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童工事件

据报道,号称“中国服装之都”的江苏常熟,有着一条童工链条。中介从云南等地把劳动力运来卖给服装厂,其中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只有十几岁的童工。这些孩子没日没夜地干活,几乎没有休息日。

 资  讯 

童工问题真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即时 | 2016-11-22 07:23

【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来讲,使用童工都必须被谴责。但是,谴责之后呢?无论是媒体、网友还是监管部门,都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

最近,记者拍摄的一段暗访视频,揭开了服装行业的童工黑链条——在江苏常熟,很多服装厂都会通过中介从云南等地购买童工。那些十几岁的孩子,被骗到工厂里没日没夜地干活,只要不听话就会挨打;他们不干到年底就拿不到工资,只要想逃跑就会被扣押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甚至遭受暴力……

这段视频激起了围观者的愤怒与同情,很多人都在感慨“我们穿的每一件衣服都可能沾着童工的血与泪”,也有不少人呼吁政府部门解救这些童工。这些被压榨的孩子确实值得同情,相信有关部门也会对涉嫌使用童工的工厂进行处理。但是,童工问题可能真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表面上看,廉价童工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中国服装之都”的繁荣——服装加工行业的利润很薄,需要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拼产量,用降低用人成本的方式赚利润。正是童工的血与泪,换来了整个行业的繁荣。事实上,不单单是常熟,也不单单是服装行业,广东、福建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多多少少存在童工问题。

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来讲,使用童工都必须被谴责。但是,谴责之后呢?或许卷入舆论风暴的工厂会被处以罚款,童工会被送回老家,但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想过接下来的故事——工厂很可能等风头一过继续购买童工,那些被送回老家的孩子要么只能重回贫穷生活,要么会去别的工厂“再就业”。

一直记得,两年前深圳一家电子厂被曝非法使用童工后,那些来自大凉山的孩子们拒绝被解救理由——“这里每天都有米饭和肉,回家只有土豆”。如果围观者将姿态放低,或者去西部贫困地区走一走就会知道,每个童工身上都背负着城里人很难理解的艰辛故事,他们中的一些人早一点出来打工赚钱,可能是相对务实的选择。

如果把视线拉长一点,童工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广大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孩子都是初中没毕业就拿着假身份证到了沿海地区打工,早早地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赚钱养家的责任。如今很多人觉得童工现象触目惊心,大概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很多贫苦孩子仍像十几年前一样在“拿命换钱”。

这个世界上,一直都有很多城里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围观者热衷于给出各种药方,比如呼吁政府加强监管,呼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力度,呼吁用政策保障贫困孩子入学,可问题是,这些建议要么只能管一时,要么短期内看不到成效。或许正因为如此,那些童工在受访时完全不信“读书改变命运”那一套。

坦白地说,对于如何解决童工问题,我也给不出多么高明的意见。我只是隐约觉得,无论是媒体、网友还是监管部门,都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看得太简单。而且可以确定的是,有那么多孩子被迫成为童工甚至“乐于”当童工,一定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至于问题该如何妥善解决,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种考验。

童工说“读书无用”你就信?

即时 | 2016-11-25 10:54

“只报道不扶贫”,随着火爆全国的视频引发关注,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常熟童工”视频的拍摄者老韩告诉媒体,这些孩子外出打工,并非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而是觉得读书无用,“出来打工既能赚钱,又可以被村里的同龄人‘羡慕’,尽管很累,但出来也不想回去了”。(11月24日北京时间)

有人说,这是新闻真实和新闻伦理的纠结。这话很有腔调,不过,一个法治社会,如果我们还要偏执于非法童工该不该解救的伪问题,这简直就像贪恋封建的荫蔽而不肯拆了裹脚布。底线之下,哪里还有什么次坏选择?成人世界的市侩理念,不过是卸责公共责任、为非法伤害合法化找个出口。喝酒吃肉,固然重要,健康都没了,前程都散了,眼前的酒池肉林,果真甜腻无比、值得怜惜?

悖谬的论调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这个“读书无用论”。这些孩子,原来并非我们所理解的,没钱上学;而是有钱也不想上,因为他们“觉得读书无用”。有了这样的“原来”,包工头的罪恶感似乎减了几分,中介掮客的“坏人光环”似乎黯然失色……这些没日没夜在缝纫机前的孩子,反倒有了几分“自作孽”的错觉。

不过,这样的逻辑推演,果真就没有问题吗?第一,童工的意思,是说这些孩子还是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判断未尽准确,他们说“读书无用”,大抵就如“怪力乱神”一般,不过是童言无忌罢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怎么能拿孩子的见识去锱铢必较?有人拿2014年说事:深圳一批童工被发现。他们来自大凉山,却出人意外地抗拒“解救”,大概的意思,也是如他们父母的见识一般,“孩子去打工能吃饱饭,能寄钱回来帮助家里。做父母的说在家里一天只有两顿洋芋(土豆)还吃不饱”。解救了,看起来日子过得更差了。这简直是个叫人揪心的“蜜汁难题”。可问题是,不还是有精准扶贫吗?不还是有关注贫困地区的各种计划吗?

