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
福建日报创刊70周年
1949年8月25日
面对严峻而现实的转型考验,《福建日报》已超越一张报纸,迈向现代化新型传媒,更加坚守那份应当由我们来守望和传递的价值。
初心——写在福建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

福建日报创刊号版面图(资料图片)

筹备创办《福建日报》的同志从上海南下途中,于1949年7月在浙江江山新塘边合影。(资料图片)

草木葳蕤,万物勃发,又一个收获季节在时序轮替中怒放。

70年前,一张报纸横空出世,油墨飘香八闽。

70年来,几代报人接续奋斗,书写党报辉煌。

70年,25423期《福建日报》,记录了一部行进中的福建历史。一路风雨兼程,我们与党同心,和人民同行,引导主流价值观,发出八闽最强音;一路蹄疾步稳,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弘扬时代精神,讲好福建故事;一路执着向前,面对严峻而现实的转型考验,《福建日报》已超越一张报纸,迈向现代化新型传媒,更加坚守那份应当由我们来守望和传递的价值。

70年,正青春。

70年,再出发。

第一章 诞生

1949年8月25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建的隆隆炮声中,《福建日报》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此后的漫长岁月里,《福建日报》有幸记录、见证并推动八闽阔步前行。

抚今追昔,重温70年前题为《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福建而奋斗》的发刊词,我们感动依旧,澎湃依旧。从解放全福建、追求人民民主,到今天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内涵今非昔比,但在更高起点上矢志前行的初心,一如既往。

伴着硝烟的墨香

1949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共福建省委在江苏苏州成立。省委在筹划解放福建、接管福建、建设福建时,就决定创办机关报《福建日报》。

为保证福建解放后省委机关报及时出版,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张鼎丞请华东局宣传部部长舒同迅速调配福建日报社领导班子。华东局确定调杨西光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福建日报社社长,何若人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由胶东地区南下分配在苏南日报社的老同志集聚上海,参加福建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的筹建工作。7月初,上海南下服务团中来自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以及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和其他院校的学生近30人加入其中,给这支年轻的新闻队伍带来了新鲜血液。这样,福建日报社、新华社福建分社、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基本队伍,在上海初步组成,编为华东支队(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陈大队(省委宣传部部长陈辛仁为大队长)新闻中队,随省委机关一起行军南下,开始了艰苦而光荣的办报征程。

南下途中,在浙江省江山县一个名叫新塘边的山村,福建日报社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将党报这面鲜亮的旗帜高高擎起。

南下,南下……送去新闻的火种,迎来胜利的曙光。7月下旬,前方捷报频传,省会福州解放在即。新闻中队当即兵分两路,先后从新塘边挺进福建,第一梯队于7月28日进驻建瓯县东岳庙。

修葺中的东岳庙至今保存着当年部分同志工作和休整的场所。夏夜沉沉,暑热蒸人;通铺紧凑,密不透风。这支年轻的新闻队伍发扬不怕困难、艰苦朴素的作风,每个人情绪高昂,以苦为荣,边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闻业务,边为报纸创刊作准备。

8月17日福州解放,驻扎在新塘边的第二梯队奉命日夜兼程赶到建瓯,会师后,经过两天颠簸,于22日深夜进驻福州城,次日接管国民党《中央日报》;25日,第一张对开四版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诞生了!

发刊词《为建设人民民主的新福建而奋斗》指出,福州和全省的解放,“是全省一千二百万人民空前伟大的胜利,也是全国人民伟大胜利的一部分”,号召全省1200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解放全福建、建设新福建而奋斗。

当时,福建大部分地区尚未解放,全省形势十分复杂。省委通过这篇发刊词,公开向全省军民提出四项任务,首要的就是动员全省人民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全省,剿匪反霸,建立人民政权。同时,报纸以大量篇幅,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及本省的胜利进军,报道广大群众踊跃支援前线,摧毁旧政权,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1万份的创刊号,发出了5000份,余下的准备发往厦门等待解放的地区。报纸的墨香伴着未散去的硝烟,穿越炮火,给八闽儿女送来重整河山的巨大信心和建设新福建的蓬勃力量。

