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管好领导干部的“退路”

www.fjsen.com 2013-11-01 07:07  春  晖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正中当前治腐要害。《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对所有退(离)休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的管理,并限期对党政领导干部违规在企业兼职(任职)进行清理,表明我国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基本建立起了一套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的管理机制。

事实上,我国的一些党纪法规早已有了相关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措辞的原则性与自身的局限性,仍然存在制度“缝隙”,让少数党政领导干部有机可乘、有缝可钻,在企业违规兼职任职。这些企业职务也往往成为他们退出领导岗位或者退休后的“退路”,严重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廉洁性。

显然,这次印发的《意见》,堵住了“口子”,补齐了制度“短板”,彰显出法治精神。禁止不当利益联结,是各国公务员管理的普遍做法和法治经验,目的是确保公务员的廉洁性。在发达国家,退休的公务员到有利益关联的企业任职,一般称为“回转门”现象,常被法院认定为不正当的“事后联结”。倘若领导干部退职后可以随意在企业任职,也必然产生一种不正当的“可期待利益”。为了这种“可期待利益”,领导干部很可能在未退职时就与企业达成权钱交换的“契约”,甚至是“默契”。他们在任职期间就开始向企业“履约”,退职后再向企业“收租”,不过是“先交货,后结账”而已。

即便不存在这种“契约”,领导干部在退职后仍然可利用个人威望、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为企业谋求不正当的利益。对企业而言,这是发挥其“余热”;对社会而言,则可能是输出“负能量”。因此,规定领导干部退职后必须经历一定的“冷却期”方可到企业任职,很有必要。

国家权力是一种公共财产,所有者是人民,廉洁是其本质要求,任何与社会利益发生不正当关联的行为都会玷污其纯洁性。领导干部在就职时应当“洗手奉职”,退职时也应当“摆袖却金”。管好他们的“退路”,是为了确保领导干部曾经掌握的公权力不因其退职后的行为被“玷污”,让公权力“质本洁来还洁去”。

更重要的是,《意见》展示了制度反腐的有效策略。腐败,究其本质就是权力与贪欲的结合,即腐败=权力+贪欲。自古以来,我们预防腐败都着眼于戒除“贪欲”,不断灌输“欲不可纵,纵欲成灾”的道德教化。但是,权力不可或缺,贪欲无法灭绝,只能以制度约束予以防范。

从这个角度来看,《意见》既不是单纯在权力制约上做文章,也不是在完全戒除贪欲上下功夫,而是以防止两者的结合为着力点,以制度建设来防范“权力+贪欲”的产生。党纪法规规定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职务回避和权力监督制度,是对权力的事中性控制;对领导干部退职后企业任职的一般性禁止,是另一种“职务回避”和“权力监督”,是对权力的事后性控制。管好了领导干部的“退路”,根治腐败就会有“出路”,廉洁政治才会有“坦途”。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