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财经时评 > 正文

别动“歪心思” 篡改食品生产日期违法

2021-06-02 10:44:41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余华锦  

【“舌尖上的安全”系列评论】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年巍认为,每一家企业都应该认识到:任何以牺牲食品安全、损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的经营和发展,都是短视的,对企业只有百害而无一益。要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倒逼商家在法律面前不敢动“歪心思”。

如今,很多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都会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但信息齐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时有商家篡改食品生产日期的行为发生,触碰法律红线。近日,某大型商超就出售了一款篡改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进口啤酒,还被消费者抓了个“现行”。

看过新闻图片的人都会感叹一句:这么明显的篡改痕迹,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更强。此事经消费者举报后,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了立案调查,确定情况属实。食品被篡改生产日期,这可不是个小问题。一种食品能不能购买、食用后会不会危害身体健康,一个重要判断依据就是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一旦生产日期被篡改,问题产品流入市场,不仅会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也将破坏诚信的市场经营秩序。试想,既然啤酒的生产日期可以改,那刚买的酸奶是不是也被修改了生产日期?种种疑问,难免加剧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明文禁止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对于这样的行为,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可见,商家篡改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属于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一点都不冤枉。

另外,从某种角度来说,食品生产日期“易除抹”,也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上下其手的机会。目前,食品生产日期标注分为激光打印、喷码打印、钢印等几种。喷码印刷的生产日期,拿酒精棉片轻轻一抹,就能擦得干干净净,而简易喷码机在网上只要几十元就可买到。由此来看,解决篡改生产日期的问题,可以从技术手段上考虑。比如,笔者前段时间在呼和浩特采访,就看到一家企业采用纳米抗擦墨技术喷涂产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产地等产品信息编码,这些编码无论采用市面上的何种试剂都无法被擦除。

进一步说,食品行业是老实人干的良心活儿。无论是食品的封装,还是餐厅的后厨,食品生产的诸多环节,普通消费者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加上现代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消费者即便在购买后也很难全面掌握相关质量信息。但是,没有食品安全,何来顾客信任?何来企业发展?每一家企业都应该认识到:任何以牺牲食品安全、损害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的经营和发展,都是短视的,对企业只有百害而无一益。

当然,要最大限度地防止此类事件发生,仅靠企业自觉是行不通的,还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要强化日常监管,构建全方位、全时段、无死角的监管体系,撑起食品安全“保护伞”;另一方面,要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倒逼商家在法律面前不敢动“歪心思”。

在食品安全领域,我们一直强调“零容忍”。大众对食品安全的心理底线,不应在负面事件的曝光中被一点点拉低,而是应该向高处走。因为,食品安全人命关天,没人能够蒙混过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