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金融俏管家 > 正文

女性理财需要三把“宝剑”

2014-10-24 16:23:07  来源:投资有道  责任编辑:陈诗逸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伴随着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新女性已经意识到,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家庭财富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独立性﹑保障性和主动性是新女性在理财观念上必须拥有的“三把宝剑”。

善于理财的新女性更能够建立一个富裕的家庭。对于现代新女性而言,通过主动性地学习理财而创富,已经是通向健康和富裕家庭生活方式的一项基本技能。

虽然女性理财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但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内对于女性理财的理解较为粗浅。而真正的女性理财却包含着独立性﹑保障性和主动性三要素,且缺一不可。

独立性:通过理财获得独立

新女性理财首先要有独立性。无论女性的家庭是否和睦﹑背景是否强硬,却依然少不了独立性。理财独立不是因为对家人的不信任,而恰恰是因为女性对家庭负有责任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毕竟,女性在家中扮演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女性能同时兼顾女儿、妻子、母亲等多重角色,没有人能在这个世上代替你去衡量某时某刻的责任和选择,如何做决定?只有牢牢的将自己的理财权掌握在手中,财富才会以女性的意志为转移,也才能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决定并可以有效地执行。在不少现代的家庭生活中,爱情能带给女性的安全感已经越来越低,男性更容易用财富捆绑住不独立的女性,当女性彻底依赖“他”时,自由就开始远离了。

在现实的理财案例中,不少女性客户都已婚,家庭也比较和睦,所以会经常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相信他才嫁给他的,夫妻一起的钱还分什么彼此?”

这些女性在认知上进入了一个“误区”。女性理财不是让女性背着家人建地下“小金库”,而是在财富管理方面有着独立的能力和权利。至于如何理财﹑是否与家人商议,这都不影响女性理财的独立权利。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之间不分彼此是信任的基本体现,但不可忽略的是,夫妻之间在财富上或许可以做到不分彼此,但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却不得不“各司其职”。对于女性而言,“他”再强大,也无法替代女性去照顾父母和教育子女。正因为女性在家庭中无法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女性理财成为女性获得独立的前提。

保障性: 理财需要盾不离身

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没有安全感是最大的“隐忧”之一。就如一位女性所感慨的,“再惊世的容颜也难逃人老珠黄的定律。”虽然事实或者没有那么严重,但充分证明时间对女性而言是与生俱来的最大风险,如果用一生的时间来衡量,大多数人在女性的生命中只是扮演“过客”的角色,如谚语所形容的:靠人人会跑﹑靠树树会倒。无时不刻陪伴女性一生的只有女性自己。


正因为大多女性都厌恶风险,所以新时代的女性更要明白一点:“公主”的地位不是王子赏的,而是靠自己来维护的。所谓“公主”,即无论何时自己都可以公平地做自己的主人,而要达到“公主”的程度就必须懂得理财。

对于女性而言,理财分为保障与投资两部分。一个简单的比喻,即保障是盾﹑投资是剑,盾用来防范风险,主要是以保障为主要目的,而剑则是以“赚钱盈利”为主要目的。对于大多数“公主”而言,哪怕手里没有剑,至少也要有保护自己的盾。

事实上,如何拥有一个良好的“盾”,绝不是简单的听人买个保险或在某家银行存笔钱就万事大吉,它需要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建立一项保障计划。这不仅需要女性在有能力时结合自己的目标和实际状况进行长远的规划,也需要保障在短时间内能“派上用场”。

主动性:花钱跟赚钱一样重要

对于现代女性的家庭中,不少女性掌管着“财政大权”,掌握着“花钱”的权利。对于大多女性而言,“花钱”不是停留在“购物”上,而是如何科学而合理地分配钱财,使其保值和增值。事实上,“花钱”的智慧不亚于赚钱的能力。就犹如俗语所说的,“男人再会赚钱,那还得要家里的女人会管钱。”可见一个知道如何“花钱”的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成熟的婚姻理财模式对大多数人有着借鉴作用。

当然,这种“花钱”的权利还需要女性主动争取。对于大多女性而言,经济地位决定了政治地位,有了“花钱”的权利对于女性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在婚姻中,如果‘他’足够信任你,女性有了‘花钱’的权利就能促使她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而如果‘他’不够信任女性,女性更应该具有自己的主动性,通过智慧地花钱而在生活中取得独立性。”

不仅如此,女性理财应通过主动性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一个家庭摆脱经济困境。不少家庭中,男人专心赚钱,女性负责理财,就能够使家庭财产成倍增长。事实证明,善于理财的新女性更能够建立一个富裕的家庭。对于现代新女性而言,通过主动性地学习理财而创富,已经是通向健康和富裕家庭生活方式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