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党政网群> 网上博物馆 > 正文

走进湖南“岳麓书院”:千年学府何以弦歌不绝?

2018-11-26 17:15:35 宋宇晟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岳麓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中新网客户端长沙11月26日电 题:走进岳麓书院:千年学府何以弦歌不绝?

记者 宋宇晟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副对联,如今几乎成了岳麓书院的代表符号。但这两句话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岳麓书院又是什么样子?

25日,记者随“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于斯为盛

谈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来源,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清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完工后,学生们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

袁名曜出的上联是“惟楚有材”。这四个字出自《左传》中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原文之意是,即便楚国有很多的人才,但其实都在晋国发挥了作用。

用邓洪波的话说,《左传》中的这句话其实是讲当时楚国人才外流的问题。

但写到对联里就要“正能量”地讲,“于是把‘虽楚有材’改成了‘惟楚有材’”。

  岳麓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但下联迟迟没有人对出。一个叫张中阶的学生脱口而出,“于斯为盛”。这四字又出自《论语》中的“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这副名联就此撰成。

邓洪波说,这副对联在晚清也成为岳麓书院的真实写照,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大批人才从这里走出。

  岳麓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弦歌不绝

今天的岳麓书院,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成了旅游景区,或是被当作文物。

但事实上,这里至今弦歌不绝——它仍是一所教育机构。

自清光绪年间实行“新政”以来,岳麓书院几经变迁。

先是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民国初又废学堂——迁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此后再迁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直至1926年湖南大学在此成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湖南大学开始着手岳麓书院的修复工作;八十年代,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恢复办学。

  岳麓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有学生320人,专业方向主要为历史、哲学、考古。

“我们现在当然不是古代的传统书院,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八个字应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为院长,肖永明认为,在继承传统与传播文化之外,岳麓书院还应找到今天“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路子”。

虽然这条路仍在探索之中,但他觉得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把传统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入现代教育过程当中”。

“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脱颖而出的人才,一定是有文化根基的人才。”他说。

  岳麓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书院的未来

但这种文化根基要从哪里来?

肖永明认为,中国优秀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个源头。

宋代以降,岳麓书院历经宋末、元末、明末、清初三藩之乱、20世纪日军侵华战争,几度毁于战火。

但千年之后的岳麓书院,仍延续着这种在教育方面的探索。

南宋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就提出,书院不是要培养人写好文章,也不是让人考取功名,而是要传圣贤之道,造福社会、服务社会。

在肖永明看来,像这类来自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并不过时,相反应将之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如果将视野扩大至中国现存的所有书院,几乎很难找到一所像岳麓书院这样、依然承担着教学功能的书院。

  岳麓书院。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摄

那是不是所有这些书院都要重新回到它们过去的身份呢?

肖永明更愿意将中国各地书院理解成为一个“生态”,“它应该是有多元性的”。

“以前我们总是强求觉得书院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但我觉得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表现肯定是不一样的。”肖永明说。

邓洪波也认为,理论上,7000个书院应该有7000个模样。“即便是古代的书院,主政的人物不同,也各有特色,还有不同的地方文化。”

在邓洪波看来,“书院要活起来,就是要为现代文化教育各方面服务,根据各自的情况服务社会。我们提倡天下书院是一家,‘书院的未来’也是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