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妇联新闻 > 正文
允许孩子享受读“闲书”的自由
2020-04-27 15:39:53  作者:陈若葵   来源:中国妇女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陈若葵

在全民阅读的氛围下,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为多数家长的共识。但更多的父母把孩子阅读的范围锁定在经典、名著之内,如果他们阅读漫画书、青春文学、网络小说、科幻小说,以及哲学、经济等自己选择、和考试目标联系不紧密的书。即所谓的“闲书”,部分家长则免不了担心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书会拉低孩子的成绩,甚至会严令禁止,毕竟孩子要学的内容太多,而时间有限。

孩子读“闲书”真的会影响成绩吗?家长该不该阻止?如何处理孩子学习和看“闲书”的关系?

看“闲书”是浪费时间吗

林欢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示范校读高三学生,虽然即将参加高考,但她每天仍旧延续多年来读“闲书”的习惯。“现在每天的作业、练习比较多,阅读的时间就少了,大约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吧。”林欢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中午她会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并保留摘抄的习惯。

林欢喜欢文学和音乐,但读的书比较杂,除了《约翰·克里斯多夫》《简·爱》《瓦尔登湖》《麦田里的守望者》《四世同堂》《狼图腾》《活着》等文学作品,也喜欢读《论语》《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读惠特曼和泰戈尔的诗、英文版的《哈利·波特》,读《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三体全集》,以及《人性的弱点》等心理学方面的书;也读过《明朝那些事》一类的穿越小说,但兴趣不大。林欢说:“读‘闲书’能帮助我放松紧绷的神经,而且看的书多了,在学习上也能触类旁通,感觉效率反而比较高。”

林欢说自己比较幸运,因为学习成绩“还可以”,而且父母也喜欢读书,所以,自己读“闲书”的时间每天只要不超过两个小时,父母一般不会干涉。

据林欢介绍,班上及学校里的许多同学家长都限制他们读“闲书”,理由是这些书与学习无关,耽误时间。这些同学则各有各的招儿,比如偷偷摸摸地摆本教辅在面上作掩护、去卫生间里看,或者熄灯以后躲在被子里看。

高二学生家长洪女士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女儿初二以前,我不限制她看课外书,但从初三到高中,我规定她每天只能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而且建议选择和学习沾点边的书籍,比如历史类、科普类的,以及语文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的原著。“我限制女儿看言情小说,感觉纯属浪费时间。”

有读书的自由才有阅读的兴趣

在孩子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上,家长有自己的标准:比如老师开出的书单、经久不衰的中外名著等,但孩子喜欢的、想读的有些并不在其中之列,他们的关注点和老师家长并不同步。如果家长坚持己见,把阅读“神圣化”“庄严化”,孩子即便硬着头皮读,也未必能读进去,效果不一定好。

相比“读什么”,孩子是否喜欢“读”显得更重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带有“娱乐”的成分,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而不一定是被指定的书。孩子能随心所欲读“闲书”,无异于在浩瀚的书海之中遨游,他们在阅读中发现爱读的书籍,这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方法。从这个角度考虑,“闲书”不“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也认为,只有允许读“闲书”,有读书的“自由”,才有阅读的兴趣。高考和中考对学生来说都是大事,“为考试而读书”是应该的,但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可以让孩子的爱好与潜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只要一个孩子爱阅读,他迟早会读那些有价值的、经典的书;反之,如果不喜欢阅读,有价值的、经典的书他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去读。读书是一种终生的学习能力,家长给孩子创造自由的阅读氛围,把孩子引领上阅读之路、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他们自然会主动地去找书、读书。

我们不妨把中小学生在课堂读书、读与考试相关的书看作是“一日三餐”,那么,读有价值的“闲书”就如同吃健康的“零食”,是孩子精神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家长应该淡化阅读的目标要求,允许孩子拿出一些时间自由读“闲书”,进而使之热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终身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学习方式。

读“闲书”的孩子不吃亏

我们不难发现,平时喜欢读“闲书”的孩子,不仅知识面广,通常思维也比较活跃。面对中高考语文及其他学科试卷题目阅读量越来越大的现状,他们更容易适应。以高考语文为例,2017年到2019年,整张试卷所有题目的阅读总量逐年增加,如果阅读水平没有提升,根本无法看完试卷。除了量的变化,阅读的面也有所拓展,很多命题材料都来自课本之外,涉及面相当广,除了文学类阅读,还增加了论述类和实用类阅读,如有些选自专业性较强的论文,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科学和新科技等等,给人印象是——学过的都没有考,考的都是没有学过的。

对此,温儒敏教授表示,“‘没有读过’不等于‘没有学过’,高考考的是阅读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重点是考能力,考思维,考综合分析、检索和审美,等等。”

仅从升学的角度考虑,今天的孩子不读“闲书”,只读文学经典,显然也不容易应考,而那些在阅读方面喜欢“杂食”的孩子,更能如鱼得水、取得好成绩。从长远来看,不少只读教材教辅、疯狂“刷题”的孩子,即便在高考中成绩骄人,进入名校,其“读书少”的弱项也会制约他们的学业发展。

如何引导孩子读“闲书”

■ 小尘

一个家庭的阅读品质,基本反映了父母的教养及文化层次,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未来面对挑战的能力。

家长和孩子一起读“闲书”

在督促孩子读完老师指定的必读书目之外,家长可以提供一个阅读的范围,让孩子在其中自由选择,比如,他可以选“马小跳系列”“皮皮鲁系列”,也可以选杨红樱的童话;可以《窗边的小豆豆》《长袜子皮皮》,也可以选《哈利·波特》;可以选《昆虫记》《恐龙未解之谜》,也可以选《流浪地球》……不带强制性。同时,对孩子读的这些“闲书”,家长给予关注,适当读一些,你才能就这些“闲书”和孩子对话,把自己的观点渗透在亲子“聊书”之中,实现不露痕迹的引导。如此,家庭的阅读氛围浓了,孩子更容易保持长久的阅读热情,主动找书看。

从好看入手让孩子“上钩”

孩子能自觉阅读,主要出于对某本书或某个领域的兴趣,或者是纯粹的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如何将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预期之间架起一座桥,让孩子能愉悦地阅读有品位的“闲书”,考验的是家长的智慧。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读点历史、科学等方面的书,无奈孩子就是不喜欢。其实,可以从引导孩子读武侠小说,读《明朝那些事儿》《隋朝很有趣》等戏说、穿越小说入手,让孩子感觉这些书好看,渐渐地对历史产生兴趣;希望孩子读科学类书籍的家长,不妨先从科普、科幻类书籍入手,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家长的这些铺垫和引领,孩子对读正史、对科学或许就不那么排除了,其在这方面的阅读就容易深入下去。

让阅读更纯粹

阅读就是阅读,朗读、默读都可以,除此之外不必被赋予其他内容或限定,比如写读后感、从中选出多少条好词好句好段落、一周之内读完几本书等,这些任务让孩子感觉读起来很累,失去了享受阅读的意义,自然会减损阅读本身的乐趣。当然,如果孩子被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所感染、打动,心甘情愿地摘抄或者背诵,则是另外一回事。

读“闲书”,最好不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的色彩。其实,有较多自由阅读的孩子,其语文素养是不会差的。而且,其读书越多,鉴赏力也会越强。梁晓声说,人和好书之间一定有缘分,一个多读书的人,只要他读书三年以上,眼睛扫过书架时就会把对他最有价值的那本书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