第二,读书有没有用,这不是童工能说了算的。没读过书的孩子,没进过高校的孩子,没有经历过以知识兑换命运逆袭困局的孩子,有什么资格或本事论断“读书无用”呢?读的什么书、以什么姿势读书,结果当然是不同的。童工对读书的认知,大概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周遭环境,他们认为读书无用,恰恰说明根植于当地的代际固化的土壤,是多么的冷峻和板结,而他们所见识的读书改变命运的样板,又是多么的寥落和稀缺。有媒体记者撰文驳斥解救行动,认为《常熟童工:在生存面前,青春就是个屁》。但类似论调恰恰忘了,这些童工如果当真坚信“读书无用”,他们、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的孩子,除了流水线上的人民币,还有更远的远方可以观望吗?

一言蔽之,童工嘴里的“读书无用”,本就是一种病,而不是搪塞社会失责的药。

 

要看到童工背后的深层问题

即时 | 2016-11-25 10:46

贵报23日评论《童工现象乃当今社会之耻》读后,内心沉重。因为我在30多年打工生涯中,见到过许多童工。特别是在服装厂,由于工作强度相对较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企业雇佣童工现象一直难绝。我曾多次举报过企业雇佣童工现象,但我发现,企业雇佣童工现象并未减少。

从我的实际了解,发现对于这些童工的管理,企业采取不登记、不签订合同、不用身份证等对策,在企业员工名单中查不到这些童工。如果遇到执法部门检查,企业会让童工立即离开厂,暂时躲避一下,等检查人走了,再回来上班。

企业这样做,当然需要得到童工的密切配合。童工之所以积极配合,是因为他们不想被查到,否则,就要面对遣返回家的命运。如此,他们回家后还得重新寻找工作,与其这样来回折腾,不如在一个企业安稳工作。

可见,童工不但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更为重要的是,童工自身愿意从事童工,至少,大部分童工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自愿到企业打工。

童工之所以自身愿意从事童工,有人会说,是因为贫穷。从我了解的现实看,并非如此。贫穷只是“童工自身愿意从事童工”的表象,在表象后面其实是对读书改变命运失去信心。

众所周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作为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算上学,自小接受的教育就与城市孩子有差距,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高考也以分数论成败。在此现实下,农村孩子考取大学的几率自然没有城市孩子高,考取重点大学的几率更低。既然上学考取大学希望不大,考取重点大学希望渺茫,而且上大学还要每年上万元费用,不如让孩子早早出来打工。这是童工家长的自然选择,此时,如果孩子也愿意出来打工,那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童工现象绝非简单的违法用工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根治童工现象,强化用工执法,惩处违法用工企业,谴责童工家长,都难以治本。只有让童工沐浴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下,让农民对读书改变命运有信心,才能让童工父母坚定地支持孩子读书,让孩子自己选择读书,而非打工。

解救童工不仅仅是让其回家

即时 | 2016-11-22 07:59

【如果仅仅只是解救童工,而没有更长效的扶助机制,让这些孩子回家有可能使他们陷入比当童工更悲惨的境地。】

非法使用童工,让人想起万恶的旧社会,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今天仍未禁绝。

据梨视频报道,在江苏省常熟市的很多服装加工厂,仍普遍存在非法使用童工的现象,年龄最小的13岁。这些童工一个月至少要干活28天,早上7点半起来,干不完的话晚上10点半都别想下班。童工们说,“只要不听话,肯定得挨打,打过一顿干活快得很”。平静的话语让人不寒而栗。

现实触目惊心,身在那样的黑心工厂,与其说是在打工,不如说是在受罪。不想受罪了怎么办?不干到年底,就拿不到工资。有的童工不堪忍受逃跑了,但他们的身份证还在老板那里押着。克扣工钱、扣押身份证,多么熟悉的压榨手段,多么奏效的野蛮管理。反正合同也没签,一切都是口头约定,到头来就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是什么样的力量把这些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推到了食物链的最底端,让他们成了黑心厂主的工奴?