立下奋斗的志向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行军锅煮饭烧菜,徒步采访,日夜连续奋战,印刷厂设备简陋、印刷创刊号全靠工人手摇……这些都是创刊时期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艰苦的环境没有让福建日报人退缩,反而磨砺了这支队伍的顽强意志,养成了联系群众、务实俭朴的作风,更坚定了心里的那份信念。

“我们没有把做新闻工作看作是找饭碗,而是当作服务人民、效力国家、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职业。”福建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徐明新说。

作为“省委的得力帮手”,从创刊那一刻起,《福建日报》就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并将这个光荣传统延续至今。省委高度重视《福建日报》发展,多次签发文件,对办报工作作出具体指示。

这份地处“福建前线”和海峡西岸的省委机关报,受到党的领袖、国家领导和革命先辈的格外关注。由《福建日报》先后采用的三种报头便可窥见一斑——

筹备办报时,军中书法家、时任华东局宣传部部长的舒同在上海为即将创刊的《福建日报》题写了报头。

1961年元旦,采用董必武副主席来闽视察时为《福建日报》重新题写的报头。

1964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应本报编辑请求,欣然挥毫写下大气磅礴的“福建日报”四个大字。毛主席题写的报头,从1965年元旦启用,延续至今。

一横一竖注心力,一撇一捺总关情。50多年来,“福建日报”这四个大字给予福建日报人巨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政治家办报、全党办报,《福建日报》紧跟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热情讴歌八闽儿女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

从解放每一个县、剿匪和土改进展情况,到全省为抗美援朝捐献75架飞机的壮举;

从“三反”运动和互助合作的蓬勃发展,到两百万农民入学扫盲、千军万马绿化荒山、全党全民大办农业;

从古田电站顺利发电、鹰厦铁路全线通车,到三明钢厂提前出钢、东张水库胜利建成;

从跨海征荒的惠安八女、带领群众苦斗风沙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红色少年”张高谦,到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龙江风格”……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映照出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见证了一次次深刻变革,定格住一个个伟大的瞬间。

第二章 奋进

“改革”,一个充满活力的词汇,它催人奋进,充满力量,给人希望。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时代浪潮中,福建日报人奋勇前行,用热情的笔触、切实的举措,化身为改革的讴歌者、践行者,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遍八闽大地,让改革的春风吹遍山海之间。

撬动改革坚冰

当改革开放的巨轮缓缓启动,福建得风气之先。今日被视为常态的改革,最初却是千头万绪,艰难重重。

作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成为改革攻坚中重要的舆论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日报》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集中、突出宣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这一中心思想。为此,《福建日报》连续4天用大量篇幅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运动与端正思想路线》等文章,大量报道各地领导和干部带头讨论真理标准的情况。

一篇《放下包袱,团结奋斗》的社论,更让全省上下头脑更清、动力更足、方向更明。

面对农村改革热潮兴起而全省上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迟疑不决、裹足不前的现状,《福建日报》接连刊登《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刻不容缓》《抓紧落实生产责任制 大力搞好备耕工作》两篇社论。理性冷静的分析、振聋发聩的呐喊,准确传达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声音,廓清了疑虑,推动了农业领域的改革迅速展开。

一位当年的县委书记说,那些日子,我们常常带着《福建日报》到农村做工作。

1979年,仙游农民李金耀率家人承包1200亩荒山创办家庭林场,这场发端于仙游荒山上的一次小小尝试,成为“全国林业第一包”。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林权改革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福建日报》派出一批批记者下基层听民声传民意,全情投入林权改革报道,40余年不曾间断,推进全省林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私营经济、搞活农村经济……一系列事关农村生产经营的改革,改出了农村活力不断彰显,百姓生活日渐富足。

城市经济领域改革与农村生产改革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福建日报》在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以敏锐眼光和前瞻思维,毅然站在了推动城市经济改革的第一线。

