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亮剑!“两高”发布司法解释惩治操纵市场、“老鼠仓”

2019-06-29 10:33:2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蔡秀明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亮剑!“两高”发布司法解释惩治操纵市场、“老鼠仓”

新华社记者许晟、罗沙

操纵市场、“老鼠仓”违法手段花样迭出,资本市场参与者们痛恨已久,“严惩”一直是市场的呼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8日发布《关于办理操纵证券、期货市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办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加大对有关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护航。

瞄准违法行为新变化强化司法保障

根据证券、期货市场违法的新特点,两部司法解释有针对性地明确多种违法情形,为依法打击犯罪分子提供了更明确的依据。

资本市场违法手段翻新。“‘虚假申报’、‘抢帽子’、综合手法操纵等逐年增多,信息型操纵、跨市场操纵、滥用技术优势操纵等时有发生;以往直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逐渐发展到通过出售、交换、利用未公开信息为他人账户交易等新形式。”中国证监会法律部主任程合红说。

针对新变化,司法解释明确了“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的情形,“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的认定依据,“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的范围等。比如,针对一些“大神”荐股后反向操作的案例,司法解释明确了“抢帽子交易操纵”可认定为操纵市场。

此外,因为形势的变化,司法实践对一些法律适用情形有时也会存在一些分歧。比如,“马乐案”中便存在案件应按“情节严重”还是“情节特别严重”处理的分歧。检察机关多次抗诉,最高法终审判定马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情节特别严重”。

对此,司法解释明确了“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标准。比如,结合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特点,规定了七种“数额+情节”的“情节严重”情形等。

针对违法行为新形势加大惩处力度

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操纵市场、“老鼠仓”案件的涉案金额明显增大,加大惩处力度已经成为业界普遍认知。

据监管部门数据,操纵市场案件的成交额普遍在千万元以上,有的达到近百亿元,部分案件违法所得金额上亿元;不少“老鼠仓”案件的当事人违法收益超过千万元。

“此类案件不仅严重破坏公开、公平、公正的证券、期货市场原则,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而且严重破坏证券、期货市场管理秩序,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必须依法予以惩处。”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庭长李勇说。

为此,此次司法解释明显提高了有关违法成本。比如,将操纵市场、“老鼠仓”违法犯罪中,“所获利益或者避免的损失”都认定为“违法所得”。也就是,不仅赚了是“违法所得”,亏了也算。

入案标准也有调整。比如,明确对出售或者变相出售未公开信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等几类情形,违法所得数额在一般入罪标准(100万元)基础上降低一半(50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根据司法解释,二次以上实施操纵证券、期货市场行为或者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依法应予行政处理或者刑事处理而未经处理的,相关交易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累计计算。

“要让资本市场走得健康、走得稳,投资者权益得到保护,政策必须要长‘牙齿’,要让犯罪分子瑟瑟发抖。”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此次“两高”的司法解释正是市场呼声。

持续发力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行为

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71件111人,起诉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21件41人,起诉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102件128人。

一大批大案、要案得到应有的惩处。“徐翔”操纵证券市场案、“伊世顿”操纵期货市场案、远大物产操纵期货市场案、“温州帮”操纵证券市场案等,都被公安机关破获。

在司法解释发布同时,多部门称将以此为契机,严厉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李冰洋说,全国公安机关将以此为契机,与检、法机关和证监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严厉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

程合红说,中国证监会将依法严厉惩治操纵市场、“老鼠仓”违法犯罪行为,为平稳推进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业界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相关法制的完善,随着监管部门办案质量、效率的提高,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更严厉的打击,证券、期货市场的秩序将得到更好的维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