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首页 > 正文

【脱贫攻坚在凉山】互联网+非遗 布拖63岁银饰非遗传承人开起了网店

2018-10-28 10:06:49 刘佩佩 陈淋 来源:四川新闻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四川新闻网凉山10月27日讯(记者 刘佩佩 陈淋摄影报道)10月27日,在布拖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63岁的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正在专注的打造银饰。他12岁跟随父亲学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彝族银饰工艺传承,目前,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已经达到30多个,还开起了网店,将彝族银饰买到全国各地。据介绍,布拖县地处凉山州东南部金沙江流域,有着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火把节、阿都高腔、口弦、银饰……各具特色的文化让布拖充满了魅力。

据了解,布拖县从2005年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银饰制作技艺、口弦制作技艺)、省级名录10项、州级名录10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6人,州级传承人16人。非遗工程的开展,不仅保护了当地独有的文化,还带来了经济效益。以彝族银饰制作技艺为例,目前布拖全县开设商铺的银匠共68户,从业人120余人,年销售额近3000万,利润约400万元。“当地百姓靠自己的双手脱贫增收。”

银饰非遗传承人带出30多个徒弟 保护了文化还带来了增收

“我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有30多个,现在都能独立制作银饰了,日子过得比我这个师傅还要富裕。”10月27日下午,在布拖县银饰一条街,银匠们各自忙碌着,打制银饰的每一小锤,都是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奋斗。63岁的勒古沙日是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他12岁便跟随着父亲学艺。勒古沙日很有天分,学艺半年后就已经可以独立制作了。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银饰工艺的传承,他的儿子、孙子以及亲戚都变成了他的徒弟,跟着他学手艺。让勒古沙日欣喜的是,他不仅传承保护了文化,还带着身边的人一起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作为银饰非遗传承人,勒古沙日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布拖县。前不久,就有一位慕名而来跟着勒古沙日学艺的广州人。同时,受益于布拖县非遗保护工程的开展,勒古沙日带着彝族的银饰制作技艺走出了布拖县,到全国各地参加与非遗相关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魅力。

而更为可喜的是,勒古沙日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开起了网店。借由智能手机,勒古沙日还有很多远程学员,他会把一些银饰的设计图、制作模板等内容发给学员,打破了空间的局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

据介绍,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誉,银饰已经融入到布拖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酒具、餐具、配饰等等。其中配饰与阿都彝族服饰的完美结合让布拖县的姑娘们美丽独特。每当有重大节庆时,布拖县的彝族姑娘们就会穿上彝族服饰,戴上银头饰、银胸牌、银领饰、银耳链,一起跳舞,场景美如画。

布拖彝族银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形态各异,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这些古朴大方、色彩鲜艳、巧夺天工的银饰制品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保护利用好布拖彝族银饰民间工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收入,促进布拖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