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打量公共场所“晾衣场”

来源:东南网 | 作者:范子军 | 时间:2018-02-12

前几天短暂的艳阳天,让很多婆婆妈妈“躁动”起来,恨不得把家里的衣被都拖出来见见光。一根单杠、一根树枝,抑或一条长绳……瞬间变成了“晾衣杆”。小区里、马路边,飘扬起了五颜六色的衣被……(2月12日 海峡导报)

公共场所成“晾衣场”,晒出的是一种诉求

客观来讲,如果自家居住有足够的采光空间,能够满足日常晾晒衣被的需要,恐怕绝大多数市民不会舍近求远,甚而还要承受他人的诟病,将衣服拿到公共场所去晾晒。所谓民生无小事,相关部门有必要正视这一诉求,通过设立小区“晾衣场”等办法,设法为大家破解难题。

公共场所成“晾衣场”,晒出的是一种提示。公共场所晾晒衣物不是个案,而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建设合理性的深层次矛盾,城市空间越来越拥护、公共资源越来越稀缺,小区的规划、建设要尽可能综合考虑市民生活多方面的便利。

诚然,提出上述观念,并非说去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就可以随性而为。即使不得已而为之,也要尽可能注意与公共环境的协调,不影响他人正常的休闲健身活动,互相体谅、彼此尊重,晒出文明的景致。[详细]

精彩短评

晾衣服别把文明“晾”一边

晾晒衣被是生活的需要,本身没有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们无视公德、禁令、规约,拿到公共场所晾晒,就错了。如此一晾,在晾干衣服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文明、修养、公德也“晾”到一边去了。(刘运喜)

不能仅靠“私德”约束不文明行为

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体的“私德”,还应该更多地建立在基础设施、社会外部保障的满足和政府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水准上。公共场所成“晾衣场”,我们不妨把这个现场当成一面镜子,既能检视公民文明素养,又能检验公共服务本身。(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