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专业设置应少些“利己主义”

2017-05-24 08:15:45 王凯蕾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最近,中山大学对本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关注。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中山大学对本科专业调整和优化,切中当前我国本科教育两大时弊,是以猛药治教育资源分散之沉疴,发人深省。  

一是专业设置随意、千校一面。长期以来,高教领域专业设置、院系设置“跟风”之弊盛行,法律、新闻、国贸、机器人,哪个专业是热门话题,就一窝蜂上哪个。了解社会需求,回应社会关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和发展途径。然而,有些高校在设置专业之初却秉着“好招生”“好就业”的功利主义目的,漠视办学传统、不考虑师资基础,导致高校办学的同质化,与打造国际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是当前本科教育有“教学模式粗暴,专业培养不专业”之弊。有专家指出,不少高校本科专业间的培养区分度不足,专业名异实同,名字上叫得不一样的专业实际上内容完全一样,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差无几。  

以某重点大学为例,2013级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7个院系12组专业,涵盖的专业数有28个,专业必修课的雷同度超过了85%。这种贴上“专业培养”标签的培养,实则旧瓶装新酒,往轻里说是专业叠床架屋让高校“变重”“变复杂”,往重里是说是掩耳盗铃,误导社会、误人子弟。  

大学本科教育真的需要那么多专业吗?教育专家对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精英教育,一直有不同声音。从现实看,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尚难退出历史舞台,高等教育的主旨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这样的前提下,过细划分本科阶段教育、过于强调专业壁垒,不仅没有必要,也不符合社会实际。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我国本科教育长期存在两大弊端,究其根本,恐怕是一些高校身上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作祟。多设立院系、专业,对内可以多设岗多招生,对外可以多些头衔多拉项目、课题,似乎是有百利无一害,却极易导致高等教育偏离知识传承、教书育人的初衷,以院校的利益替代学生的利益,以院校的利益覆盖社会的利益。  

院系的重复随意设置、专业的叠床架屋,以社会需求之名行利己之事,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不仅学生懵懵懂懂过4年,而且学校集中不了精力办“特色”、办“大事”。因此,院校利己主义看似与时俱进,与实践同步、与社会接轨,实则上不着天、下不落地,不利于高校特色发展之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针对种种弊端,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在内的国内著名高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积极进行专业动态调整,纷纷探路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回归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如清华大学就宣布2017年将全面推行大类招生,新生在大学一年级将接受大类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导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在大一结束前完成专业确认。清华大学招生办负责人认为,这样将给予考生更大的选择自由权、有利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中山大学则从2016年开始,完善本科专业设置的顶层设计,要求基于一级学科或学科大类进行专业设置,使本科人才培养具有更宽的口径,更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利于本科生毕业后的发展和成长。中大称,学校在2015年提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12字人才培养目标,在2016年的春季工作会上明确了“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更突出系统设计……进一步促进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思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已成大多数师生的共识。  当然,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也会对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挑战,比如大类往往涵盖多个专业,而各专业有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如何保证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训练,又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大难题。这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解决之道,不断完善。  

但若不敢直面问题,只是趋利追风,坐不了十年冷板凳,何谈世界名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