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专题> 品牌部> 全福游> 今日头条 > 正文
从海防前线到发展高地的历史奇迹——聚焦福建70年砥砺奋进壮阔历程
2019-08-20 10:09:18 邹声文、康淼、涂洪长、邰晓安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朝兰

这是一片昭示初心的圣地——

近半中央苏区位于闽西,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出发,两次古田会议标记我军政治建设重要里程碑。

这是一片绿色发展的宝地——

经济增速持续领跑东部的同时,森林覆盖率连续40年冠居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蹄疾步稳。

这是一片改革开放的热土——

“松绑放权”的呼吁成为国企改革先声,“晋江经验”蕴藏民营经济活力之源,“海丝”核心区建设通达全球……

70年来,福建从经济版图上的“东南洼地”嬗变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发展高地”,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篇章。

进入新时代,八闽大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扬帆远航,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跃上发展高地:从“东南洼地”到东部领跑

这是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新貌(2017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这几天,闽东山区的下党乡沉浸在喜悦之中:总书记给下党乡亲回信了!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穷乡僻壤曾是下党人的苦涩记忆。一条长7.5公里的羊肠小道,便是进出下党的唯一通道。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乘车近3个小时、步行2个多小时,冒着酷暑到下党乡访贫问苦。从此,这里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修公路、建电站、发展茶产业……深山里的下党终于旧貌换新颜。

闽道更比蜀道难。福建西北有武夷山脉重峦叠嶂,东有台湾海峡波涛汹涌,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布局少、历史欠账多、发展腹地浅,曾被认为是东南沿海的“发展洼地”。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平潭海峡,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被称作“亚洲百慕大”。正在建设中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我国首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即将于今年10月全桥贯通,这是福建交通领域又一奇迹。

1978年,福建仅有一条鹰厦铁路作为出省铁路通道,2018年出省铁路通道达7条,高铁通车里程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福建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闽道难”彻底成为历史。

从末梢到枢纽的交通巨变,为福建产业聚集和发展提速打开了新天地。

凭借闽东优质的港口资源、较低的要素成本、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青拓集团投产10年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并带动一批来自广东、浙江的下游企业汇聚宁德。

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宁德时代、厦门联芯、福州京东方等高科技企业也纷纷落地成长,带动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花结果。

作为民营企业的发轫之地,福建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从草根起步到品牌开路,从弄潮资本市场到逐梦国际舞台,闽南泉州市始终坚守实业,发展实体经济。

“高素质”实体经济才能支撑高质量发展。福建立足省情实际和比较优势,继续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并加速从数字经济、生态环保等优势领域培育更多主导产业。

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窗通办”窗口,市民办理社保变更(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组数字,生动展现了福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经济增速连续稳居东部第一,经济总量跻身全国前十,人均GDP跃居全国第六,农村贫困人口2018年底只剩465人,网上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达到90%以上……

福建,已从东南一隅的“发展洼地”,崛起为东部沿海的“发展高地”。

擦亮发展底色: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这是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的生态茶山(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眼下正是百香果上市的季节,“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各乡镇道路上,一辆辆满载百香果的小货车来往穿梭。

“武平森林覆盖率近80%,百香果是泡着氧吧长大的,品质非常好,价格、销路都不成问题。”当地百香果协会负责人、80后姑娘王秀珍说。

从污染严重的生猪养殖重镇,到如今的万亩百香果产地,短短三年时间,武平的绿水青山既聚集了人气,更带来了财气。

这是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桑园水库附近的景色(2016年5月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鼓浪屿波光粼粼、武夷山层峦叠翠,三分之二的土地一派葱茏……生态“高颜值”是福建最鲜明的特色。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红军长征出发地长汀县曾是水土流失重灾区。如今,这里的百万荒山重新披绿,连续两年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福建平潭岛上的石头房子及海滨风光(8月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一度荒凉贫瘠的平潭岛变成了“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国际旅游岛,“平潭蓝”成为福建滨海旅游一大亮点。

“雨下东西乡,水淹南北洋”……饱受水患之苦的木兰溪两岸,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呈现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全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这是福州大腹山山地步道一角(5月1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绿色,已经成为福建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坚持绿色导向。福建对占总数40%的34个县(市、区)和占总数一半的地市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在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上。

优化绿色布局。科学划定全省生态功能红线,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开发和保护国土空间,实施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仅闽江、九龙江、敖江、汀江四条流域的补偿资金就达到55亿元。

推进绿色惠民。率先开展并持续深化“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林权制度改革,实施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完成赎买23.6万亩,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福建,不仅把绿色铺满海岳山川,更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心。

福建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村民李桂林展示林权改革后领到的全国第一本新式林权证(2017年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屹立时代潮头:从台海前线到改革开放高地

非洲西北部,毛里塔尼亚的港口城市努瓦迪布,一座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渔业基地拔地而起。

