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
分享
第56期 贡席技艺“转”千年 耄耋老人”织”人生
  • 邓丽娣教小孙女制作贡席。 永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 邓丽娣的爱人检查织好的贡席质量。 陈莉莉 摄
  • 邓丽娣与儿媳搭配编织贡席。 受访者供图
  • 永安贡席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参展。 贡川镇供图
  • 割草工人收割莞蒲草。 受访者供图

永安融媒体中心提供

2019年9月8日厦门召开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三明市贡川镇踊跃参会,积极参加项目对接洽谈,农产品展示。贡川草席、闽笋干、即食笋制品、皇菊花等一批贡川本地特色农产品参加展览。其中,贡川草席吸引了众多人欣赏,许多客商表示对贡席有浓厚的兴趣,愿意进一步了解。

永安市贡川古镇流传着一首民谣“延平枕头挂口席,沙县女儿不用挑。”延平即今南平,产藤制朱漆老式枕头,童谣中的“挂口席”则是指三明市贡川镇生产的草席。

贡川草席闻名遐迩,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宋代,贡川草席就作为贡品进献皇宫,贡席的称号由此传开。明代中期,贡席更是畅销八闽,广受欢迎。永安贡席与其他地区的草席相比,具有耐用吸汗、冬暖夏凉的特点,最神奇的是能盛水,小孩尿床点滴不漏,用布一擦干干爽爽。如今,贡席制作已形成了攀龙、延爽、观成、集凤、水东五大生产基地,制作工艺各具特色,最著名是下坊席(今观成林),卷起来能挑斗米不弯,摊开来滴水不漏。

2007年, 贡川草席制作工艺被认定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永安贡川草席”被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工艺精湛 细微之处独具匠心

邓丽娣教小孙女制作贡席。 永安融媒体中心供图

对格、送草、打压,“刷”的一声,一根细长的席草紧紧拴进了席面,编织者几乎不用起身,向上一推,又是一个重复动作……1月13日,在贡川镇邓丽娣老人的厅堂里,记者目睹了这样一个手工制作贡席的场景。

邓丽娣告诉记者,织贡席要先在织席机的扣子上穿麻绳,1.8米宽的席子要穿73根麻绳。麻绳穿好后,再一根一根穿草,全部由手工完成。一张贡席制作下来,通常需要一天半到两天时间。编织一床纵横交错、泾渭分明的贡席需要上下拉动木梁1000多次。

草席制作离不开手工挑选材料与编织,制作出来的草席密度均匀、密不透水,可以说是经久耐用,在当地农村很多人一床贡席使用大半辈子是很常见的,除了草席颜色微微泛白,原本带点淡淡青草色被岁月抹去了痕迹,但睡在上面依旧能闻到淡淡的青草芳香,可见贡席工艺的精湛。

邓丽娣的爱人检查织好的贡席质量。 陈莉莉 摄

看着已经织好的贡席,记者一眼就能看出贡席的锁边工艺区别于一般的草席,特殊的原草手工锁边方式保证了席子不易松散,牢牢地咬住了每一根席草。从外观上来看,贡席采用的是特殊的原料莞蒲草都对半剖开后,再由手工编织更细密结实,而普通席草没有剖开,机械直接编织导致成品稀疏。此外,邓丽娣拿出柜子的一团线球,她告诉记者,她织的贡席里面都是用四根纤维麻绳作为牵引,使得席子结实不易变形,同时也让席子变得厚实,可普通的草席仅仅是用单根化纤线做牵引线而已。

“目前市面上买的草席基本都是机器编制的,漂亮是漂亮,但做工再好,也难以达到‘站立不倒,滴水不漏’的说法……”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个草席更神奇的是有很多保健功效,睡在草席上不患风湿,当严冬腊月睡草席,可以不用床垫,赤膊睡在上,很快就能暖和起来,如在炎热的夏天,睡在上面有一股清凉的气味扑鼻而来。

据了解,编织贡川草席的席草——莞蒲草,对土壤的要求特别高,需种植在特有的沼泽山垄田里,田里常年要有山泉水流动,保证土壤的湿度,长出的莞蒲草纤维长,柔韧性强,不易断裂。

技艺相传 巧手编织幸福生活

邓丽娣编制贡席。 陈莉莉 摄

早在宋朝,贡川草席就作为贡品进献朝廷,大约在明代中期,贡堡建立,水运发达,贡川成为永安四大集镇之一,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展,贡席遂以其生产规模和优良品质而畅销八闽。贡川草席的鼎盛时期,当地种有50多亩席草,有23户人家打草席。每户一天打一条草席,每天就有23条,年产七、八千条。

时至今日,贡川仅有几家古老的编席作坊散落在大街小巷。它们都是家庭式的,操作者也是些怀旧的老人。邓丽娣就是其中的一位,2008年,邓丽娣被评为贡席制作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邓丽娣是地地道道的贡川人,在她自小长大的村里有很多位草席匠,包括她的父亲。早期,长辈们在大队的工厂里从事草席制作,接单制作交货,维持生计。那时工厂里仅有两台编席机,之后全部交由她父亲管理。

