尔木卡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新源哈萨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察布查尔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4个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

张云表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整体性保护。

活态传承绽放异彩

9月26日,在国内某知名电商网站,一张来自和田地区墨玉县,长140厘米、宽70厘米的桑皮纸,售价高达160元,却仍有人下单。

在古代,桑皮纸一直是高档书画、高级装裱用纸。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墨玉县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曾一度因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国家和自治区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实施抢救、保护,这一具有“活化石”之称的造纸术得以重放异彩。

桑皮纸制作技艺的实例告诉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传承,除了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人去传承。没有了人这个载体,古老精湛的技艺将无以为继。

欣慰的是,目前全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共认定了613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64人、自治区级466人、市级1526人、县级4069人。

“全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坚持以传承人为核心,通过专项资金补助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授徒传艺;采取助学、奖学等方式,鼓励中青年参与传承活动。”张云说。

此外,新疆部分高校也开设了“非遗”学历教育,各地在基础教育教材中增加了非遗内容的比重,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

王敏总结多年的“非遗”研培经历认为,新疆还有许多可以开发利用、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资源。我们需要对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品牌规划,使其走向当代社会、走进都市生活,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流行起来,并因此再度繁荣。

天山网讯(记者 王娜)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民间、心口相传,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活态文化基因。在新疆,人们衣食住行中的许多部分,都蕴含着“非遗”的内容。 “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9月2......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土家人的“生死”与“喜乐”

即时 | 2017-09-27 17:21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仍在继续,我们《乡土》栏目记者跟随大部队来到了此次行程的第五站宜昌市。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建制历史逾两千年。

在宜昌市的长阳比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里,我们记者团受到了当地土家族同胞的热烈欢迎。

长阳比兹卡民俗文化村艺术团建立至今已有23年,主要负责向游客展示土家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如今这里有二十多位演员,每个人都至少掌握了一百多首土家族民歌,这些民歌都是土家族同胞在长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创作出来,心传口授至今。

艺术团里的演员们为我们表演起了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节目,其中两个节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舞台上恢弘的大鼓敲了起来,演员们豪迈的踩着鼓点边唱边跳,不时的变换着队形和节奏,可谓是既有气势又带着一丝放荡不羁的味道,鼓点与唱腔让人联想起只身打马过草原的洒脱与落寞。这种表演叫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中游土家族的一种灵堂祭祀歌舞,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族有一个奇特的习俗,就是丧事当作喜事办。土家人有 “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四山五岭、左邻右舍的乡亲聚集在孝家堂屋里,在亡人的灵柩前,人们踏着鼓点载歌载舞,场面气氛欢快热烈,通宵达旦。

与传统葬礼的沉重和哀伤不同,土家人用这种热烈恢弘的方式悼念死者。而在婚礼这个大喜的日子里他们却一定要放声大哭。

哭嫁,是土家人在三峡民间,特别是在土家人的生活习俗中,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

相传在过去,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土家族的姑娘在过去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姻,有的人直到出嫁都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所以哭就成了一种常态,而如今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婚俗。

艺术团的演员们为我们演示了哭嫁的过程,从新娘到送亲的家人好友,每个人都要边哭边唱,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

土家族同胞的喜丧和哭嫁,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土家人重情重义、向死而生,所以才能有如此独特的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文/卞廷彦)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湖北行仍在继续,我们《乡土》栏目记者跟随大部队来到了此次行程的第五站宜昌市。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遗保护抓实效,新媒体大有可为

即时 | 2017-09-27 17:19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安德明

9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正式启动,积极探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主动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在全社会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连日来,活动在贵州、福建、山西、湖北四省深入推进,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取得了丰硕成果,引起了热烈反响。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遗保护抓实效,新媒体大有可为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走进贵州省丹寨县宁航蜡染技艺传习所。图为点蜡着色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原本陌生而拗口的概念,进入中国十余年来,逐渐获得了广泛认知。期间,在政府部门的主导、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笔者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常会,以及各类学术研讨会时,多次听到国际人士对中国非遗保护成绩的高度赞扬。

非遗保护任重道远,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调动公众的积极性,离不开媒体的支持。以新媒体为例,无论是普及非遗知识、培养保护意识,还是报道典型案例、提供发展建议,均有着诸多优势,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新媒体应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加强与非遗研究机构的联系。密切关注、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使其中的先进理念、巧妙方法成为非遗报道、展示、传播的有益参考,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几年,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更多地停留在概括式、一般性的宣传上,而对非遗本身的内涵,保护工作的原则、策略等缺乏探讨和借鉴。如果说,这是非遗知识普及阶段的一种权宜之计,那么随着经验的积累、形势的变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必须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遗保护抓实效,新媒体大有可为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走进福建省莆田市。图为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图》(局部)。

