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档案

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新福建述评

赤溪村,曾因极度贫困而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又因脱贫成功而备受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现在,扶贫开发对象从2010年的140万人降至2016年的20.44万人,扶贫成果突出。

[ 社会帮扶 ]
档案详情

打赢脱贫战 共同奔小康——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新福建述评之五

赤溪村,曾因极度贫困而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又因脱贫成功而备受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过去5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加快发展、推进落实、打赢攻坚等决战贫困的系列政策文件,各级财政共筹集投入扶贫资金60多亿元,调集上万名各级干部驻村入户、挂钩蹲点,确定23个沿海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对口帮扶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培训贫困劳动力10万人次,造福工程搬迁24.9万户99.8万人,扶贫开发对象从2010年的140万人降至2016年的20.44万人。

担使命,敢啃硬骨头

与一些中西部省份相比,我省贫困人口数量不算太多,但现有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越来越大。 我省提出,到2018年,国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省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条件差、发展难、脱贫无望、致富无门的,继续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搬迁。继续完善山海协作对口机制,五年来,晋江累计帮扶长汀资金1.56亿元。双方共建的晋江(长汀)产业园引来落户企业20多家,新增直接就业和延伸就业近4000人。

下党春色

在经济相对贫困、党建基础较差的“双薄弱”村,“第一书记”成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第一先锋”。 自2004年起,我省1.6万名优秀年轻干部到1.1万多个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每期3年,实施“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工作,实现全省2200个贫困村全覆盖,各级挂钩部门共落实帮扶资金170多亿元,扶持贫困村项目10万多个。

增内力,弱鸟能先飞

脱贫要找准一条好路子,金融扶贫是源头活水。省市县三级投入财政资金7.25亿元,在贫困人口千户以上的6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风险担保金,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无抵押的贴息贷款。从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底,全省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已累计为47696户贫困户担保贷款20.95亿元,累计发放贴息资金1529.1万元。

赤溪村旧貌(资料照片)

奔小康,一个不能少

福建是著名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始终情系老区和老区人民。 2014年深秋,习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又一次把老红军、军烈属和“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代表请来亲切座谈。对三年前的这次座谈,2017年98岁的老红军林攀隆仍然历历在目。林老感慨地说:“总书记这么关心老区、关心老区人民,让我非常感动。”如今,他每月领取各种补贴津贴共计2416元,在上杭县才溪镇下才村发坑自然村安度晚年。

少数民族散居又是我省一大特色。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少数民族群众脱贫难度更大。我省新时期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呈现出新视野、新格局——

5年来,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出台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把挂钩帮扶从民族乡延伸到民族村,实现567个民族村挂钩帮扶全覆盖;着力打造1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持传承特色民族文化;推动有条件的人口在200人以上的民族自然村村道硬化;扶持高山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力度。

扶持特色经济促增收。每年集中1000万元,扶持100个民族村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

加快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助学制度,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倾斜政策,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考生,实行高考总分加10分照顾政策,同时在5所高校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2所高校开办民族班。

坚持整村推进,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先后有56个民族贫困村被列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500元的少数民族村纳入全省第四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范围,每年支持每个村20万元。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在八闽大地,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来源:扶贫综合协调处 《打赢脱贫战 共同奔小康——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新福建述评之五》)

(东南网记者 吴晓燕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