1984年3月23日,55位在福州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的厂长、经理联名呼吁省委省政府“松绑放权”,不要让旧体制捆住他们的手脚。次日,《福建日报》在一版头条刊登《55位厂长经理发出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后两年,《福建日报》持续追踪“松绑放权”成效,用无可辩驳的事实,从多方面表明,释放活力,改革才有前途。“松绑放权”报道震动全国,为推动中国国企改革打响了开门炮。

改革,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福建日报》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讴歌改革成就,为深入推进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和榜样力量。从乡镇企业一枝花的晋江陈埭,到闯入国际水产市场的石狮祥芝;从打破企业吃大锅饭“包”字进城,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岭之路……一系列带着热度、富有深度的报道,彰显改革之力,令人心潮澎湃。

自我改革的践行者

宣传改革者,首先应是改革的拥护者、实践者。历史为证,《福建日报》在为改革鼓与呼的同时,始终走在前、做在前。

“新闻一要新,二要短,三要受群众欢迎。官样文章,例行公事尽量少登,长篇名单更无必要。文风不改,将严重脱离群众。”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在经济战线上力主改革,在新闻宣传中也力主改革。

他以身作则、亲自操刀。连标点共163字的社论《有些案件为什么长期处理不下去》,被称为新闻史上最短的社论,获全国好新闻特等奖,传奇文风,至今被业界久久回味。

改革,需要刀刃向内。1983年初,福建日报社党组专门向省委打报告,请示减少刊登繁多的、冗长的会议新闻,还新闻以本来面目。

报告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认可。《福建日报》新闻报道改革持续深入,催生了大量短消息、短社论的出现。

来自上级领导部门的关怀支持,鼓舞了全体福建日报人深入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自此,《福建日报》在改革的道路上动力更足,收获更多。

1989年11月起,调查研究之风在福建日报社悄然兴起。为了发掘村级组织建设好经验、好典型,报社决定开展“住村三昼夜”系列报道活动,短短数月,全报社50岁以下所有记者、编辑,如夏日流萤,扑进了广阔的农村天地之中。随之而现的,是一篇篇带着清新泥土气息的新闻报道。

《米粉架前的问号》,问出了农村产业发展服务缺位的尴尬;《后进村里一团火》,照亮了农村盼发展却没有领头人的现实;《村干部的话为何这般灵》,道明了群众真心拥护办实事村干部的秘诀;《泥菩萨引发的沉思》,更是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基层村级组织建设乏力,导致村民们只好“人头问木头”的忧心现实……

记者编辑住进了农民家里,调查研究之风扩散到了机关部门。随着活动不断深入,“住村”逐渐扩展到“住厂”“住店”。全省数百名县级以上领导闻风而动,扛起背包一头扎进了基层,推动诸多基层难题迎刃而解。

新闻宣传,只有常做常新,才能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

新世纪之初,每年省两会期间,《福建日报》都把重要版面留给代表、委员,而用简洁的标题新闻报道领导下组、讨论等活动,不多报官话、套话。此举在省级党报中开创了时政报道改革的先河,“标题新闻”成为《福建日报》新闻宣传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一大招牌。

将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一线。既要眼界高,吃透上头精神,又要下到田埂找感觉,以鲜活的形式、清新的文风来反映大局, “走转改”“八闽行”等新闻采访活动中,这种精神一以贯之。福建日报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的探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将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40余年,八闽大地发生深刻变化:厦门经济特区从曾经的海防小城成长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清新福建”成绿色招牌,医改、林改领跑全国,“数字福建”成果丰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两岸“小三通”到“大三通”,无数个摆脱贫困的故事汇聚起同奔小康的梦想,县县通高速、市市有动车……《福建日报》用无数条振奋人心的讯息,记录了新福建前进的每一道印记。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守使命和担当,《福建日报》一直在路上。