其次,注重非遗相关社区和传承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中,社区和传承人处于核心位置。这充分说明,非遗不是“遗留物”,也不是“活化石”,而是正在被传承和使用,是一种鲜活的生活文化。因此,在关注非遗项目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要忘了社区,尤其是传承人。只有避免“只见遗产不见人”,才能真正领略非遗的全貌、接近非遗的本质。

最后,严格遵循非遗保护伦理原则。非遗保护,是与人打交道的一项工作。新媒体从业人员在与非遗传承人沟通时,应当切实从“互为主体”的立场出发,做到彼此尊重。在尊重非遗传承人的人格、意愿和习俗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采访和记录。这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届常会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具有指导意义。《原则》指出,与创造、保护、延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和个人的所有互动应以透明的合作、对话、协商和咨询为特征,并取决于尊重其意愿、使其事先、持续知情并同意的前提而定。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自古以来,文化与科技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今天,如何让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值得深思和践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赋能非遗传播、推进“活态”传承,便是对这一思路的具体落实。前景可期,我们拭目以待。(安德明)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安德明 9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正式启动,积极探索在......

程河柳编“出海”:制品远销30余国 美国人最喜欢

即时 | 2017-09-27 17:02

1506360016637785.png

精美的程河柳编制品。摄影/庞晟

1506360047257205.png

手艺人正在编织柳条。摄影/庞晟

海外网襄阳9月25日电(记者 庞晟)初秋的湖北,阴雨濛濛,程河镇大片柳条也伴着秋风摇曳生姿。这柔情似水的柳条是如何获得海外市场的青睐?9月2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主题活动”媒体团驱车来到程河镇,实地探访享誉海内外的“程河柳编”。

程河具有三百多年的柳编历史,被外界誉为“柳编之乡”。过去,这里是唐河的洪泛区,一到汛期,农田常遭水灾,柳条并不怕涝,当地农民就用它编织柳制品贴补生活,时间一久,程河柳编也小有了名气。据介绍,在90年代末,程河当地流传一句话“柳条可当现金用”。可见,程河的发展和程河柳编息息相关。

程河柳编以柳条色白质柔,特有的原材料、特定的编织技法,构成了独有的风格,其精湛的编技享誉海内外,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实力强劲。

刘定文,是程河一家柳编工厂的厂长。在他眼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程河柳编制品仍可脱颖而出。据刘定文介绍,他工厂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这里大多是合作十多年的老客户。在95届的广交会上,6天的签约订单就达46个,共62万美元。刘定文告诉海外网记者,美国的客户合作时间最长、年销量最大,“我们跟美国的客户合作了15年。”

谈到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刘定文笑了笑说,“出口美国,越南、印尼也生产一些编制品,但程河柳编制品精简,性价比更高。”

精美的程河柳编制品。摄影/庞晟 手艺人正在编织柳条。摄影/庞晟 海外网襄阳9月25日电(记者 庞晟)初秋的湖北,阴雨濛濛,程河镇大片柳条也伴着秋风摇曳生姿。这柔情似水的柳条是如何......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老河口木板年画

即时 | 2017-09-27 17:00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老河口木板年画

观看视频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老河口木板年画 观看视频......

程河柳编:小柳条编织致富大梦想

即时 | 2017-09-27 16:58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 连明明)2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湖北行第四站来到被誉为“柳编之乡”的襄阳市程河镇,共同见证程河柳编这门传承300多年的老手艺。

↑程河柳编也称襄阳柳编,产自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程河镇是中国三大柳编出口基地之一,有着“一脚踏两省,鸡鸣闻四县”之称,被誉为“柳编之乡”。图为产自程河镇的吊篮藤椅,同类型产品在淘宝属爆款,价格在400-800元不等。

↑程河柳编以柳条色白质柔、光润匀称和精湛的编技著称海内外,有穿编、钉编、平编、拧编、精编和木编等六类手法。图为襄阳程河首届柳编文化节特等奖作品《柳编中国结》。

↑柳编是程河特有的民间工艺,逐渐发展成一个产业。产业有多大呢?程河镇29个行政村中有11个是柳编专业村,柳条面积2万亩,编工1.2万人。

↑300多年前,程河镇百姓便开始了柳编生产,以前农田一到汛期经常被淹,而柳条不怕涝,农民用它编成柳制品,时间一长,程河柳编小有名气。

↑当地一直流传着“只种不编,一亩四千(元);连种带编,一亩八千(元)”的谚语。自06年开始,程河镇就开始重视农民柳编技艺培训,提升全镇整体编织水平,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如今,程河柳编生产已形成“四大格局”:基地大规模,编工大队伍,公司大块头,效益大增加,柳制品已发展到六大类400多个系列,12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国内外。

