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经济要闻 > 正文

购租并举凭什么推进:花掉月收入50% 租房仍多属无奈之选

2016-05-26 18:03: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财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5月26日讯(记者 韩璐) 前日上午,有媒体报道长沙一位老奶奶求助,称对门120平米的房子里放了12张高低床、即24个床位供出租,人多扰民,屋内充斥电线杂物,安全隐患很大。这套房子内的租户之一向媒体介绍,她租下一个床位是因为觉得地段不错、房租也便宜:并不认识其他住户,找到工作就会搬出去。

  这种条件简陋、甚至有些危险的群租在大城市中屡见不鲜。百姓生活中,租房的现实情况基本不会像近期的热门剧《欢乐颂》那样整洁而美好,而在上海等一线城市,要在优质地段租房成本不菲。根据剧中情节,几个主角的房子一套租下来每个月要8000元,加上物业、水电费,居住成本直逼上万。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现实中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租房的花费占收入比重超50%,其中深圳最高达54%。高房租成了不少想融入一线城市的人非常头痛的问题。某日前公布的《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应届毕业生中,希望到北上广深等传统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仅占29.0%,大学生对北上广深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城市目前新房自有率已接近90%。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住房自有率却只有60%多,日本租房结婚者比例高达67.1%,买房结婚夫妇比例仅为14.3%。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买房?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4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与去年4月相比上涨了20.2%、34.2%、17.6%、63.4%;二手房价格则分别上涨37.2%、30.2%、20.3%、56.1%——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了十几年,到现在房价的上涨仍然不见回头趋势。因此在中国,不论房价如何一再突破人们的心理底线,买房不光是消费,还总是一笔有得赚的投资。在房租上涨到基本与购房月供不相上下的时候,租房与买房得到的回报却大不一样:买房有了属于自己的产权,租房随时面临房东涨价、合同纠纷、社会治安问题和被“赶走”的可能;买到的房产一直在升值、日后出售还可能大赚一笔,租金交出去却是实实在在的纯消费;买房能享受到与房产和户口捆绑在一起的诸多公共福利,租房则只能望尘莫及……

  报道称,在全球各地首次购房者平均年龄的调查中,北京的青年人平均27岁即拥有自己的第一套房产。与北京“90后”白领5570的平均月薪对比,显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啃老买房”。评论称由于婚姻流程、传统观念等因素,年青人“啃老买房”是无奈,被迫租房更是无奈中的无奈。在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方面,很多不规范的因素也影响了租房者的满意度: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近日对媒体介绍其掌握的一项数据称,43.8%的人都表示在租房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中介方面的一些不良行为,甚至黑中介、欺诈中介费等问题。

  根据中国经济网此前的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措施,推进新型城镇化满足群众住房需求;会议指出,实行购租并举,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加快改善居民尤其是新市民住房条件,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随后,在5月6日国新办举办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对于如何解决青年人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措施包括“允许将现有的住房按照安全、舒适、便利等要求改造后按间出租”,从而增加中小户型租赁住房的有效供应,并可以适当降低承租人租金的负担,同时有利于规范住房私自改造出租行为。

  陆克华介绍,北京和上海基本不存在去库存的问题,可是特别需要发展租赁市场,“主要还是考虑解决城镇居民,特别是新市民在这些大城市就业时的居住问题。”购租并举的政策导向如何生效,有经济学家认为:一是要让房价理性回归,抑制投机炒作。二是出台规范住房租赁的法律法规,让租房和买房者享有同等的法律保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