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乡村振兴、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大攻坚战、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围绕中心工作,《福建日报》始终以饱蘸理性与激情之笔,为改革摇旗,为开放擂鼓,为发展呐喊。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刊登读者来信,开通热线新闻,开设“直通屏山”网络问政平台,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架设连心桥,暖了群众的心,解了百姓的难。一年冬季,菜价“涨”声一片,《福建日报》连续八天在头版显著位置特辟专栏,在全国率先发起“菜价保卫战”;多年来,与相关部门联手,发动“金秋助学”行动,发起向烈日下的劳动者致敬活动……党报人的心中始终装着百姓苦乐。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浓浓的骨肉情。2005年,《福建日报》开辟“海峡新闻”版面,利用特有新闻资源,办出自身特色;2008年底,福建日报社作为大陆首批地方媒体赴台驻点单位,创新报道方式,讲好台胞故事;2009年,与台湾当地传媒合办海峡媒体峰会,首创两岸媒体无缝对接范例,影响力跨越海峡。

关注新闻就是关注人。在老百姓心中竖起一座丰碑的县委书记谷文昌、“铁道神鹰”陈善珉、被授予“人民的110”荣誉称号的漳州110群体、红土地上的好支书张仁和、勇救群众而献身的武警战士郑忠华、让法律充满温度的“知心法官”黄志丽、苦干实干的人民好公仆廖俊波……一个个时代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经过《福建日报》的报道,如灯塔般矗立于精神高地,照彻心扉。

爬坡过坎、攻坚克难,面对进入新阶段的改革,如何再启新局?这是新时代的“必答题”。

2018年收官之际,中共福建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郑重宣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93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措施,明确了我省改革开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今年5月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省委书记于伟国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新突破”,推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迈出更加坚实步伐。值此关键时期,《厚植创新创业创造沃土》《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加减乘除”法》《提升优质生产要素集中集聚能力》等六篇重要评论,深度聚焦“六个新突破”的丰富内涵、着力重点,再次彰显党报的动员、引领与诠释作用。

百舸争流千帆竞,大海扬帆奋者先。新时代、新征程,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福建日报人豪情满怀,步履铿锵。

第三章 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历史性变革,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

在宁德工作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一文中系统谈到了新闻工作的规律性:

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又不可忽略新闻自身的规律性;

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应该明确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都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负责。

言为心声,言出行随。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半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关心《福建日报》发展,为福建、也为《福建日报》留下了永远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和力量。

“新闻界既是益友,又是良师”

到任宁德地委书记没多久,习近平就把时任《福建日报》宁德记者站站长卓新德请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就说,为了加强与《福建日报》等媒体的沟通,也为了媒体记者了解地委的工作安排和全区工作进展,是不是可以设立新闻“两会”制度?

不久,新闻“两会”制度正式开始运转:新闻“月谈会”每月10日召开,新闻“通气会”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0日召开,地委、行署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报社宣传要求,群众对地委工作的意见、建议等,都在开诚布公中日渐清晰。

“新闻‘两会’,就相当于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新闻发布会。当时,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仅有的,受到我们新闻工作者热烈欢迎,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获取信息、开展采访工作。”卓新德说。

“新闻界既是益友,又是良师。”秉承这样的理念,习近平调任福州后,福州市也正式建立了每两月一次的新闻记者月谈会,以进一步强化与新闻界的沟通。

1990年12月,在同记者座谈时,习近平说,“《福建日报》是我最喜欢读的党报之一,是每天必需的‘早餐’”。他说,党报党刊始终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要把党报党刊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全局、掌握政策、提高认识、指导工作。

2002年“七一”前夕,一笔特殊的慰问金经由福建日报记者之手,交到了仙游县榜头镇83岁的三野老战士李朝金手里,捐款者是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

那年6月10日,《福建日报》发表了《一个三野老战士的多舛命运》,报道了李朝金入党53年来,居功不自傲,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当时,患癌症的李朝金因无钱救治身处困境。

习近平看到这篇报道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委托记者专程到李朝金家中,转达他的慰问。他同时对相关问题作出批示:“像李朝金这样为革命胜利负过伤、流过血的老退伍军人,应该让他们同其他老人一样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此类事情社会上时有发生,应想办法建立一种社会救助机制。”根据习近平批示精神,福建进一步完善了低保制度,建立上下沟通、多方关心、形成合力的救助机制。

对于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习近平始终关爱有加。《福建日报》创刊50周年、60周年,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他都发来贺信祝贺、鼓励。