↑程河当地有一个顺口溜:家种一亩柳,吃穿不用愁;会编小花篮,生活很舒坦;编工手儿快,包你发大财。与其出门打工去,不如在家当编工。图为编工家中展示的柳编制品。

↑饶德义和赵爱芝夫妇在程河镇上开了一家柳篮批发店,主营各类精品日用果篮、花篮,生产就在家中的客厅进行。据赵爱芝介绍,日常用的篮子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市场需求量很大。

↑“这样的水果篮子我一天能编40个,订单太多了,今年冬天可能要加夜班。”襄州区程河镇农户赵爱芝接受采访的时候,双手仍然熟练地在柳条上飞速穿梭,她的家里还雇佣了数名编工,整个客厅一片繁忙景象。

↑赵爱芝自16岁起就开始从事柳编活计,如今已经有34个年头。去年4月份,赵爱芝还获得首届湖北(程河)柳编工匠技能大赛二等奖。

↑图为赵爱芝家编织篮子用的柳条。原材料自产自销,在赵爱芝家后院,种植着大片的柳条,当地人称为“杞柳”。

↑柳编制成的篮子在编成后需要放入煮沸的颜料锅中着色,接着用布将其擦干,置于空地上晾干后上漆,再度晾干后就完成了全部工序,标志着可以出库售卖了。图为着色后的柳编篮子。

↑图为当地龙头企业程河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产品仓库,已经制作完成的柳编制品有序堆置。

↑图为即将出口韩国的柳编制品“簸箕”,据总经理刘定文介绍,美国和韩国是当前柳编制品最大的出口国。

图为编工正在熟练地编织手提篮子。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 连明明)25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湖北行第四站来到被誉为“柳编之乡”的襄阳市程河镇,共同见证程河柳编这门传承300多年的老手艺。 ↑程河柳编也称襄......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宜昌长盛川青砖茶

即时 | 2017-09-27 16:50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宜昌长盛川青砖茶

观看视频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宜昌长盛川青砖茶 观看视频......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一张年画 忆世年华

即时 | 2017-09-27 16:47

老河口市是湖北省襄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单是“老河口”三个字,光是听在耳边,就带着浓浓的老时光味道,而若想亲眼感受那份厚重的年代感,当属老河口市的木版年画。

古老的画像,传统的色彩,让人目光在触及到它的一刹那,就被带回了儿时过年的喜庆氛围中。

老河口木版年画为套色年画,有起稿、刻线版、刻套色板、印刷等工序。

起稿,就是将定好的稿子用白描的手法画在纸上。稿子里的人物造型形象夸张,面部表情生动传神。

刻线版就是将画稿贴在刨平的木版上,用多种刻刀刻出线版。在刻版的时候,为了达到精致精细的效果,手艺人要用上大大小小十几种工具。

今年88岁的陈义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我们记者团到来的时候,他正在细致的雕刻线版。陈义文的祖辈一直从事木版年画雕刻,他的家里有十几块祖传的老雕板。如今他的儿子和孙子也跟随着他继续传承着这份技艺。

(刷好墨的线版)

(印线版)

雕好的线版刷上一层墨,用宣纸轻轻的覆盖住,然后再用特制的刷子平平的刷几下,一张木版年画的雏形就做好了。整个过程看上去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首先要能够将宣纸不偏不倚的放在线版上,宣纸一旦接触线版便不能再移动,否则就会染上墨弄脏宣纸。其次在刷的时候,用力大了宣纸就会破会起皱,用力小了又怕宣纸会跟着刷子一起动。其中的细微把控,全要靠手艺人的经验和手感。

(印好的线版)

印好线版之后,还要再印色版,这一步就是木版年画的上色过程。木版年画的颜色是由不同颜色的套色版一步步印上去的,每个颜色套印之后,都要将画取下来晾至半干,再印下一道颜色。通常我们看见一副木版年画上若有4种颜色,这就意味着手艺人至少要刻出5到6块套色版。

(套色版)

(成品:一团和气)

老河口木版年画类别多为吉祥寓意、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它的品种有300多种,其中以门神为最精。由于这些人物画像都是从古至今一脉相传,期间鲜少有所改动,因此画里画外都散发着古老的味道,极致的展现着古时的那些盛世年华。(文/卞廷彦)

老河口市是湖北省襄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单是“老河口”三个字,光是听在耳边,就带着浓浓的老时光味道,而若想亲眼感受那份厚重的年代感,当属老河口市的木版年画。 古老的画像,传统的......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襄阳程河柳编

即时 | 2017-09-26 13:42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襄阳程河柳编

视频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襄阳程河柳编 视频......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随州青铜编钟

