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财经频道 > 旧栏目 > 财经要闻 > 正文

“小微”融资 好政策遭遇“落地难”

2014-07-30 09:03:07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林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就我本人来说,本地好几家银行的行长、副行长都是我的朋友,平时经常一起喝茶聊天都很愉快,但是如果需要贷款的话,他们还是告诉我无能为力,当然我也理解他们的难处,毕竟我们这种小企业没有贷款抵押物。”老王是江苏一家小型制造企业的负责人,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像他这样因为缺少抵押物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在江浙一带比比皆是,也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日前高层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尽快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精神,力促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能见到实效。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江浙多个地区了解到,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的银行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是监管部门要求更多信贷资源进入小微、三农等领域,另一方面是长三角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率甚至一度高达5%。

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指出,长三角地区小微企业融资难,症结不在于流动性不足而在于信贷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商业银行应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管理,研发创新型贷款抵押模式,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企业融资难还应加大多元化金融供给,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特色中小金融机构,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不抵押无贷款 小微企业获贷难上加难

老王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们这些小微企业,百分之百是要用自家的个人房产、地皮或者车子去银行作抵押的。甭管是亲戚还是朋友,总之就是一句话,不抵押无贷款!不过我个人的信用度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抵押的房产,银行没有给我打折扣,几乎是按照市场价贷款给我的。”即便如此,老王也只能在银行申请到一年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且贷款利率要上浮20%-30%,但是老王却反复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很满足了。

实际上,许多小微企业都面临和老王一样的“尴尬”,不少科技型企业尤甚。江苏格美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建辉,同时也担任南通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理事长、政协江苏省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向地方政协反映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他对记者表示,许多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办公用地是租用的、资产规模也很小。因此,尽管是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行业,小微科技型企业仍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由西南财经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为46%,11.6%申请贷款被拒,42.4%的小微企业是并未申请贷款。报告显示,全国有4.8%的小微企业资产小于负债。在有负债的小微企业中,超过两成已经资不抵债。以此推算,中国已经有267万个资不抵债的小微企业。


陆建辉表示,“我的企业目前在行业里算是各方面资质比较好的,融资成本全部算下来大概在9%-10%左右,但其他规模更小的企业融资成本肯定比我们高,因为得不到贷款只能去民间融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缺少贷款抵押物的小微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只能采取互保、反向担保的方式。一般是由行业协会出面搭台,几家小微企业互相担保。但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也蕴含着巨大风险,一旦某家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就会以“多米诺骨牌”的速度蔓延。

一位小企业主无奈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有的时候,我们这些担保企业即使愿意为那家企业还钱,但最后还是会上银行的 黑名单 ,以后自己想要贷款也贷不到,我觉得这真的很不公平。”

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二季度运行情况显示,二季度通过信用方式融资的利率为16.77%,相比一季度上升2.71个百分点。部分企业陷入担保链困境,维持正常生产经营亟需信贷资金支持,但由于企业自身风险及信用体系的破坏,无法达到银行授信要求,转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寻求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信用融资方式利率的回升。

“老王们”很羡慕大型企业不仅不用考虑贷款抵押物问题,而且可以获得非常便宜的银行贷款。“大企业的贷款方式可以有很多,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应收账款也可以用来作抵押。其实我们的产品很有市场,只要给我几百万的启动资金,后续就会有几千万的订单了,但是这些在银行那里都是 浮云 。”说到此处,老王很无奈。

那么,银行差钱么?多数江浙地区银行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银行不差钱。且不论6月至7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监管部门接连出手,从定向降准到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所释放出的千亿甚至万亿资金量。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3年,中国银行业用5年时间已经增加了贷款44.93万亿元,远超过去60年贷款增量的总和。

