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妇联新闻 > 正文
走入孩子家庭,走进彼此心里
2020-06-05 08:55:26  作者:钱本殷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热肠沟通。福州市鼓山院小学老师上门了解学生困难。

上世纪60年代初,我有幸分配到福建的名校——福州实验小学任教。记得在刚入职的学校教师“训导”会议上,老校长就再三叮嘱明确要求,班主任对所任班级学生,一个学年家访要全覆盖,而且必须做必要的简单记录。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教育生涯中从此有了铭心刻骨的“家访”工作,这个辛苦但是美好的教育经历始终伴随着,直至退休。几十年来,为了做好家访工作,我尝试着琢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屡屡惊喜又有育人的成就感。

礼节式家访。一般安排在接班伊始,随机选择三五个不同职业的家长预约家访。借机了解家庭教育文化环境与氛围,是否有利于促进孩子成长;了解家长家教方式是否得当,值得交流推广;了解孩子在家里各方面的表现,是否可以肯定鼓励;了解家长对老师的需求建议。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新学期更好开展班级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鼓励式家访。我以为当学生有进步时,当学生被表扬时,当学生情绪良好和追求上进时,要安排家访。抓准这样的良机家访,当面表扬鼓励孩子,让家长知晓孩子在校的表现,给家长和孩子带去惊喜,让家长对孩子成长更加关心、更有信心。老师同时及时鼓励家长,让家长明白因为他们的密切配合,孩子才有了可喜的进步。

家访时,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表达心声。家长可以亲闻其声,迎见其面,体会情感,让家长发现老师如此细心观察与了解孩子点滴进步,亲切感不禁油然而生。明白育人必须关注细节,懂得了孩子的进步与家长有密切关系。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家访,家长自然备受感动,增进对老师工作的艰苦性的了解。这样走心又温馨的家访,给家长留下口碑,无形中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而其他形式的交流沟通往往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预约式家访。每个教学班都有待进生,令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孩子,老师不能冷落这小部分缺点比较多的学生。为了避免把家访变成“告状”,我自行“导演”了四步家访“流程”:第一步,找待进生谈话约定要去家访,征求孩子意见,可以向家长汇报哪些内容。再与孩子商量,老师去家访之前,改掉一个缺点,真的改了缺点,老师向家长多说你一个优点,这样孩子不会产生家访恐惧感,会很乐意答应。第二步,一周时间后,孩子真改了缺点,高兴地自觉写一份《家访邀请信》交给老师。第三步,家访之前,请孩子告知家长老师家访时间,老师一定会如约家访,让孩子和家长心里都有准备。第四步,如约实施家访。谈话时,让孩子在场旁听,说明家访目的,特地说明是孩子邀请老师来家访,并让家长看孩子自己写的《家访邀请信》。然后,当着孩子面,按和孩子的商定,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在一旁美滋滋地听着,没有那种对老师家访的戒备心。

“自导自演”的预约家访,让我这位老师得到了作为教育人的荣光和自豪。当家长听到孩子在校表现后,有的很激动,有的热泪盈眶,有的很惊讶,因为他们没想到,他的孩子居然会乐于主动邀请老师家访,更没想到家长眼中“顽皮”“不听话”的孩子,在学校有这样如老师所说的表现,改变了家长对孩子的看法。有的家长当面向孩子表示,今后一定改变教育方法。因为老师的家访,家长明显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而孩子也很感激老师,进步更快。班上另外几名待进生也纷纷学着写《家访邀请信》。这样的家访很有实效,带给我成功感,我屡试不爽。

走入孩子家庭,走进彼此心里,使我对面对面的家访意义,有了更深刻更有价值的认识。

从教师角度看,家访时,可以面向家长交流学校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了解既定的教育方针不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要具体落实在基层学校日常工作德、智、体、美、劳的每一项活动中,落实到各种活动前、中、后的每一个环节中。与家长共享当年教育部长叶圣陶给我校的一幅题词:“小学植始基,并重德智体,自幼成良习,贯之乃彻底”;为家长解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让家长走出“学校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误区,纠正以为学生到学校就是上课、写作业、考试;老师就是备课、教学、改作业的片面认识,转而理解、支持学校各项常态教育活动,明白学校是学习文化的基地,更是育人的圣地,一定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减少了不和谐的声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