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2018案例征集活动> 案例展示> 舆论引导 > 正文

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武平模式”

2018-10-19 18:06:1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锦星   我来说两句

案例介绍:

目前,武平县内有县委宣传部管理的县委报道组、网络宣传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县文体广新局管理的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资源,工作人员49人。由于之前存在各自为战,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传播力弱等问题,去年6月武平县结合自身实际,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四力”为抓手,整合媒体资源,在龙岩市率先成立“武平县全媒体新闻中心”,持续探索经济欠发达县的媒体融合新路子,经过一年多努力,取得一定成效,如今正走在“相加”到“相融”的路上。武平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获中宣部重点支持推动,成为龙岩市唯一、全省两个县之一、全国57个县份之一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县。

目前“福建武平网”微信公众号粉丝近15万,占全县人口35%,平均阅读量从1800提升到3100,成为全县传播力、影响力最大的媒体,稳居福建省政务公众号前20名,走在了全市各县(市、区)媒体前茅,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先机制后平台的欠发达县媒体融合之路。

武平媒体融合的主要做法如下:一、定位准确是前提。我们做的“菜”主要给谁吃?根据武平实际,我县确定了对内聚民心、对外展形象的要求,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定位为打造具有一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能力的现代区域性融媒体中心。按照此目标,在建设方向上着力加强了新媒体建设,打造县域新媒体领域的主阵地。

二、人才培养是核心。“厨师好”是中央厨房能做出“好菜”的前提,媒体融合的成败在于能否生产出优质融媒体产品,而这又决定于是否能培养出融媒体人才。为此,我县首先从人着手,从四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一是理念提升。强化互联网思维,树立用户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融的自觉,进一步适应媒体融合需要。二是能力提升。针对媒体工作人员各有所长,但复合型人才少的现状,采用自学、互学、培训等方法,解决能拍不会写,能写不会编等问题,使工作人员具备两至三项基本技能,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从传统报道和新媒体报道不同角度采编的能力,为“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奠定良好基础。三是绩效提升。建立以新媒体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优化薪酬、报酬分配激励机制,推行以量化考核为主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职责分工合理设置岗位数量和管理层级,将各项工作任务量化到岗到人,并确定每个岗位的绩效标准,实现“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的转变,有效调动新闻工作者积极性。四是引才引智。出台人才引进新政,大力实施“梁野英才”聚集计划,筑巢引凤,把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直接考核入编事业单位作为壮大干部队伍。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与社会方合作,解决部分人才紧缺的问题。

三、“内容+”是根本。怎样做出品种多样、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好菜”,让群众没吃的想吃,吃过的还想吃,这是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痛点难点”问题。我县从内容的编发,形式的多样性入手,注重内容供给侧改革,紧贴群众需求和切身利益,打造群众的“贴心人”,不断提升新闻引导力和影响力。在坚持政治性、权威性和及时性原则基础上,一是注重事前策划,对选题进行一体策划、创意策划,做成全媒体报道。二是丰富新闻产品,推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H5、VR、抖音、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等10余种新闻产品,科学烹制“新闻大餐”。三是改革报道手法,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搞活标题,精简内容,引发共鸣,提升报道的打开率和阅读率。四是紧贴群众利益,努力使每篇报道让群众觉得有价值。注重利用新闻力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帮助产业推广、企业招工、农产品销售等,在最近“武平百香果”推广宣传中,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和自有平台、社会媒体形成群发效应,一时间武平百香果成为网红,销售形势一片大好,果品供不应求。五是敢于引导舆论,对于网上负面或不实新闻、谣言,敢于发言,及时发声,消除负面影响。善于用设置议题,引导社会舆论。

四、渠道建设是支撑。做出来的“好菜”如何送到群众手上,并能尽快了解群众满意度,这就考验着融媒体中心传播力。去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传播渠道建设:

一是拓展自有渠道。

在原有广播、电视、网站、APP、微博、微信、头条号、侨刊乡讯报等10余发布渠道基础上,紧跟舆论阵地变化,注册抖音账号;并在全县各小区电梯旁安装411台多媒体电视,不断拓展自身宣传渠道。

二是形成宣传集群,

整合县内各机关事业单位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渠道,形成新闻矩阵。

三是借力上级媒体,

加强与新华网、中国网、中新网、福建日报、闽西日报等央、省、市媒体合作,有效实现传播效果的跃升。

四是加强与商业平台合作,

不断提升新闻推送率和到达率。

五是注重新闻统战工作,

组建新媒体联盟,有机整合县域社会自媒体和网络“大V”力量,在符合导向前提下允许他们转载改编时政新闻,及时推送重点新闻,同时帮助监控舆情,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

五、平台建设是保障。做出好菜需要好厨房好厨具。机构的物理变化能更好实现融媒体的化学变化,我县全媒体中心成立后,虽然全体人员集中办公,在机制上实行了“策、采、编、审、发、评”的生产流程,初步达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的要求,为融媒体中心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但由于人事关系、工资关系、财政保障来源不同,仍有许多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情况发生。因此,我县正在编制机构改革方案,争取在体制上实现一体。一套优秀的融媒体平台软件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由于我县没有采购专门的融媒体平台软件,共享记者素材时,经常以微信、QQ、邮箱、U盘等方式传送,效率低下,常常出现稿库不完整、共享不及时等问题,目前我县已由福建日报社帮助建设融媒体平台,近期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即使记者在前方,也可通过移动端实现素材上传入库共享、编辑编发。 

案例创新:

武平融媒体中心建设,通过整合机构、编制、引进人才、完善设备等手段,打造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样板。在体制上,整合县委报道组、县广播电视台、县网络新闻宣传中心、县网络管理中心、县外宣办等单位及县数字办部分职能,按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组建县融媒体中心,归口宣传部管理。在业务流程再造上,对现有软硬件系统进行升级,采购融媒体软件,打造一套强有力的支撑平台;人员重新编组,从线索整理、宣传策划、信息采集、编辑制作、信息发布等方面进行全业务链优化再造,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运营管理方面,坚持“媒体+”理念,积极对接政务平台,在完善城市服务的基础上,构建“媒体+智慧乡村”体系,打造“指尖上的群众服务中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