“老王们”都知道,房地产、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是银行们的“最爱”。

不过,在银监会的要求下,江浙各个地市多年来均对小微企业完成“两个不低于”的信贷投放。江苏省银监局副局长丁灿表示,“对于小微企业贷款,我相信在可利用的规模内,各家银行都是可以支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需求是否真实、合理。”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时了解到,目前小微企业订单量不足、开工量下降,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下降的情况也客观存在。江浙多个地市均不同程度出现了企业提前还贷的情况。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无奈道,“你想投放贷款的企业不想贷,想贷款的企业你又不敢贷。今年无论是什么企业,都出现了订单增速放缓的情况,企业不再轻易扩张或者扩大生产规模,自然不需要那么多钱了。而为了节约财务成本,企业选择提前还贷也属于情理之中。”浙江泰隆银行从2012年开始监测小微企业指数,目前小微企业整体信用状况处在下滑阶段,资产质量压力相对较大。具体而言,个体户信用状况得到改善,小企业信用状况有所下降;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所下滑,企业经营稳定性略有下降,综合管理水平也并无明显改善迹象。

与之相反的是,随着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却“开足马力”。在这种情况下,习惯了地方政府“兜底”的银行,自然乐得将资金投向这些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末,宁波银行业共确定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单位103家,为其提供表内外授信868.59亿元,年内拟新增贷款规模211.68亿元。


忧“不良”怕“跑路” 银行贷款投放慎之又慎

长三角地区民营制造业发达,同时也是银行业的“淘金”圣地。在江浙,一个地级市就有超过40家商业银行机构“扎堆”,某些支行的年度新增贷款甚至超过某些中西部地区的分行。

既然银行“不差钱”,政策层面也大力引导,为何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却不敢有“太大动作”?“老王们”的融资难是不是仅仅因为缺少贷款抵押物?

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现如今,江浙地区的小微企业贷款着实成为商业银行的“敏感地带”。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江浙多个地市,当地银行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来看,不良贷款新增的速度并未明显减缓,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银行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越在经济下行期,抵质押物对银行防范风险越重要。在前一轮的刺激政策中,一些企业的融资能力已经到了极限,目前抵质押品也不够充足,银行很难将信贷继续投向这些企业。

农行南通分行副行长徐晓飞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银行 贷前、贷中、贷后 都非常谨慎。你都想象不到我们现在是怎么去了解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状况的。我们不和企业打招呼,也不和地方政府打招呼,就是自己开着车就直接去企业了,到了厂区门口保安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也不敢说自己是银行的,就说是企业的客户。绕这么大圈子,就是为了去看看企业目前的真实状况。”

记者笑称银行怎么干起了“FBI”的活儿,徐晓飞无奈表示“银行也不容易”。徐晓飞称,通过银行的“摸底”,他们了解到许多小微企业今年的状况与往年相比确实不太好,由于订单量下降、库存高企,导致利润下降,其中以小微制造企业尤甚。更多企业生产相对萎缩,对银行依赖度更高、资金链也更紧,“这样的企业就算能承受很高的贷款利率,你敢不敢贷?”

一位江浙地区的基层银行信贷员这样总结道:在江浙,愿意出10%甚至20%以上贷款利率的小微企业,老板基本都是做好“跑路”准备的;即便自身没有问题、经营良好的企业,也可能因为联保、互保问题而“瞬间”破产。根据浙江省的有关数据,互保、联保模式约占浙江企业融资比例的40%,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比例超过60%。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201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末,该行贷款最多的前十大客户中有六位是保证形式的贷款。

此前两年浙江温州地区的不良贷款“爆炸”让当地银行业内记忆犹新。据当地银行业内人士透露,即便到现在,某些银行在温州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还在5%左右,要彻底收拾好“烂摊子”,估计还得好几年时间。

再看银行忌惮的不良贷款问题,从去年开始就频繁出现在各上市银行年报、季报中的长三角不良贷款问题仍在“发酵”。各上市银行今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各家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承压,问题还是集中在长三角制造行业。中行、建行、农行等大行不良贷款率已经集体逼近1%的警戒线。以不良贷款余额来计算,建行一季度末不良额908.08亿,较年初上升55.44亿,增速达到6.5%;中行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从年初的732亿上升到803亿,上升近10%。若以环比增速来看,上市银行普遍不良余额增速都在5%以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增速更高达10%以上。

