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匹配就业式专业培养应是一项体系工程

2020-07-03 11:02:19 作者:堂吉伟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今年这个特别的毕业季令人印象深刻,很多应届毕业生通过“云面试”确定了第一份工作。要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应该怎么做?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20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0%的受访青年希望高校不断调整更新专业培养方案,与时俱进。(7月2日《中国青年报》)

高比例的调查结果表达出了强烈的意愿度,也暴露出在现行教育存在的一个短板,即高校的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脱节,某个专业的市场实际需求是什么,行业状况如何,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在校学生都是一头雾水,待他们经过数年的在校学习,等到真正毕业进入职场之时才发现,自己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心里没谱,在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场景时,才发现自己并未找到合适的定位。

虽然高校基本会在大三开设与毕业、就业相关的讲座,像制作求职简历、备战考研这些比较细分的内容也会在活动中渗透。这种为提高就业率的辅助措施非常有必要,也属于高校应尽的基本职责,毕业“就业率”是考核高校绩效的一项核心指标,也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责任最关键的体现。但问题在于,让学生能有更多时间考虑未来、规划职业,提高优质就业率,需要从一开始就提供方案和方向,而不是到了最后才临时性冲刺。在此时,学生的专业培养已经成型,兴趣调整也失去了时间和空间,对例行公事式的就业指导已没有了多少兴趣,也会降低学校采取相应措施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能找到与兴趣匹配的职业,无论在工作效率还是实际效果上,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人在职场上获得成功概率也会大大提高。反之,若是“为就业而就业”勉强进入职场,选择一个与兴趣并不搭边的工作岗位,则内心会产生很大的抵触,也会因为适应岗位的困难程度增加,让大学毕业“职场人”经历反复与波折,也因不断调整和适应而带来了极大的时间成本。

通常来说,高校新生进入校园之后,最终都会面临职业规划的问题。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无论是大学前期,还是未进入大学之前的初高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家长和老师也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支持。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将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在真正进入职场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并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更多的情况则是,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学习,到了高考填报志愿之时,才对高校和专业进行了解。学生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除了基于分数线去“量身定做”,更多的指导与支持,实际就是家长个人的意愿表达,并带有鲜明的强制性。

个人兴趣并非天然形成,后天的影响与干预才是关键因素。疫情背景下,增加了高校新生找到一个合适工作的难度,也给高校提供更多的就业帮助带来了挑战。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高校在努力做好就业技能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应聘技能的同时,更应关注和回应“希望高校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匹配就业”,实现后续程序的前置化,“按需施教”“学为所需”的供需才能实现无缝对接。

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前的茫然,意味着现行高等教育在职业规划方面还需要“大量补课”。职业规划既是学生个人之事,但更是宏大教育责任的最终落脚。只有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专业取向,兴趣爱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前景、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校企合作”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真正进入现实场景去体验和感受,才能确定正确而清晰的职场方向,做出符合现实与未来职业规划,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尽早找到合适定位。(堂吉伟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