童年的印象里,邓丽娣无数次看过姥姥和父亲两个人,一人坐在编席机前进行压扣,另一人坐在侧边叉草……根据那时候的风俗,家里的手工技艺只传男不传女,可家里的弟弟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传承的重担落到了邓丽娣肩上,从此,她便开始了与贡席的“缘分”。

邓丽娣与儿媳搭配编织贡席。 受访者供图

小时候,家里人工力量不够,邓丽娣慢慢地开始与奶奶搭档,学习如何打制贡席。18岁那年,邓丽娣嫁了人,她便与丈夫搭档打制贡席;儿子娶媳妇后,又和儿媳一起做。这一做,就是一辈子。直到现在,邓丽娣还常在编席机前和儿媳配合打制席子。

回忆起和婆婆一起打制草席的时光,儿媳杨秀春说:“打制草席就是一桩辛苦活!我们一起走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记得那时是好几个幼儿园同时找上门来向我们定制给学生的贡席,大大小小算起来有600余床!那段时间算是全家总动员啦!“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

杨秀春告诉记者,因为贡席质量优、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很多人买过后都会继续介绍客人来定制。订单暴增的那段时间,凌晨两三点,空中还挂着半轮弯月,婆婆就把自己唤醒做席。一天十几个钟头,几乎没有停歇,到晚上十点多好不容易织好两条席,还得准备第二天做席的材料。分捆、筛选、分级……必须把所有材料准备好后,她们才能安心入睡。也正是这些席子,把一家人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日子过得充实又幸福。

政府搭台 非遗之花重焕生机

永安贡席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参展。 贡川镇供图

邓丽娣尤为重视贡席的品质,始终坚持以精细的传统技艺进行草席制作,为贡席制作技艺的保存与传承作出了一定贡献。除了利用莞蒲草打制贡席外,巧手的她还经常用莞蒲草编织家具用品,如收拾杂物用的收纳篮、盛菜籽用的小方篮等。此外,邓丽娣还携自编自演的《贡席舞》参与永安市农村技艺演出,使得贡席更具知名度,对其传播大有禆益。

然而,邓丽娣对贡席技艺的传承仍有担忧。记者了解到,原有种植席草的土地被陆续开发,导致席草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再加上贡席本身处于没有生产标准、没有商品标识和品牌包装的状态,仅限于民间交易,无法进行市场推广。邓丽娣告诉记者,老手艺传承不下去,最关键的原因是受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席草成本和人工成本过高导致草席利润低,严重打击了年轻一代的积极性。

割草工人收割莞蒲草。 受访者供图

幸运的是,贡席技艺的传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贡席制作工艺,贡川镇出台《关于扶持永安贡川草席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扶持农户种植席草及基地建设的措施,鼓励农户种植席草、制作草席。2019年,贡川龙岭村种植的37亩莞蒲草迎来大丰收。

此外,当地还采取了能人领办、政府扶持的方式,建立了“草席专业合作社”,提升席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2017年,合作社成员姜秀连、李顺贞、刘玉清等人到邓丽娣家中,学习传统手工编织贡川草席技术。学成归来后,姜秀连、李顺贞、刘玉清等人共编织了14床草席。姜秀连独自编织的一张1.4米长的草席重3.9公斤,草席纹理紧密。

贡川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传承贡席文化促进了产业扶贫,特别提高了弱势群体的自我造血能力,实现了农民增收。同时,有利于推动贡川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把席草种植和贡席制作过程中的观赏性和体验性与古镇文化旅游相结合,填补旅游市场中的空白,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东南网记者 刘惠萍)

贡川草席闻名遐迩,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宋代,贡川草席就作为贡品进献皇宫,贡席的称号由此传开。明代中期,贡席更是畅销八闽、广受欢迎。

时至今日,贡席技艺的传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当地积极推出扶持农户种植席草及基地建设的措施,采取能人领办、政府扶持的方式建立“草席专业合作社”。贡川镇将席草种植和贡席制作过程中的观赏性和体验性与古镇文化旅游相结合,填补旅游市场空白,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

“目前市面上买的草席基本是机器编制的,做工再好也难以达到‘站立不倒,滴水不漏’的标准。贡川草席质量优、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希望更多人与贡席结缘,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邓丽娣

记者 刘惠萍
编辑 林瑶
昵 称:
彬。。
非遗需要更多的关注
小圈圈
家里有孩子或者常失眠人员值得拥有!
a萌
贡席技艺值得更好地传承 给邓丽娣老人点赞
诗辨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此类手艺、文化的支持和宣传力度。
肖xiao
喜欢贡席透着的青草香,做工超赞!
第2天堂
老手艺要保护也要传承,要充分调动下一代的力量,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贡川草席的制作工艺。
Case Woo
Omg 买它买它
彬。。
非遗需要更多的关注
小圈圈
家里有孩子或者常失眠人员值得拥有!
a萌
贡席技艺值得更好地传承 给邓丽娣老人点赞
诗辨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此类手艺、文化的支持和宣传力度。
肖xiao
喜欢贡席透着的青草香,做工超赞!
第2天堂
老手艺要保护也要传承,要充分调动下一代的力量,让更多年轻人知道贡川草席的制作工艺。
Case Woo
Omg 买它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