因此,在不良贷款率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较高增速的情况下,上市银行已经很难进一步“加码”推进过去两年较为激进的小微贷款业务。民生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邹恒超表示,从一季报来看,此前以小微贷款著称的民生银行的小微贷款增长停滞,已出现连续两个季度小微贷款余额未增长,这反映了在经济下行过程中,银行出于“不良”的考虑对民营和小微贷款投放变得更为谨慎。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地方银行业内人士坦言,今年要继续完成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面临较大压力。


高不成低不就 “尴尬”利率折射创新短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友力机电优先公司董事长陈星均几次呼吁,希望银行贷款利率能够再低一些、贷款期限能够再长一些。但同样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贷款利率太低恐怕不足以覆盖风险和成本,贷款利率太高又怕“无人问津”。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无论是老王还是陈星均都遇到过类似的状况:企业在某个时点非常缺钱,应收账款却迟迟收不回来,而这个时候银行贷款到期需要还贷了,不少小微企业不得不寻求民间融资去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就在这一来一回的“倒贷”过程中,不少原本勉强维持运转的小微企业倒下了。

最新的温州地区民间借贷综合利率指数显示,目前一月期、三月期、六月期、一年期、一年期以上的年化利率分别为23.94%、19.20%、16.48%、15.55%、15.96%。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资源供给较为充分的江浙地区,拥有有效贷款抵押物的小微企业贷款成本普遍在10%-15%左右,而在中西部等金融供给不够充分的地区,小微企业贷款成本普遍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上浮60%、70%甚至100%。

银监会近日印发《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力促解决“倒贷”问题,要求商业银行科学 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业务品种,合理采取分期还款等灵活的还款方式,提高小微企业使用贷款资金的便利程度,减轻小微企业一次性还款压力。

尽管政策“福音”频传,多数小微企业主却坦言,根据以往经验,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非常艰难。尤其是,小微企业千军万马挤银行融资“独木桥”的现状亟待改变。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认为,“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而地区性中小银行对于当地的企业和企业家比较容易掌控,能控制风险,也不会主动去服务大企业,大力发展地区性银行可解决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反复强调,银行必须回归到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但是支持实体经济绝不是银行能独立完成的事情。他表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不是简单地让银行更多放款,甚至是不顾风险,更多地给困难的企业放款。而是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当中,在防范风险、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要为那些符合结构调整、符合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提供更好支持和服务。

王兆星认为,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不能局限于银行信贷这一条渠道,还应该有一个“大金融”的概念,应该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机构来增加资金的有效供给,同时也增加市场的公平竞争。在盘活存量的同时,怎么样增加有效的资金供给增量,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包括发展民营银行、村镇银行,发展各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租赁市场、金融消费市场等。


有政策缺决心 地方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

专家和银行业内人士指出,支持实体经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仅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远远不够,地方政府是否“给力”也尤为重要。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微博)直言,“财政税收对小企业征收的税太多,应该对小型或部分微型企业完全免税,小微企业本身就没有多少钱,未来要从根本上免税。”

在江苏赛奥生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该公司动保事业部助力副总裁周劲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企业属于高科技型企业,所以他所申请的每一笔担保贷款,都可以享受地方政府1%的担保费率补贴,企业只需支付1%左右的担保费用即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微企业都如此“幸运”,据悉获得这个补贴的企业占比非常低。

专家认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地方政府应“下决心”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可以结合地方实际的产业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些扶持基金或发展基金;对经营状况良好的外贸型企业,可以设立外贸发展基金等。另外,对于小微企业税费减免、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力度也需加大。为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小微企业提供财政贴息贷款,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效果也比减税要好得多。另外,为撬动商业银行投放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动力,可考虑公共性存款配比制度。比如,根据银行对某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支持程度和支持规模来配比财政存款,将这些因素纳入财政存款招标评价体系,支农支小贷款规模大、力度深的银行可以相对优先获得财政存款。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火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银行信贷资源。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认为,地方政府应适当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能无限制地产生融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实体经济的资源。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银行
更多>>保险
更多>>中国人寿
更多>>专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