2002年8月25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出差在外的时任省长习近平特地发来贺信,希望福建日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工作队伍,做强做大报业集团,不断扩大影响力,把报业集团建成我省宣传战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主力军和主阵地”。

贺信言词恳切、寄望深长,鞭策着福建日报人砥砺前行,续写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三登《福建日报》的《〈福州古厝〉序》

在关心、支持福建日报社新闻宣传工作,为党报事业发展排忧解难的同时,习近平还身体力行为《福建日报》撰稿。

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福建日报》6月9日予以转载。这是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第三次刊登在《福建日报》上,前两次分别刊于2002年5月24日和2015年1月6日。

“我曾有幸主持过福州这座美丽古城的工作,曾为保护名城做了一些工作,保护了一批名人故居、传统街区,加强了文物管理机构,增加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读到这儿,熟悉福州城市历史的人都会怀着强烈的共鸣,回忆起那场由习近平主持的名人故居抢救行动。

位于福州市中心南后街与杨桥路交会处的林觉民故居,走出过“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烈士。烈士就义后,林家人避祸远郊,将此宅卖给了冰心先生的祖父。

1989年,福州市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故居部分建筑以建设商品房。虽然热心文保的有识之士几经呼吁,但刺眼的“拆”字还是写在了市文物保护碑上。

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写信给刚到任不久的市委书记习近平,并撰文《林觉民、谢冰心故居不容再拆》发表于1990年12月1日《福建日报》,指出“如此不顾社会效益,不免使人失望”。

习近平立即让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1991年3月10日下午,他亲自主持了在林觉民故居召开的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当场拍板保留故居,并在修缮后对公众开放。会议还确定了当年福州市要办好的7件保护文物实事,包括制定《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

福州文物保护由此进入新时代。在滔滔历史洪流与城市发展的浪潮中,古城风貌与城市记忆得以留存,并与现代都市色彩相得益彰。

据不完全统计,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共在《福建日报》上刊发32篇署名文章。在霁月如银的夜晚,《念奴娇·忆焦裕禄》真切缅怀人民的好公仆,《七律·军民情》展现了“我临东海情同深”的军民鱼水深情,《再造一个“金三角”》和《关于扩大开放的思考》理性谋划福州长远发展,“七下晋江”的调研思考《研究借鉴晋江经验,加快构建三条战略通道》至今仍指导着实践……

“一号工程”和“本报采访组”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期间,《福建日报》连续三天以头版加二版规格,回顾报道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往事,引发了国内外舆论和读者的强烈关注,“本报采访组”的署名,也引发了各方对作者的猜测。随后福建日报微信发文,介绍“本报采访组”成员,并披露了“一号工程”的采写过程。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十七年半,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方略,也留下了宝贵的作风与精神。八闽大地、三千多万人民,记住了他的脚步与声音。

这是极为难得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新闻资源,更是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的重要一部分。将这一宝贵资源挖掘好、整理好、报道好,福建日报人责无旁贷。

2014年初,在省委部署、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报社成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系列重大报道采访组,追寻和记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各项开创性实践的成果与效应,并将其列为报社“一号工程”。到2015年,陆续刊发了7篇报道,主题包括践行群众路线、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等。

2017年4月,福建日报再次组织精干力量,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专题报道的采写。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前,党建、发展、改革、开放、扶贫、信息化、文化等7个主题的7篇万字长文密集推出,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

自带“热搜”属性的这两次系列报道,经报网端一体运作、全媒体融合推送,加上广泛转载,让地方党报屡屡在全国传媒大格局中刷出“存在感”,福建日报人自豪地称之为“新老‘习七篇’”。

这成为主流媒体勇挑重担、努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新闻传播力的一次重要实践。它证明了重大主题报道是党报独具的“存量优势”,也是在媒体激烈竞争年代党报可以提供的独特“内容供给”。很多接受采访的老领导、老同志都说,你们福建日报做这个报道,太应该、太及时了。