首先是廉价的用工需求。常熟招商城附近遍布上千家加工厂,用工需求量大,工序化的生产方式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用工门槛,这本来是好事,一些黑心工厂却从中看到了“机会”,为了赚得更多不惜突破法律底线。

童工中介造成了这种非法用工的供需两旺。据报道,招童工的成本是两三千元一个,什么年龄都可以挑。常熟某加工厂老板介绍说,“中介会从云南乡下找人,那边人好忽悠的”,先许诺高工资给骗过来,去年就骗过来6000多人。

童工现象的沉渣泛起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方劳动监管的缺失。如此大面积地使用童工,为什么当地有关部门竟然毫无察觉?梨视频的报道已然是一封铁证如山的举报信,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理应高度重视,解救并维护这些童工的合法权益责无旁贷。而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远非终点。

理智地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童工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性问题。数据显示,在中国城市的流动儿童中,有三成以上在从事着与其年龄不符的劳动。童工的数量和辍学率、失学率是成正比的。尽管中国已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目标,但失学儿童绝对值仍不容小觑,由此不难想象童工问题的严重性。今年6月,媒体引述国际劳工组织的估测,亚太地区15岁以下的童工达到1.22亿,为世界各地区之首。

怎样才能真正帮助这些童工?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是不允许企业使用童工,法律也是这么规定的,法律甚至规定,对于允许孩子去当童工的父母,当地政府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这些都很好,但还不够好。如果真为孩子好,我们必须想得更多,想想该做些什么才足以确保这些孩子可以过得好。

设身处地去想,失学与贫困是沦为童工的两大原因,而贫困往往又导致失学。有的私营企业者唯利是图,将童工视为剩余价值高的廉价劳动力,长时间的繁重劳动,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那些自愿让孩子去当童工的家长未必不知道这些,但在现实条件之下,他们宁可牺牲孩子。如果仅仅只是解救童工,而没有更长效的扶助机制,让这些孩子回家,有可能使他们陷入比当童工更悲惨的状况。

希望有童工流入和流出的一些地方,能够团结更多的社会团体和有识之士,共同关心童工的命运,真正为童工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童工“禁而不止”显现地方政府监管漏洞

即时 | 2016-11-22 07:52

【要消灭童工现象,除了童工流入地的政府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管以外,还须流出地政府严把关。这种把关不单是禁止儿童打工,也要让他们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近日,梨视频发布的《实拍常熟童工产业:被榨尽的青春》,揭露了江苏常熟一些服装制作工厂雇有大量童工的现象。那些孩子很多不到16岁,被人从云南等地招来。他们一个月通常只能休息两天,如果完不成繁重的工作,不仅得不到报酬,还会遭受暴力。视频画面给受众带来了直接的刺激,看着那些稚气未脱的孩子在缝纫机前辛苦劳作,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阵阵心痛。

常熟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GDP增长强劲,长期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前茅。其服装城是国内有名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对支撑常熟的经济和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就是这样一个富庶之地,居然有服装企业雇佣童工,这未免让人气愤。常熟还是一个著名的诗书之乡,童工问题与此背道而驰,使这座文化古城蒙羞。

雇佣童工曾经是资本主义在早期发展中的丑恶现象,在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资本家残酷榨取童工的悲惨场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人道的童工制度早已被发达国家废弃。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南方沿海地区的私营企业也出现过雇佣童工的现象,随着政府逐步健全完善用工制度,该问题受到了明显遏制。如今在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又出现大量童工,这表明在私营企业用工方面,政府监管还存在很大漏洞。

一些企业之所以敢违反劳动法规雇佣童工,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为了减轻用工成本。在目前全社会不断完善用工制度的背景下,雇佣一个成年工人,除了支付工资以外,还必须为其缴纳各种社保费用。雇佣童工不仅薪水支出低很多,而且根本不缴纳社保。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哪怕在常熟这样的发达地区,企业也面临很多困难。政府正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减负,但无论如何,不能对企业雇佣童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部门对企业雇佣童工不可能一无所知,为什么听任童工出现,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和检讨。经济的发展如果伴随着对少年儿童基本权益的侵犯,则有悖于基本的社会伦理,为现代文明所不容。

从梨视频的报道可以看到,这些童工大多来自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之所以能够不远千里到沿海打工,是有人提供了中介服务。中介人员每向企业介绍一个童工,可以得到一两千元的“介绍费”。这些孩子本当坐在教室里读书,然而,即使他们留在家乡,也难免早早抛弃学业,进入打工队伍。由此可见,要消灭童工现象,除了童工流入地的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管以外,还须流出地政府严把关。这种把关不单是禁止儿童打工,也要让他们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这些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家长让孩子打工就是为了赚钱,而这又是贫困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了。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雄踞全球第二多年,但是童工现象禁而不止,表明经济发展仍没有实现“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人获得幸福,尤其是让每个孩子享受幸福童年,而不能过早背负起生活的重担,成为企业主谋取不义之财和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廉价工具。从这一点说,梨视频的这个报道,敲打的不仅是常熟一地的政府官员,更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编辑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