这是毛里塔尼亚最大的外资企业,也是中国在境外投资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基地投资者、福州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说:“现在,越来越多非洲和中南美洲国家邀请我们去投资兴业,巴拿马、圭亚那、苏里南等项目都在筹划之中。”

以2艘船、5个人起家,是上世纪90年代“海上福州”的开放战略让兰平勇实现了“造大船、捕大鱼、跨大洋”的梦想,而今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让他迎来了更大的机遇。

台湾同胞和香港同胞重要祖籍地,1500万海外华侨华人……走向世界,福建有最强的“人和”条件。目前,闽籍乡亲遍布全球各地,成为福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独特优势。

在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东渡港区,一艘货轮向码头靠拢(2017年8月2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闽在海中,与水相亲。福建拥有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超过陆地面积;海岸线总长居全国第二位,且岸曲水深港多,资源优势突出。

新中国成立之初,福建作为海防前线,向海的优势难以发挥。改革开放的春风,让福建从前线变为前沿,发展动能极大释放——

这是厦门演武大桥沿线及鼓浪屿一带城市海滨风光(拼接照片,2017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厦门,一声开山炮响,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凭海临风的厦门正迈向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福州,这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吸引大批外资企业入驻,全国首家中日合资企业、全国首个以台资企业为主的工业村陆续落地。

在泉州,当地农民纷纷利用侨亲优势开展来料加工,民营经济迅速腾飞,经济规模稳居全省第一……

在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港区,泉州太平洋码头公司的大型机械在为一艘货轮装货(2018年1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开放倒逼改革。1984年3月,福建55名厂长经理联名写信,要求为企业“松绑”,由此拉开了一场影响全国的国企“松绑放权”改革。

刚刚度过35岁生日的厦门航空就是改革浪潮中的佼佼者。作为我国首家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股份制航空公司,这只“小白鹭”从租借两架飞机艰难“起飞”,目前已拥有206架飞机,年旅客运输量近4000万人次,实现连续盈利32年的骄人业绩。

改革是福建发展的强劲动力。从晋江经验到三明医改,从厦门经济特区到平潭综合实验区,从福建自贸试验区到“海丝”核心区,福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

数据是最客观的见证者:1952年福建外贸进出口额仅942万美元,2018年达到1875.35亿美元;目前,世界500强企业近150家在闽投资兴业,台湾百大企业逾50家投资,福建成为全球认可的发展热土。

这是搭载着35个集装箱的中欧班列(厦门—布达佩斯)从海沧站开出(2018年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福建‘多区叠加’效应持续显现;丝路海运、中欧班列、中亚班列等对外通道加速拓展,中国投洽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对接平台不断壮大。”福建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林向东说,福建的改革开放之路正越走越宽。

永葆奋进姿态:从爱拼会赢到跨越赶超

客商在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上了解安踏运动鞋(2017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除了劲霸公司董事长,洪忠信这三年多了一个头衔:晋江市“领航计划”总裁研修班班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晋江创业者以“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办企业、闯市场,造就了众多“泥腿子”白手起家的创富传奇,同时也成就了晋江“全国十强县”的辉煌。

领航班的学员中不少已是“创三代”。洪忠信说,现在晋江民营企业家面临再次卷起裤脚重新创业,迫切需要紧随时代重塑企业家精神,既坚守实业,更坚持创新;既扎根本土,更面向世界;既爱拼会赢,更以智取胜;既能单兵作战,更善抱团发展。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走进今日晋江,耳目所及都是知重负重的奋斗者宣言。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说:“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不管是纸片、鞋片、布片、薯片还是芯片,只要有核心技术、有竞争力、有市场,就是值得做的好‘片’。”

从披荆斩棘的创业家到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从甘作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的公仆情怀到大力践行“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的务实精神……70年来,八闽大地留下了无数奋斗者、实干者的足迹,汇聚起引领福建跨越赶超的强大精神力量。

而共产党人,始终是奋进中的精神脊梁、时代里的中流砥柱——

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豪情壮志带领干部群众苦干14年,变荒岛为宝岛,为后世留下了“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动人风景。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抱着“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决心意志,扎根奋战在艰苦落后的山区,夜以继日奔波在扶贫、招商、考察途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安排工作。

“福建70年的沧桑巨变,是广大干部群众一点一滴、一茬一茬干出来的,凝结着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人一我十、真抓实干的宝贵经验。”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秋平说,新时代的福建要实现跨越赶超的目标,必须继续保持永远奋进的姿态。

跨越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今日福建,正处于多区叠加的历史机遇期,处于更上层楼的跨越赶超期,处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集聚迸发期。以梦为马,奋斗催鞭,八闽大地必将在山海之间,创造出更多发展奇迹。

在2019年首届福清开渔节暨海洋文化旅游节上,渔船在海上行驶(8月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