业内评价,这组稿子语言平实、多短句、细节翔实,更有大量首次公开的资料和图片,其文风“可视为地方官媒再造官方话语体系的一个尝试”。

这场报道战役中,党报战斗力得以彰显,更得到锤炼。

时间紧、任务重,马不停蹄、急行军式的采访,要快、更要准。在田野调查式的考证采访中,采访组翻阅尘封的档案,探访亲历者、见证者,获得了很多珍贵甚至独家的历史资料。稿件的撰写也是数易其稿、精益求精。

“本报采访组”中,无论是从事新闻工作数十载的新闻老兵,还是初入职场的年轻记者,参与者无不感叹,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新闻从业经历和学习思考机会,更受到了理想和信念的洗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全方位磨练,将受用终身。

“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2014年10月来闽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发展蓝图。

闽山闽水物华新,从此新时代新福建建设成为《福建日报》宣传报道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系列报道产生的强大宣传效应之势,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庆祝改革开放4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中,《福建日报》始终注重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实践和探索中丰富的报道资源,凸显了福建特色、福建优势、福建贡献。

第四章 追梦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传播技术变革时代。

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媒体格局经历深刻调整,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全新挑战。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主流媒体肩负的历史使命。它关乎媒体长远发展,关乎主流舆论的传播,关乎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

未来已来,向新而生。

福建日报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报业集团已形成报刊、新闻网站、“两微一端”同频共振、互相补益的传播格局,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70年风雨磨砺,我们志向不移,初心不改,执着追梦。

因势而谋,勇立全媒体潮头

如果说“铅与火”镌刻着奋斗与荣耀,“光与电”照耀着创新与突破,那么“数与网”则承载着方向和梦想。在传媒迭代与创新的道路上,福建日报人始终没有放慢奔跑的脚步。

从最早的四个版发展而来,党报人以改革者的激情把媒体融合推向深入,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福建日报社已成长为拥有10多份系列报刊、多家新闻网站与2800万新媒体用户的八闽传媒旗舰。

2014年,福建省委提出“要积极支持我省骨干文化传媒企业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福建日报人清醒地认识到,当务之急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媒体融合支撑体系,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资源要素有效整合,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共融互通。

破而后立,晓喻新生。

2014年,福建日报社成立集团数字媒体领导小组,并组建集团新媒体中心作为办事机构。

2015年12月,福建日报社融媒体中央厨房项目启动,旨在推进媒体融合技术支撑体系构建、采编流程再造、组织架构重组以及传播效果评价制度改革。

2016年8月8日,全新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新福建》迭代《今日福建》客户端,正式上线。自此,福建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两微一端”体系升级换代。作为福建省委打造“一报一台一网(端)”重要舆论阵地布局的组成部分,《新福建》被赋予“《福建日报》移动端”的使命。

2017年7月,整合了福建日报、东南网、新媒体中心采编力量的福建日报数字编辑部成立,实现报网端微采编发一体化指挥、运作。

2018年12月,全新组建的《新福建》编辑部,与要闻编辑部分别负责《福建日报》移动端和纸端,形成“一支队伍两个平台”的格局,破解内容生产环节“两张皮”难题。

2019年6月,为加快资源整合、平台建设、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报社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发展,福建日报社媒体融合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同时,福建日报社从2017年开始实践“党报+”模式,整合集团下属单位驻地机构和人员,建立全媒体记者站,有效扩大党报地方报道优势。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媒体融合,注定是一场从理念到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的革故鼎新。在这场传媒革命中,福建日报不断探索、适应新变,融合传播指数、技术创新等指标表现亮眼,新媒体用户超过2800万。

2017年6月,《新福建》获2017世界移动互联网大会暨新媒体门户大会“移动互联网行业新锐奖”;2018年4月,福建日报微信公众号获第24届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2018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发布,《新福建》列第六,居省级党媒第三……

守正创新,传播八闽好声音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媒体融合语境下,福建日报重塑内容生产线,利用全新的传播手段与话语体系,锐意讲好福建故事,广泛传播八闽好声音。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福建日报全媒体团队第一时间编发快讯,向全网推送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习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 叮嘱这几件事》《收藏!重温习总书记对福建讲的这些话,满满的牵挂与希望!》《总书记和他的第二故乡》等融媒作品持续刷屏,多维度呈现总书记对福建的殷殷叮嘱,福建牢记重托、奋力前行的决心与行动。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福建日报融媒体系列深度报道成为舆论场上的“流量担当”:

