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财经要闻 > 正文

当前货币政策并非“大水漫灌”

2019-02-28 09:42:57 陈果静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余华锦  

今年以来,我国已降准1个百分点,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加市场流动性。对此,一部分人误解为“放水”甚至是“大水漫灌”。

“大水漫灌”这一说法目前尚无明确定义,通常是指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信贷增速过快等极端行为。以2009年12月末的情况为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7.6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31.74%。与当时相比,目前我国无论是M2增速还是人民币贷款增速,都明显较为平稳、适度。1月末,我国M2增速为8.4%,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3.4%。

近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较为频繁。1月4日,央行宣布,在1月份分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月,央行还扩大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优惠政策的覆盖面,更多金融机构可分别享受0.5个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此外,央行还开展了2575亿元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首单商业银行永续债也于今年1月份落地,为增加永续债流动性,央行还创设了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

年初两次共1个百分点的降准,并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发生了改变。2018年以来,企业、银行都在“喊渴”。从企业来看,部分企业由于对出口预期不乐观,开始被动“降杠杆”;上市公司因为流动性不足,出现大面积“股权质押”;银行为符合监管要求,将表外业务向表内调整,但表内信贷增速赶不上表外业务减少速度,出现了对资本金不足方面的担忧……市场对于降准的呼声越来越高。

通过降准及时补充流动性,是宏观调控逆周期调节的应有之义,属于“冷了添柴、热了降温”。主动补充流动性,更是为了避免因为流动性收缩过快引发金融风险。近期的一系列操作,既考虑了与春节前现金投放形成对冲,避免造成流动性淤积,也考虑了缴税、年初信贷增长、地方债提前发行等流动性需求因素,更注重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经过一系列操作,我国货币信贷数据出现了好转,货币市场利率也未大幅下跌,远远谈不上所谓的“大水漫灌”。

是否“大水漫灌”,还可以结合宏观杠杆率水平的变化来观察。一般来说,“大水漫灌”必然推升杠杆率水平。然而,当前我国杠杆率并未大幅走高。2018年,我国宏观杠杆率比2017年降低了1.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2年至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年均增长11.8个百分点。

2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这意味着,我国既不会搞所谓的量化宽松、大放水,也要避免各种因素叠加造成信用紧缩,将着力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同时,对信贷增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要时刻保持警惕,并及时采取措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