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合规的“蜀道”该修修路了!

来源:东南网 | 作者:邓海建 | 时间:2019-01-22

1月15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2019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要点的通知,其中再次提到要加快网约车合规化进程。近日,央视财经频道专门聚焦了网约车行业“合规”问题,建议政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

这几年的网约车,经历了人生大悲喜。短短三年,从硝烟四起的争抢地盘到群雄逐鹿的行业并购,再到安全事件和行业整改,命途多舛的网约车快速成长并成熟起来。只是,眼下依然有个两难选择:一方面是相关部门要求平台加速合规化进程,清退所有无证不合规的私家车;另一方面是地方部门和网约车司机均选择了沉默观望的态度——地方上的“清退”并未好意思大张旗鼓,而众多网约车司机问得更直白,“不改变车辆合规方式,谁敢办理合规手续?”

活在体制内,生在春风里。网约车司机们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非利害再是明白不过的。现实令人尴尬:央视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合法网约车平台公司有110多家,合法驾驶员超过55万人,网约车运输证共发放40多万本。这个数据相比滴滴提供的3000多万人的网约车司机规模,比例尚不足2%,更何况,这个数字里还包括有其他平台的合规数据。个中缘由,早已路人皆知。比如户籍门槛,虽然不是原罪,但客观的情况是,北京上海本地人愿意跑网约车的少之又少,而愿意奔跑在城市的外地司机,又因为户籍原因而永难“合规”,那么,能否因城制宜地“放开户籍”呢?这个问题,答案大概就在一念之间。

时下的两个所谓新的争议点,大概会继续成为横亘在网约车合规化路上的两扇“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一是所谓“专兼职之分”。在目前出台的各地网约车细则中,极少有城市的政策对“全职司机”和“兼职司机”进行区分。道理很简单,就像春运的时候铁路运能运力不可能随之完全匹配一样,城市早晚高峰的出行需求和其他时段有显著差别,忽视出行的潮汐效应而配备运营车辆与司机,无疑会造成极大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求网约车司机“全职化”,无非还是回到传统牌照管理的计划老路上去。

二是无底线的“安全成本”。安全是美好出行的底线,这是无可置喙的事情。不过,在厘定安全责任的时候,恐怕不能把所有的“安全成本”和“安全风险”统统推到平台的身上去。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有限经济,而不是兜底一切。追求安全逼死企业、或者完善保障吓跑资方的教训,不应该屡错屡犯。安全成本如果超出了企业承载的底线,那么,网约车服务或许真的要和“茶叶蛋”一样,成为少数人眼里的“奢侈品”了。这就涉及一个根本性问题:城市里风里雨里的网约车,究竟要定位成为哪部分人群提供服务?当年的美国柠檬水女孩事件,是营商环境最好的一则寓言:不同消费群体的商品与服务,当建立于不同的权责生态体系,如果洁癖太重,交易就难以为继。

2019年,民营经济呼吸是否顺畅,网约车的生存质态是张试纸。乘客直呼打车难、司机喟叹运营难,共识大概有两个:一是合规的“蜀道”实在太过狭仄,二是“打”与“罚”的负激励并不能裨益合规化进程。2018年全国汽车销售2808.1万辆,同比下降2.8%。这是中国汽车全年销量28年来出现的首次年度下跌。出行效率与出行需求、汽车保有与共享约车,迟早会成为亟待纾解的现实症结。网约车合规是大势所趋,不过,合规之前的“蜀道”也该修修路了——不然,荆棘丛生、迷雾遮眼,谁敢把车开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