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证券 > 正文

“资产荒”下提升风险偏好 部分外资增配高收益信用债

2019-01-28 16:45: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余华锦  

平安银行近日可转债认购倍数高达1400倍,折射出资金充裕情况下高安全性资产相对稀缺的局面。平安银行可转债并非孤例,近期多只地方政府债也受到资金追捧,机构人士因此感叹“资产荒”滚滚而来。不过,在资金扎堆涌向少数资产的同时,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近期部分外资机构正在提升风险偏好,增配高收益信用债。

新一轮资产荒到来

一般认为,资产荒是指金融系统中大量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品,配置高度集中的现象。近期,债券投资者对资产荒深有体会。

平安银行近日透露发行了总额达260亿元的可转债,其中约80亿元为网下发行。网下发行部分有效申购4363个,申购总额突破10.75万亿元,有效申购倍数高达1400倍。

一位私募机构投资者表示,平安银行的可转债安全性高,股价也有基本面支撑,在市场资金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引起投资者追捧。2019年以来,央行多重宽松措施并举,市场资金面充裕。除平安银行可转债外,部分地方政府债也炙手可热。1月25日招标的河北地方政府债获53倍认购,近期发行的6单河南省地方政府债,认购倍数在40-49倍之间。

“现在出现了新一轮资产荒。”上述私募机构投资者感慨。2018年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出,很多机构不敢再投中低评级的债券,倾向于选择高评级债券。

违约风险持续暴露,机构风险偏好偏低,资金都涌向了高评级债券。例如,AAA评级的SCP(超级短期融资券)收益大幅下行,目前部分个券收益率在3%以下。业内人士表示,与安全性高的资产被哄抢相对比,高风险资产乏人问津,流动性变差。由此,风险提升更乏人问津,形成恶性循环。

部分外资提升风险偏好

在中国债券市场,很多外资机构在相当长时间内仅投资利率债,不过这种“高度谨慎”的作风近期发生变化。2019年开年,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部分外资的风险偏好提升,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显得颇为特殊。

瑞银亚太区固定收益投资主管Hayden Briscoe表示,中国的高收益债是2019年亚太债券市场的亮点,2019年以来,海外投资者对中国高收益债的兴趣迅速攀升。“我们在砍仓美国、欧洲市场的高收益债,加仓中国的高收益债。”Hayden Briscoe说。

富达国际中国区债券投资主管黄嘉诚也表示,目前富达国际看好中国债券市场的高收益债,部分个券的“性价比”很高。从中长期看好中国市场最根本的原因是看到了政府金融开放的决心。最新外商投资准入名单的开放超预期,这给外资吃了定心丸。近期政府持续发力为民企纾困,也令外资感到中国市场风险可控。

破局资产荒外资影响有限

机构预计,2019年外资将持续流入中国债市,外资的风险偏好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会提升。机构人士认为,外资入场增加了市场主体的多元性,有助于市场流动性提升。但就资产荒破局而言,不宜对外资期望过高。

弘毅远方首席经济学家杜彬表示,外资买入中等评级债券较内资机构更早,这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经济的乐观预期。此时买入中高风险债券意味着他们认为接下来经济大概率企稳。而决定资产荒能不能破局,最关键的因素是经济走势及机构对经济走势的预期。经济向好,同时机构预期经济向好,资产荒就会破局。杜彬表示,随着货币持续变宽松、稳增长效果逐步显现,信用债的利差收窄,机构会逐步下沉到评级更低的债券品种。

诺亚控股首席研究官夏春表示,就资产荒破局而言不应夸大外资的作用。首先。此轮资产荒是全球性的,欧美等成熟市场也出现资产荒,美股包括科技股在内的诸多板块泡沫破灭后合意资产稀缺。经济下行过程中,投资者风险偏好偏低。其次,外资持有中国债券目前还较少,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有限,其风险偏好难以在市场形成显著的跟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