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麻辣鲜香”能否保证“营养”?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刘运喜 谢晓刚 | 时间:2017-10-19

信息专业学生,在体育馆里练击剑?外文学院学子,钻研如何观赏蝴蝶?没错,这些“跨专业”的机会,都是选修课赋予的。从窥探自然奥秘,到学习文化经典、使用技能,学生们在“一方天地”中尽情发掘兴趣,争取全方位发展。(10月19日 厦门网)

选修课“麻辣鲜香”须保证有“营养”

高校选修课不断推陈出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在扎实学好专业课、必修课,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选修选学一些其他课程,可以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多方面才能,培养岗位适应性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为达此目的,高校在开发、开设各种选修课时,不能贪求数量,而应注重选修课的质量,保证有“营养”。所谓“营养”,也就是课程的含金量或科学性。学校是否具备相关的教育资源,是否有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是否有课程所需的设施设备、场地基地?

因此,高校应当把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一环,紧紧依托本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成就,奠定和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一方面,高校应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和主要精力,高度重视抓好专业课、必修课课程建设,加强教研教改,着力提高建设质量与水平,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选修课课程建设,加大经费、师资、科研等的投入,不断开发开设新的选修课程,积极回应学生的新期待,满足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总之,高校选修课既要“麻辣鲜香”,尽可能多开发一些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更要重建设,重管理,保证选修课的“营养”充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选修选学后觉得大有收获,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详细]

高校选修课应避免“本末倒置”

有一个现状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选修课本身处于次要位置,课程的课时量和课程数都不及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当然会随之降低。而选修课数量之多,也相应的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造成有的选修课教师会提前结课、不点名、松散管理、授课课时量不达标、授课质量低。

这也正是目前大家所担忧的那样,这些“麻辣鲜香”选修课获得学生青睐背后到底是兴趣使然还是学分使然?

同时,也就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选修课与专业课之间该如何把握好学分的尺度,或者说在不影响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将兴趣发挥到极致?

这就需要高校在设置选修课时,把握一个学分的尺度和考核过关的门坎。如果比例、尺寸把捏不好,就容易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各种选修课拿学分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专业课的课时也一定程度上被压缩。如此一来,不仅没有起到选修课设置的积极目的,反而有“本末倒置”之嫌。

因此,高校选修课不断推陈出新这是好事儿,但高校应更加明确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教学比重,根据实际情况对选修课门类进行删减,去粗取精,加强对选修课本身的质量提高,对选修课的学分设置,应在明确与专业课的主次之分的前提下,给予合适的学分比重,让选修课回归学生兴趣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本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