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媒体关注 > 正文
春节档“催婚大戏”引忧虑 该如何化解观念冲突
www.fjsen.com 2019-01-23 09:21:27  林俊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春节临近,许多离家在外的年轻人心情都很复杂。一方面,他们为自己终于能在拼搏一年之后回家与亲人团聚而感到开心,另一方面,春节档“催婚大戏”让他们感到忧虑。不用问,七大姑八大姨等“群演”已在赶来的路上,父母长辈穷追不舍,任何场合都能“植入”一两句催婚的话,比广告公司水平还高。年轻人好不容易回趟家,却要受这番对待,自然很是苦恼。“催婚”也因此成了近几年春节里困扰年轻人的难题。

我也有“被催婚”的个人经验。最早在大三寒假回家的时候。当时,妈妈突然问我:“你们学院女生很多,有没有看上哪个?”一下子让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我的年龄增长,这种询问的频率开始飙涨。每年例行的亲戚聚会上,有不少亲戚半开玩笑、半是认真地问着这个问题,令人难以招架。

“催婚”来势汹汹,让无数青年竞“折腰”。这一话题之所以总在两代人之间造成冲突与矛盾,本质上是因为这涉及了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在婚姻问题上,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体现了观念的差异。上一代人的观念,根植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环境,而在崭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则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过去,受限于交通和通信条件,年轻人能够交往和了解到的人和事极其有限,因此他们往往都是通过关系人介绍等方式,在较为熟悉环境中寻找恋爱对象,进而谈婚论嫁。在他们看来,“找对象”这件事理应是年纪到了,就该水到渠成,因此很难理解年轻人为什么会为此感到纠结。

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了熟悉的环境,选择到其他城市求学务工,在恋爱上也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获得更多“找到真爱”的机会。但是,年轻人对寻找婚恋对象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忙碌的生活也让很多人没法投入太多精力完成这件“大事”。年轻人并非不想婚恋,而很可能是“有心无力”。对家长而言,他们却很难理解年轻人对婚恋的不同追求,很容易将他们的苦恼视为“矫情”。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将“家庭安稳”视作人生的重要信条,毕业了就要找份工作,成家生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结婚似乎是人生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在父母眼中,未婚子女的“不稳定性”,会随着年岁的增长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多的焦虑。到了年龄还没对象结婚的年轻人,在他们眼里显得很“不安稳”,因此自然会成为 “重点关注对象”。在他们看来,“催婚”其实是一种善意的关切,但年轻人对此同样难以理解。

当下,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概念正在逐渐分离,各种新观念层出不穷。这使得个人在婚恋上的选择空间得到了巨大的拓展。不婚主义、多元性向……每个年轻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特殊选择,而不一定要走向家长心目中那条结婚生子的“康庄大道”。因此,许多家长的担忧虽然出自善意,但实际上也确实有些“多余”。

今天的年轻人就算是下定了决心,要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生子,他们的择偶流程与择偶标准,也和长辈有很大的不同。2017年,一份青年婚恋观报告就指出,近八成适婚男女认为“三观一致”是择偶标准的首选。这样的婚恋观,使得他们需要更多时间来找到“合适的那个人”,这个过程是“催不得”的。因此,家长也要小心自己“好心办坏事”,打乱了子女的婚恋节奏。

上一代人更认可家庭结构中存在的权力关系。孩子不论到了多少岁,在父母眼中都是小孩子,父母长辈都有权力管着,他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相较于晚辈有更多的经历,有更大的话语权。但是,我们这一辈人更看重平等的人际关系,即便是父母,也有不想与他们谈的“私事儿”。这种对于家庭结构的不同理解,也是两代人之间冲突的焦点。

从这些角度上看,“催婚”现象的背后,其实有着一连串的观念冲突。这些观念冲突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化解。要让两代人能够充分互相理解,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互动与真诚的沟通,要实现这一点,还需整个社会不懈努力。(林俊鹏)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