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首页> 党政网群> 百花文艺 > 正文

《清明上河图》“活起来” 高科技增添展览感染力

2018-09-27 17:20:04 王 珏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吴静 吴静  

高科技增添展览感染力(文化脉动)

以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为代表的展览更加注重开放性、多样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科技连接艺术,需要把握其所蕴含的民族情怀与记忆,形成知识与审美的沉淀

3D(三维立体)、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随着技术的发展、探索的深入,以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为代表的展览,正在深化人们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当《清明上河图》遇上高科技

今年,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打造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一经推出就吸引了众多目光。走进展演,观众仿佛走进了《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盛景,真人和全息投影影像技术结合的互动剧场,将音乐、表演、全息投影和剪影交织互动。“上船啦!”随着一声招呼,观众们就来到了“船上”。这是一个6D球幕影院,直径10米的高清球幕影院构成的“船体”。观众通过多轴平台的体验座椅、360°高清影片,仿佛走上汴河码头,坐上画中船只,如梦如幻、恍若隔世。《清明上河图3.0》展演遵循了“入画到出画”的过程,呈现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新形态,通过多媒体历史时空再现、增强现实互动剧场、虚拟现实影院、人文体验空间等4个展厅,串联起国宝《清明上河图》的文化历史信息,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清明上河图》,感悟中华艺术之美。

不仅是《清明上河图3.0》展演,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清初‘四王’绘画展”等数个展览,科技元素也成为展览的看点。在9月11日开幕的故宫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绘画展中,展出明末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作品113件(套),展览中的古画就被做成3D效果。

新技术、新方式,正在为展览带来新变革。早在几年前,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展示中心就推出了球幕影片《梦幻佛宫》,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洞窟、佛像、壁画等影像,让观众远观莫高窟全貌,近看“飞天”的每一个褶皱,仿佛进行了一场敦煌莫高窟经典洞窟漫游。

如今,越来越多的展览利用高科技,创新展陈方式,弥补观众不能到现场参观的遗憾。今年7月,“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及洞窟复原影像展”“僧侣与艺术家”在北京展出。137幅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以高清图片形式复原,这在国内是首次大规模集中呈现,同时展场内还借助VR技术让观众能体验4个洞窟。由甘肃省博物馆及敦煌研究院等7家博物馆联手,经过3年策划的“丝路敦煌 幸福生存”大展,在上海中心大厦的2000多平方米展厅内展出。3个模拟洞窟、裸眼3D的高科技体验,成为展览的看点。9月,由国家大剧院、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魏公村舞蹈产业联盟联合主办的“为生命而舞——首届中国舞蹈艺术大展”在国家大剧院开幕。作为集展示、参与、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多媒体沉浸式舞蹈艺术展,展览以数字科技结合舞蹈文化的创新艺术形式,打造互动的艺术空间,为观众全景式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展览更具开放性、多样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观众对着虚拟的老臣说:“我最近胖了”,老臣回答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这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中的一幕。展览运用了大型高沉浸式投影屏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观众可以走进虚拟世界中的养心殿,通过AI、VR、语音图像识别等多种先进技术,可以与朝中重臣自由对话,全方位鉴赏珍贵文物。此外,除设置了多种有趣的真人通关模式,展览更与人们手中的移动智能设备建立起关联。手机不仅仅是一台“照相机”,更可以参与到多种有趣的交互环节中,让线上与线下的联通变得妙趣横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我们希望以现代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让更多年轻观众走近传统。”

技术,无疑为展览插上了翅膀。而展览的普及,也有助于技术的推广应用。《清明上河图3.0》展演以8K超高清互动技术,让故宫博物院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应用8K八联屏展示国宝信息、与观众互动的博物馆。展演应用的8K八联屏,由8块104寸8K高清屏拼接而成。8K八联屏可用于文物的鉴赏、修复、研究细节等,亦可运用于家庭高清显示,或者在教育中使用。

此外,与以往被动式参观的展览不同,高科技让展览更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体验性和互动性。

专家指出,互动和体验可让观众自行探寻和深挖各种元素,激发体验者的求知欲,让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达到新高度,也促使大量观众从偶尔观展转变为计划观展、重复观展。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科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张之益说,将信息可视化表达,让观众和知识关联,可以让技术更好连接艺术。

科技和展览的结合,也为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广阔的观众群体。《清明上河图3.0》开展以来,观众达100万人次,已超2015年展出原作时的22万人次。86岁高龄的孔庆玲专程从秦皇岛来到北京,在故宫观看了《清明上河图3.0》,“展演既让我看到了原画中的细节,又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孔庆玲说。

“科技 内容”让展览更好讲述中国故事

据了解,在国际上,展陈方式的创新也是现代化博物馆的一个流行方向。VR、 AR(增强现实)、 全息投影、特殊灯光、沉浸式空间等都是国际博物馆界展陈的热门探索。这些新型的展示技术往往会被用于对馆藏的精品文物的深入介绍。例如大英博物馆针对古希腊雕塑的AR增强现实软件《雅典娜的礼物》,泰特博物馆的艺术品收集APP等。几乎在每个大博物馆中都存在介绍文物的动画短片、互动触摸屏。

除了在博物馆自身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外,艺术家的多媒体艺术作品,也是博物馆收藏、展出的一个新亮点。这些多媒体艺术作品形态万千,并无特定的规律可循,主要展示艺术家个人的思考和创作,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多感官体验。

目前来看,高科技展览偏重感官体验的同时,在内容价值和学术信息上较为薄弱。在科技和展览的联合中,如何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与记忆、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激发观众的自豪感和更深层的求知欲,引发他们对历史文化风俗知识的获取,最终形成知识与审美的沉淀,是难点所在。

相关专家指出,让展览讲好故事,就需要更好地让高科技和内容结合,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这个方面,以《清明上河图3.0》展演为代表的展览,力图通过历史信息含量极其丰富的画卷文本,融合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视觉影像艺术、舞美艺术与多媒体高科技,并依靠雄厚的学术研究支撑,作出了积极探索。

张之益说,这些探索和努力,是在创造艺术、文化和技术结合的新的艺术载体,是在时代背景下做出的文化传播创新。

中国在展览方面的探索,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载体。来自英国、德国等国的观众在参观《清明上河图3.0》展演后,纷纷表示展演引发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比单纯的文物欣赏更能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很希望这样的展演可以走到国外去,为当地年轻人了解中国提供通道。据悉,在故宫首展后,展演将开启3—5年的全球巡展计划,前往北欧、英国、美国等地巡展。

王 珏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