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市后净利坐滑梯 “褪色”的快乐购谋自救

2016-07-25 10:09:02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曾经头顶“电视购物第一股”光环的快乐购(300413),正在业绩泥潭中越陷越深。继上市首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近四成之后,前不久快乐购又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业绩同比30%-40%的下滑则让投资者大失所望。而在业绩光环不断褪色的同时,快乐购也试图开始通过重组谋求自救。

  上市后净利连续下滑

  自2015年1月21日成功登陆A股市场以来,快乐购的业绩就一直表现不佳。

  快乐购2015年年报显示,在上市首年,公司就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15年,快乐购的营业收入约为28亿元,同比增长约2.18%。不过,同时期内快乐购的净利润却并未随着营收的增长而增长,反而是出现了大幅下滑的迹象。2015年,快乐购实现净利润约9510万元,同比大幅下滑38.29%。对于业绩不佳的原因,快乐购曾在年报中表示,是由于在2015年加大了移动电商、社交电商和互动营销等战略性投入,而新项目暂处于培育期,因而对公司利润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时隔半年之后,快乐购的战略性布局依然未能在业绩上有所体现。7月15日,快乐购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净利润约2616.61万-3052.71万元,同比下滑约30%-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快乐购扣非后的净利润似乎更不乐观。公司称上半年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约为703万元,若依此粗略估算,公司上半年扣非后的净利润约在1913.61万-2349.71万元之间,较2015年上半年扣非后的净利润4006万元大幅下滑约41%-52%。

  传统业务承压谋自救

  面对着“节节败退”的业绩,快乐购最终选择通过重组来谋求自救。

  6月20日,快乐购因重大事项突然申请停牌,随后在7月4日公司确认将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在7月20日快乐购发布的最新进展公告中,也首次披露了重组雏形。据了解,快乐购正在筹划中的重大资产重组涉及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和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两部分。而交易标的资产主要从事新媒体业务,涉及互联网视频、影视、游戏等行业,在交易中快乐购拟收购相关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

  在一位长期关注快乐购的投资者看来,公司谋求重组或与近几年传统主营持续承压有关。据了解,按照行业分类,快乐购的营业收入来源分别包括电视通路、网络通路、外呼通路、O2O以及其他等五个业务。其中,电视通路一直是快乐购的传统主打业务,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6.05亿元,占营收总比重约57.38%,而剩余业务中占比重最高的为外呼通路,仅为13.87%。然而,电视通路业务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2015年为例,其营业收入同比出现12.61%的下滑。与此同时,在2015年,电视通路业务销售量为330.24万件,比2014年的358.71万件下降7.94%。

  新业务何时发力成谜

  “公司培育的新业务何时能够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做出贡献?现如今业绩的大幅下滑与培育新业务而增加投入有关,是否存在持续‘烧钱’而继续拖累公司业绩的风险?”上述投资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实际上,按照快乐购的说法,公司在培育创新性业务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功。诸如,公司曾在公告中表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快乐购App累计用户数达到218万人,上半年增长172.5%;“我是大美人”App下载数达到243万,增长率超过75%。不过,从公司的业绩表现来看,这些高速增长的新业务尚未给快乐购的业绩带来贡献,反而形成了一定的拖累。

  在前不久的半年报业绩预告公告中,在解释上半年业绩下滑的原因时,快乐购表示上半年业绩的大幅下滑与公司大力发展新兴业务有关。快乐购在公告中曾称,公司在上半年提升电视渠道价值的同时,着力推进互联网社交电商、移动电商、O2O电商等创新型业务的发展,逐步加大研发和运营投入。不过,受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同时公司创新业务的收入利润转化需要一定周期,因而导致净利润与去年同期对比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在公司传统主营业务电视购物业务受到挑战之后,快乐购从2015年起开始新涉足O2O业务,并在当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61亿元。然而,该业务的毛利率仅为4.06%。“O2O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不能快速摆脱烧钱期开始实现造血功能,将很可能对企业造成拖累。”一位资深O2O业内人士称。

  针对以上疑问,北京商报记者曾致电快乐购董秘办公室进行采访,但电话未能接通。随后,记者又以邮件形式向快乐购发送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对方仍未给予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董亮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