《谁是福建真正的网红》通过航拍重大工程项目,导入短视频、表情包等年轻元素,以可亲可感、鲜活生动的方式,创新报道福建高质量发展成果;微视频《接稳了!福建向你抛来了春天》展现“小清新”,突出“文艺范”,全景展示清新福建的生态之美;H5产品《新福建改革号 追梦人再出发》将福建具化成一往无前的“改革号”高铁列车,生动演绎新福建建设亮丽篇章。

2019年7月5日,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举办,《福建日报》移动端在五个平台同步发力,先后推出开机屏、长图、短视频、直播、H5等十多种体裁的融媒体产品,第一时间发布最具权威的消息,展示更加自信开放的福建气质,总点击量超过300万,《刚刚!福建向全球自我介绍!》消息推出仅两小时阅读量就突破10万。

每逢重大事件与题材,福建日报便立足中央厨房,不断祭出融媒大手笔,只为把党中央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福建日报》移动端刊发各类新媒体稿件3800多条,总点击量超2000万,“一起来学十九大”答题活动等创意产品成为朋友圈“爆款”;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报道中,福建日报微信率先推送的《习近平主旨演讲为厦门代言!深情大赞:高素质高颜值》,96分钟就收获10万+阅读量。

2018年8月5日,晋江向金门供水,福建日报全方位多端口进行策划,把这一两岸交流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大做全做深做透。

2019年新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回信,祝贺他《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信中取用了我省的“福安”和“长乐”两个地名拜年。《福建日报》移动端以习总书记的这句祝福语为主要元素,精心制作成具有原创内容的拜年图片,获得舆论场高度一致的响应,成功实现了新闻产品的深度加工和二次传播。

关键时刻,融媒优势尽显,舆论场上的“定海神针”当之无愧。

面对台风,全媒体记者冲锋在前,航拍、VR、移动直播一应俱全,及时传递灾情信息,广泛传播来自抗灾一线的正能量;2016年,“曹德旺跑了”的传言此起彼伏,福建日报微信率先刊发权威报道,以正视听;在2017年“塑料紫菜”谣言阻击战中,党报全媒体冲锋在前,助力本土产业化危为机。

作为中国第二大侨乡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对外宣传在福建的新闻舆论宣传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福建日报社以融媒思维,向海外拓展,构筑连接世界和福建的沟通桥梁。旗下东南网借船出海,众筹智力,先后建立美国站等5个海(境)外落地分站,并以此为依托,拓展八闽的海外影响力。

十九大召开期间,东南网参与举办“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寄语十九大”征集活动,报道境外社团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事迹;“镜头里的‘中国故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展示中国风采微视频征集(拍摄)展播”活动,多视角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引发海外乡亲共鸣;为扩大发声渠道,东南网参与建设了福建文化海外驿站、立式触摸屏等多元展示实体,多角度直观呈现福建形象。

不管媒体格局如何变动,总有一些不变的坚守。

70年前,老一辈福建日报人誓把新闻工作当作“服务人民、效力国家、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职业”;今天,年轻的福建日报人用全新的传播技术武装自己,在追梦道路上尽情释放激越的青春活力。

当“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时,福建日报社多名“90后”记者深度参与。他们风雨兼程,不辞辛劳,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悟历史,与革命先辈进行一场“隔空对话”;他们不仅用文字、图片,还用备受年轻人追捧的vlog,带领新时代受众重温伟大远征,传承红色基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要把长征精神转化为动力,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用镜头和笔触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年轻的记者们说,传播手段瞬息万变,初心使命矢志不移,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

70年,我们走过了一段坚守初心的征程,写下了一张改革创新的答卷。在与新福建一同成长中,福建日报人接力奋斗,自信年轻如昨。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主流媒体前行的方向。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3900万八闽人民的期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在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中,《福建日报》将继续凝聚起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书写更加恢弘壮丽的新篇章。

(执笔:郑璜 黄云峰 张辉 刘必然)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