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当天,广州、上海、武汉有三位老人迫切需要帮助,围观者众,但都没人伸手。最悲惨的是,武汉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口迎面摔倒后,无人上前扶他一把,一个半小时后才送医院救治,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详细]
    近日,几则老人倒地无人扶的新闻又一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老人摔倒后,扶还是不扶” 这一话题被再一次推倒了风口浪尖。有人直言“彭宇案记忆犹新,不敢扶”,有人斥责人情冷漠,有人担心好心办坏事。那么,老人倒地后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相关:许云鹤案 殷红彬录像证清白 老人摔倒孩子帮]
老人倒地,并非都是“彭宇案”
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彭宇案”
   2006年南京青年彭宇救助老人反被告上法庭一事,几乎成为了近年来社会舆论的“集体阴影”。自那以后,老人倒地、遇险,旁观者无人相助之事在屡屡发生。一些媒体更是只要发现情节部分类似的事件,就直接冠以“某地彭宇案”之名,大篇幅报道。其实,多起被媒体称为“某地彭宇案”的事件,严格说来都存在“主观定性”的问题。>>>详细
怕成“彭宇第二”不应成为围观的借口
  回到“武汉李大爷摔倒窒息死亡”事件,用“彭宇案”来解释围观者的顾忌存有偏差,无论是出手相救还是打120,助人者都不难找到规避法律风险的证据。>>>详细
    一个彭宇案,成全了很多人并不阳光的小心理。其实,就算彭宇案误判了,与我们的道德选择又有多大的关系?>>>详细
    对彭宇案固然值得反思,教训需要汲取,但我们不能因为一起个案的“错判”而改变或者放弃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坚守。
>>>详细
媒体舆论应起到隐恶扬善的作用
   媒体舆论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刻意去渲染和夸大案件的负面效果。特别是,南京“彭宇案”已有被夸大之嫌,这时候媒体片面对案件进行“归类合并”,很容易走进舆论的误区。 >>>详细 [相关阅读:车主搀扶摔倒老人被判赔10律师质疑舆论偏向]
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沦为看客?
国民的“看客”劣根性在作祟
   多数人行善的心理主要出于道德认知、利害计算和公共舆论驱使,只要与自己利益不发生根本冲突,人们是乐意助人的。但如果助人行为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甚至惹祸上身,那么在现实的利害计算之下,人们很可能选择不作为。
    这种“看客”的文化心理,一直是广泛诟病的“国民的劣根性”之一,然而,去除却并不容易。
中国法律未能保护活雷锋
   “我们缺少的不是爱心,而是做好事的环境。”围观者并非都是先天性的冷漠,而是畏惧。有许多纠结于心中的教训,造成了心理失衡。
    近年来见义勇为立法迟缓,因保障机制缺位致使见义勇为难得好报。各地立法不同,造成同样一种见义勇为行为所受待遇不一致;保障规则过于笼统,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医疗救治等规定都需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迫在眉睫。只有保证“施救者免责”,才能鼓励公民救助他人。>>>详细 [延伸阅读:国外如何为见义勇为立法]
人们很容易患上坏消息综合征
   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再到新近南通司机救人后险遭诬陷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和舆论发酵之后,给民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当整个社会把注意力放在司法个案的评判上,“一朝被蛇咬”或“他人鲜活的教训”所造就的深层影响,可能是始料未及的。
    于是,人们在潜意识里放大了做好人好事的成本和难度,在选择做好事时难免受到外在条件的考量,比如回报的正向激励,比如免于诬告或者连累的安全原则,这确实影响人们做好事的意愿。>>>详细
有时候是欠缺做好事的能力
   回到新闻报道,既然围观老人倒地的人很多,也就不存在被人诬陷的担忧。围观者之所以没有帮老人转身,应该说很可能不是没有这个意愿,而是缺少相应的急救知识和能力,担心自己的鲁莽动作导致意外。 >>>详细 [延伸阅读:在美国,没受过专门急救训练原则上不要轻易动手。]
多个心眼,行善与自我保护两不误
学一点急救知识很有必要
   对于没有神志,呼吸心跳都有的人,最好不要去动他,把他放平,以免呼吸道堵塞,同时马上拨打120。对于摔倒爬不起来的人,也不要盲目地把他扶起来,一旦他已经骨折,盲目扶起来可能会形成二次损伤,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看护在他身边,等待急救车。>>>详细  [扶跌倒老人 卫生部发指南]
  延伸阅读
  发达国家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及。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而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不少国家还明文规定,谋求某些职位时,应聘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 >>>详细
  美国急救有准入注册制度。美国愿意让公众参与急救,但一个普通公众为陌生人实施心肺复苏术的话需要有执照,有准入注册制度,他首先要到医院或指定的医疗机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获得资格。
行善的同时保护自己的权益
   对于像搀扶摔倒的老人这一类行为,如果在事先多个心眼,或许可以避免不少麻烦。与老人进行对话,周围有行人的,可以拜托别人做个证明;如果没有人,那么不妨先拨打一下110。倘若手边有照相、录音等取证工具的,那么顺手取一下证,也是可行的预防办法。在危情允许的前提下,做一些防备,防止施救行动可能造成的道德义务和法定权利的冲突,并不会降低一个人的道德境界。>>>详细

家长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善举?
   首先,应该支持孩子做好事。但并不主张盲目去做,要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好事的策略。比如,教会孩子做好事之前需要掂量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做。其次,家长不应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可以鼓励、建议孩子做好事时更充分地考虑问题。>>>详细 [相关阅读:高一男生帮助倒地老人被家长训斥后愤怒发帖]

   我们未必个个要做舍己救人的英雄,但在不将自己置于风险中的前提下,多行善,多助人,很应该。更何况,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去。
网友评论: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