即时 | 2017-09-26 13:40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随州青铜编钟

视频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印象30秒:随州青铜编钟 视频......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一张年画 忆世年华

即时 | 2017-09-26 13:09

老河口市是湖北省襄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单是“老河口”三个字,光是听在耳边,就带着浓浓的老时光味道,而若想亲眼感受那份厚重的年代感,当属老河口市的木版年画。

古老的画像,传统的色彩,让人目光在触及到它的一刹那,就被带回了儿时过年的喜庆氛围中。

老河口木版年画为套色年画,有起稿、刻线版、刻套色板、印刷等工序。

起稿,就是将定好的稿子用白描的手法画在纸上。稿子里的人物造型形象夸张,面部表情生动传神。

刻线版就是将画稿贴在刨平的木版上,用多种刻刀刻出线版。在刻版的时候,为了达到精致精细的效果,手艺人要用上大大小小十几种工具。

今年88岁的陈义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我们记者团到来的时候,他正在细致的雕刻线版。陈义文的祖辈一直从事木版年画雕刻,他的家里有十几块祖传的老雕板。如今他的儿子和孙子也跟随着他继续传承着这份技艺。

(刷好墨的线版)

(印线版)

雕好的线版刷上一层墨,用宣纸轻轻的覆盖住,然后再用特制的刷子平平的刷几下,一张木版年画的雏形就做好了。整个过程看上去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首先要能够将宣纸不偏不倚的放在线版上,宣纸一旦接触线版便不能再移动,否则就会染上墨弄脏宣纸。其次在刷的时候,用力大了宣纸就会破会起皱,用力小了又怕宣纸会跟着刷子一起动。其中的细微把控,全要靠手艺人的经验和手感。

(印好的线版)

印好线版之后,还要再印色版,这一步就是木版年画的上色过程。木版年画的颜色是由不同颜色的套色版一步步印上去的,每个颜色套印之后,都要将画取下来晾至半干,再印下一道颜色。通常我们看见一副木版年画上若有4种颜色,这就意味着手艺人至少要刻出5到6块套色版。

(套色版)

(成品:一团和气)

老河口木版年画类别多为吉祥寓意、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它的品种有300多种,其中以门神为最精。由于这些人物画像都是从古至今一脉相传,期间鲜少有所改动,因此画里画外都散发着古老的味道,极致的展现着古时的那些盛世年华。(文/卞廷彦)

老河口市是湖北省襄阳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单是“老河口”三个字,光是听在耳边,就带着浓浓的老时光味道,而若想亲眼感受那份厚重的年代感,当属老河口市的木版年画。 古老的画像,传统的......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扛起非遗保护责任 守望共同精神家园

即时 | 2017-09-24 22:37

展览现场,市民欣赏展出的精美宫灯。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摄

9月22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网信办主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具体执行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系列活动之“家国同庆人月圆——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系列活动”,在广州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正式启动。(9月23日《南方日报》)

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广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一则出台法规政策。2011年,通过了我国《非遗法》出台后的国内第一部地方配套法规即《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紧随其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评选办法》、《广东省文化厅关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加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则加强经费保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情况。自2006年起,广东每年安排150万元经费用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查、认定和申报工作;2008年至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正式列入省财政年度经费预算,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2年起,增加到1500万元,2015年为1883万元,2016年为3000万元。此外,广东还注重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粤剧、潮剧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集资,分别筹得6000万元以上的发展资金。充分的资金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三则加大补助激励。近年来,广东一方面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加大对相关项目和传承人的补助激励力度。比如,从2016年起,广东提高了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补助额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传承补助经费各1万元,即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将获得3万元、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将获得2万元的传承补助。

实干有为,奋斗即成。自2003年起步以来,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保护工作队伍日益壮大;各级文化部门依托重大庆典活动、节假日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展示、展演活动。经过10余年的保护实践,广东非遗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资料显示,目前广东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逐步科学、规范和完善。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四项:粤剧、古琴艺术(南派)、剪纸、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含扩展类项目,以下同)147项、省级608项、市级1100项、县级1888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7月,广东省首家省级平台型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在289艺术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挂牌成立,为振兴传统工艺探索“岭南路径”迈出了重要一步。

孤行者难举,众行者易趋。非遗的传承不能单靠少数人的力量,更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的共同参与。据悉,本次活动是积极探索非遗全媒体报道的又一尝试,报道将聚焦近年广东年轻人自觉传承非遗的案例,展现岭南新生代的创新思维与文化情怀,揭示岭南非遗的“活力之源”。可以想见,这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在他们心中播下非遗传承的“种子”,进而在全社会推动更多的人与传承者一道,坚守民间文化阵地,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南方网徐江)

展览现场,市民欣赏展出的精美宫灯。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摄 9月22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网信办主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具体执行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广东篇”非物......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