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半年CPI同比上涨1.4% 全年涨幅或不超2%

2017-07-10 18:18:25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证券时报讯:与预期一致,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继续低位运行。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1.4%,PPI同比上涨6.6%。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1.5%,PPI同比上涨5.5%,两者同比涨幅均与上月持平。环比都较上月均有所下降,均下降0.2%。

分析人士称,从目前趋势来看,下半年CPI仍将延续平稳发展态势,全年涨幅不会超过2%。而6月份PPI同比涨幅连续下降三个月后企稳,下半年或呈现继续回落态势。

今年以来,食品价格整体低迷,菜价、猪价、蛋价均持续下跌,除去1月份因季节性因素攀升至2.5%的相对高位,CPI涨幅自2月份开始已经连续5个月处于“1时代”,分别为0.8%、0.9%、1.2%、1.5%、1.5%。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认为,虽然6月份CPI和PPI环比增速都延续小幅下降的趋势,但由于翘尾因素贡献略升,CPI和PPI同比增速都与上个月持平。从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角度来观察,目前物价形势依然平稳。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解释称,CPI环比下降主要受部分鲜活食品价格下降影响。数据显示,6月份,鲜果、猪肉和鲜菜供应相对充足,价格分别下降4.2%、3.4%和1.1%,合计影响CPI下降0.19个百分点;鸡蛋价格前期较为低迷,6月份受蛋鸡存栏减少及气温升高产蛋量下降影响,价格由降转升,上涨6.2%。

不过,与食品价格相反,非食品价格则环比上涨0.1%,影响CPI上涨0.05个百分点。绳国庆表示,临近暑假,飞机票和旅游价格分别上涨5.2%和1.7%;住房租赁进入旺季,房租价格上涨0.3%;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中药和西药价格继续走高,分别上涨0.4%和0.6%;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汽、柴油价格分别下降2.1%和2.4%。

翘尾因素影响较大,据测算,在6月份1.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1.2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0.3个百分点。6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对于,下半年CPI走势,分析人士指出,下半年CPI仍将延续平稳发展态势,全年涨幅不会超过2%。年内物价不是目前货币政策关注的主要目标。当前物价状况和运行态势不存在通胀压力,也无通缩风险。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近期CPI同比涨幅绝对水平仍在2%以下徘徊,下半年总需求可能小幅回落,在去杠杆防风险的背景下,流动性可能有所收紧,预计剔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CPI不会显著走高,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减轻。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报告指出,下半年消费物价将温和上涨。首先,翘尾因素变小。测算表明,三季度CPI的翘尾因素在0.8%左右,比二季度收窄0.2个百分点。此外,流动性趋紧,同时,PPI向CPI传导的压力会减轻。房价疯涨势头被抑制,居住价格有望稳定甚至回落。

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PPI环比降幅略有收窄,同比涨幅与上月持平。从环比看,6月份PPIPPI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与上月相同。

从同比看,6月份PPI上涨5.5%,涨幅与上月持平。在主要工业行业中,涨幅回落的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分别上涨33.2%、14.9%和13.8%;涨幅扩大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上涨24.5%、13.9%和7.7%。上述六大行业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4.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80.0%。

连平指出,PPI同比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年初PPI快速上涨,2月之后PPI快速冲高回落。近几个月大宗商品价格处于徘徊状态,下半年缺乏持续上涨动力,不会带来输入端价格上涨压力。

“6月之后PPI翘尾因素逐月下降,将成为影响PPI走弱的重要因素。预计PPI涨幅继续收窄,冲高回落阶段下降幅度可能较大,之后降幅将逐渐收敛,直到接近相对均衡水平。”连平预计。

章俊指出,鉴于CPI和PPI在下半年都面临翘尾因素的持续下降,即便环比增速平稳,未来同比增速也可能会随之放缓。同时,他指出,年内通胀不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构成影响性因素。市场平稳渡过MPA年中考核节点,最近两周央行暂停逆回购,回笼资金的意图明显。在中性货币政策的大框架下,央行政策维持相机抉择立场来维持金融去杠杆和稳增长之间的平衡,并确保在海外央行政策转向的背景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