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 正文

光大银行云缴费助力普惠金融

2015-09-08 14:40: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财经频道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来自光大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光大云缴费平台已可以向客户提供包括水、电、燃气费等生活缴费在内的500项基础便民缴费服务,覆盖29个省、270个城市,服务人数达3亿,合作伙伴一百多家,其中重要合作伙伴支付宝及微信客户较年初增幅超过200%,上半年中间收入同比增幅近150 %,这就是光大云缴费交出的半年答卷。

一家中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成就了中国最大开放式网络缴费平台?

全面把握客户需求 打开金融普惠大门

光大银行自2008年开始打造中国最大开放式网络缴费平台——光大云缴费,作为当前中国最大的开放式网络缴费平台,光大云缴费以其兼具开放性、便捷性、延展性的金融平台服务新模式,已经融入普通寻常百姓之家。

融入需要了解,今年5月,光大银行携手新华网在贵阳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便民缴费产业白皮书》。作为我国第一份研究大众缴费状况的专业报告,白皮书针对大众缴费习惯及行为偏好进行了深度调研和分析,对当前基础类和非基础类缴费业务品种分布情况、企业客户交易规模、民众缴费方式进行了充分调查,成为包括“光大•云缴费”在内的第三方互联网缴费平台切实推动并实现普惠金融和便民服务的重要依据。《2015中国便民缴费产业白皮书》显示,目前全国涵盖十项基础缴费业务的总体缴费充值金额达2.75万亿元,这为光大银行及其合作伙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光大银行副行长李杰表示,云缴费白皮书的发布,使中国缴费产业情况更清晰化、深刻化,从而更利于号召和吸引更多相关产业加入其中,全面开启以缴费为窗口的普惠金融服务实践,推动便民金融走近百姓身边。

平台开放再升级 与“互联网+”共舞

“云缴费”是一个开放式平台,不仅光大银行自身客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使用,其他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可以同步接入。并且,接入“云缴费”平台,可为每家机构单项缴费业务节省营销成本、开发成本、专线成本等一系列费用。

从启动网络缴费项目到缴费业务达500项,光大银行云缴费经历了六年的发展。2009年3月,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合作伙伴支付宝上线;2011年7月,第一家 POS合作伙伴拉卡拉上线;2011年9月,第一家同业机构合作伙伴东亚银行上线;2014年10月,光大网络缴费升级为“云缴费”;2015年6月,云缴费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生活缴费服务,融入微信社交属性,快速直达用户触点,帮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享受移动生活+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云缴费平台是光大银行便民服务的核心,它的意义在于搭建一个普惠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光大银行希望以合作共赢的态度,广泛纳入各类同业伙伴,从而形成范围更广、层级更深的服务网络,让更多普通民众都由此受益,真正实现惠及大众的金融服务革新。”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表示。

随着公共事业缴费方式向“互联网+”转移的加速,光大银行云缴费也以更加贴近民生的缴费方式出现。

打造智慧城市 深化普惠金融服务

2015年5月,光大银行与贵州省的相关部门签署了《公共事业与大数据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光大银行云缴费大数据应用研发中心落户贵州,拉开了打造智慧城市的序幕。

云缴费平台不但实现了金融便民服务扩散的最大化,更为那些传统金融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的地区带来了全新的线上解决方案,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互联网+时代的便捷。

在2014年在中国互联网经济年会上,光大银行云缴费荣获“年度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奖”;在2014年度异想大会上荣获“年度产品奖”……云缴费平台在众多创新产品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市场对这一践行普惠金融的创新尝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曾在《2015中国便民产业缴费产业白皮书》发布会上表示,网络缴费的方便快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中延展出的手机缴费等,进一步完善了公共事业缴费渠道,成为一项方便民生的有力举措。而银行业更是能够通过开展跨界合作,大力推广便民服务,将普惠金融服务实实在在落到百姓生活之中。

“获得社会和客户认可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未来中国光大银行将会凭借不断的金融创新,服务于民生领域的各个环节,打造互联网+生活,将优质的金融服务惠及大众。”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杨兵兵总经理表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